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清泉近影。本報特約記者陳雙維攝 本報訊記者費士廷、特約記者楊永剛報道:4月初,第二炮兵某導彈旅高級工程師譚清泉背起行囊,又一次奔赴發射場。戰友們記不清這是譚清泉第幾次出征,只記得他患肺癌做完肺葉切除手術不到4個月便又回到了導彈陣地,只記得他平均每年160多天都待在導彈陣地上。共事多年的旅長姜驊說:“精通導彈5大專業的老譚,就是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只要他在,大伙心里特踏實。” 從軍38年,譚清泉像釘子一樣鉚在導彈陣地上,用汗水澆鑄出了一份輝煌業績——記下數百萬字學習筆記,研發80多件(臺)模擬訓練器材,撰寫28本專業教材,填補某型號導彈訓練教材的空白;多次參加實彈發射任務,組織完成15次導彈年檢測試任務,破解200多個技術難題,4項創新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 戰友們說他敢擔當。導彈發射訓練未知因素多,風險大。一次,部隊正進行導彈裝填對接訓練,靶場驟起大風,稍有偏差,后果不堪設想。風險面前,譚清泉沉著應對,開創了該型號導彈在惡劣天氣條件下裝填對接的先河。 戰友們說他有定力。自從17年前由指揮崗位調整到技術崗位后,譚清泉就立足崗位深入鉆研,先后排除6次重大事故隱患和140余起裝備故障,旅黨委多次為他請功,他堅決推辭。為了給年輕同志提供發展平臺,他主動提出不再擔任總工程師。多年來,譚清泉有許多機會離開山溝到大城市,可他一次次選擇留下。 戰友們說他有激情。2011年6月,譚清泉被確診患上肺癌,部分肺葉被切除。做完手術第9天他就出了院,在家休養不到4個月又回到了導彈陣地。他說:“只有在陣地上,我才不感到自己是個病人。”去年,旅里組織多個陣地實施實戰化改造,譚清泉強忍病痛,穿著厚厚的防護服現場作業,每次完成任務后,衣服都能擰出水來。他說,退休之前他最大的愿望是“再打一發導彈”。 甘于寂寞敢于擔當 38載軍旅人生,譚清泉沒有說過什么豪言壯語,只有實實在在的行動。甘于寂寞,默默奉獻,他平均每年160多天待在導彈陣地上,有的戰友已成為將軍,可他依舊“釘”在導彈旁;不顧生死,敢于擔當,他冒著風險破解200多項技術難題,身患癌癥依舊心系導彈陣地建設……作為共和國軍人,他始終把能打仗、打勝仗作為從軍報國的根本追求,勇挑千鈞重擔,為實現強軍目標貢獻了自己的全部聰明才智和力量。 習主席指出,強軍的責任歷史地落在我們肩上,要挑起這副擔子,必須敢于擔當,這既是黨和人民的期望,也是當代革命軍人應有的政治品格。廣大戰友要以譚清泉同志為榜樣,牢記強軍目標、堅定強軍信念,用腳踏實地、銳意進取的行動,為加速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書寫精彩華章。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