中國傳媒聯盟 據 湖南民生網 訊: 作為農家出身的孩子,他用23年從流水線上的打工仔做到企業高級主管,勤勞吃苦是本色;作為從沿海城市飛回家鄉的農民工,他僅用5年時間就在桃源縣辦起了吸納600多人就業、產值達3000多萬元的制鞋工廠。 彭千棟,大山的兒子更是大山的驕傲。 窮小子的奮斗法則:想出頭只有先低下頭 偏居煙波浩渺的洞庭湖畔,因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聞名的湘西北縣城,有個十分美麗的村子——常德市桃源縣陬市鎮長樂村。四十多年前,地道農家孩子彭千棟就出生在這里。家境貧寒,“能混個一日三餐肚飽就了不起了”,至于念書升學,雖然是年幼孩子心中的夢想,可真正能坐進課堂的少之又少。彭千棟也是年少輟學者之一。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中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關鍵期,南下打工成為風潮,“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真正鐫刻進了一代中國人的記憶中。“打工浪潮”也沖擊著桃源縣。數據顯示:在近百萬人口的桃源,勞動力高達55.6萬人,22.4萬人常年外出務工,其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一直壓力沉重。1989年3月,18歲的彭千棟正式加入南下打工行列。“南下廣州、深圳,北上北京、大連,由于沒啥技能,從制鞋廠、服裝廠到酒店、食品業,我做過很多工種。”彭千棟回憶。最終,他在廣東珠海裕元制鞋廠安定下來,成為流水線上的普通一員。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這將成為為之奮斗終身的事業。 “像我這樣的農村窮小子,想出頭只有先老實地低下頭,埋頭做事、用心做好事!”彭千棟說。也正是如此,雖然從事的都是簡單機械的重復勞動,但肯吃苦、勤動腦子的彭千棟在同期進廠的員工中脫穎而出。1991年初,他被提升為該廠成型車間主管。新的平臺給了鍛煉的機會和舞臺。裕元鞋業是一家臺資企業,專門為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知名運動鞋品牌代工,其生產流程、工藝非常嚴苛。擔任車間主管期間,彭千棟學到了國際標準化的制鞋業全套生產工藝技術、流程,也在實踐中掌握了一定的管理經驗,為后來的創業打下了基礎。 打工仔的瞬間頓悟:何不自己干? 付出終究會得到回報。1993年底,彭千棟被制鞋業界獵頭公司瞄上了,幾經商談,他離開珠海裕元成為深圳聚友鞋業有限公司生產經理。 彭千棟坦言,“比起大企業的車間主管,聚友這家小工廠的生產經理職責大得多,當然,能學到的經驗、知識也多得多。”在聚友鞋業工作期間,先前在裕元鞋廠學到的管理經驗和生產中積累的實際操作經驗起了很大的作用。“剛開始,生搬硬套裕元公司的模式,發現根本不適用,還是得根據實際情況再造新的管理模式。”在彭千棟的努力下,短短的五年間,聚友鞋業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鞋廠發展成為近2000人的大型制鞋企業,每年可生產500多萬雙各式女鞋和童鞋,遠銷到歐洲、俄羅斯、中東、日本、美國、非洲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也正是在聚友鞋業的成功經驗,讓彭千棟深深體會到一家企業的成立、成長,關鍵是靠管理和技術。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猛然冒出:何不自己干?雖然最初甚至被自己的想法嚇住了,但冷靜下來的彭千棟意識到,這或許真是自己命運轉折點。“近十年的打工經歷都是在制鞋行業打轉轉,門道都摸清了,各個生產環節也都爛熟于心,底氣就是從這來!” 不錯過更不放過機會。1998年底,彭千棟邁出了“從打工者到創業者”的第一步。他在廣東東莞厚街鎮成立了越峰鞋廠,單獨承接外貿出口單。搭上了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順風車,彭千棟“自產自銷式”的鞋業出口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合作伙伴大多為歐美客戶。既是廠長又是生產總監,既是老總又是銷售員。那幾年,他幾乎“包干”了越峰鞋廠的所有關鍵環節,“給自己打工,辛苦不假,但也更來勁!”經過近十年的發展,越峰鞋廠初具規模,在東莞不計其數的制鞋企業中成功站穩腳跟。 返鄉創業者的心聲:讓家鄉兄弟有工作 “在外闖蕩了二十年,對家鄉總有一絲隱隱的牽掛。”這是以彭千棟為代表的返鄉創業者的共同心聲。 2008年的一個偶然機會,彭千棟參加了桃源縣政府組織的聯誼會,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家鄉的變化,縣領導一句“期待桃源籍成功人士回到家鄉投資興業”呼喚,撩動了他的心。“即便利潤少點,至少能讓老家的農民兄弟們有工作;即便得放棄一些事業,至少能離家近點陪陪老父老母。”彭千棟說干就干,2009年,利峰鞋廠正式在陬市鎮成立。 雖然剛開始的廠房甚至是出租屋,但不影響利峰鞋廠的發展勢頭,不幾年就形成規模。2010年10月,彭千棟追加投資800多萬元,從廣東新引進了兩條全新的成型流水線設備,成立陬市利創鞋廠。2013年初,在桃源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再次在陬市工業園區拿地60畝,投資2000萬元新建了廠區,組建了更加完善的生產流水線,一座座嶄新的利峰鞋業廠房聳立在陬市工業園區。 經營有了起色,企業卻遭遇了用工難的問題,怎么辦?“2012年一季度,廠里工人缺口30%,正當我愁得吃不下、睡不好的時候,縣人社局知道了我的困難,專門為我們舉辦了專場招聘會,幾天就解決了廠里的用工難題。”彭千棟說。他一一細數人社、總工會等部門給鞋廠開的‘綠燈’:縣總工會多次派人到鞋廠走訪,幫助企業組建工會組織,建起了職工之家,豐富了職工文化生活。桃源縣委百千萬活動中明確由縣人社局局長劉正華與彭千棟結成幫聯對子,及時為他解決了員工招聘、培訓等問題。“返鄉農民工不是‘包袱’,而是‘財富’,我們希望通過政策、資金支持,照亮返鄉農民工的創業之路。”劉正華說。 在彭千棟的廠區,環境整潔,員工宿舍、食堂窗明幾凈,500多名員工都是附近鄉鎮的本地農民或返回家鄉的農民工。他還將每位員工的情況登記造冊,過生日的員工都能收到企業發放的禮金,暖意濃濃。“我也是陬市本鎮的農民,在這里打工每月能掙到2000多元的工資,關鍵下班后還能照顧到家庭。”員工孫麗平心滿意足地說。 一個人創業,帶來一批就業機會。這是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應。在桃源縣,以彭千棟為代表的返鄉創業者,正用行動在證明:昔日放出雛鳥,今日飛回鳳凰。或許,這也是桃源縣扛回“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榮譽牌匾,位列全國首批統籌城鄉就業試點縣、全國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平臺建設試點縣等“國字號”重點項目的真正“秘訣”。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