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硯新生擔重任 美名遠揚王學仁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文藝界 訊:(記者柴鎖林)4月22日,春光明媚。記者慕名前往山西新絳縣參觀了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澄泥硯制作廠-----絳藝苑硯社,并有幸采訪了享譽書畫界的澄泥硯工藝大師王王學仁先生。 絳藝苑這一文化品牌美名遠揚 絳藝苑制作的精品澄泥硯--金雞報曉 絳藝苑硯社的工人在濾泥 絳藝苑硯社的澄泥硯制作車間---澄泥 絳藝苑硯社的工人在揉泥 十八年艱辛填空白
初見王學仁先生,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絕對聰慧的藝人,方臉,寬額,發跡開叉極高,滿頭寸發更顯出他精明強干的樣子來。提起新絳縣的澄泥硯,先生興趣盎然,便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
從王學仁口中得知,近三十年來,王先生帶領其子女在創新、發展澄泥硯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開發出了更為廣泛的澄泥硯系列產品,開拓了更廣闊的市場,同時,他致力于傳承弘揚歷史文化,注重打造文化產業新品牌,使澄泥硯這一山西歷史文化名產歷久彌新,絳藝苑這一文化品牌美名遠揚。
據了解,新絳澄泥硯起于古秦漢,盛于唐宋,曾是清乾隆皇帝的案頭至愛,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早在唐宋時代就享譽中外,并被列為朝廷貢品。可惜,這一歷史名產品大約在明清期間失傳。為恢復研制我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新絳澄泥硯,王學仁及其子女在漢唐陶坊的基礎上于1986年建立了現在這個民間社團——山西省新絳縣絳藝苑硯社。
王氏父子為恢復澄泥硯這一失傳的山西歷史名產,多方搜集整理,上太原,下洛陽,赴湖南,外引內證潛心研制,歷經十八年艱辛,終于成功總結了一套溶傳統工藝和現代高科技于一體的“八大工藝四十二道工序”的絳藝苑澄泥硯生產工藝,填補了我國四大名硯生產的一大空白。
絳藝苑硯社的工人在制作澄泥硯--打板 絳藝苑硯社制作澄泥硯--打磨 絳藝苑硯社制作澄泥硯--雕刻 絳藝苑硯社制作澄泥硯--燒窯 絳藝苑硯社制作的澄泥硯--祥獅 精益求精出精品
絳藝苑澄泥硯取材于山西新絳汾河數千年優質積泥,經“八大工藝,四十二道工序”精制燒結而成,故所制澄泥硯質地優良,色彩鮮艷,紋理精美,類石似玉,鐵器劃之而無痕,且較其它地方澄泥硯在份量上明顯較重。
據王先生講,山西省新絳縣絳藝苑硯社制作生產的澄泥硯是山西省著名的歷史名特產,他們在實際制作生產中精益求精力求精品,所制作生產的澄泥硯其中有一下幾大大特點:看似碧玉,瑩耀生輝;撫如童肌,細潤柔滑;叩之有金石之聲,鏘鏘悅耳;用則膩而不滑,發墨而不損毫;貯水不涸,歷冰不寒;賽似金玉般,鐵器劃而無痕。
王先生對記者講,目前絳藝苑生產的澄泥硯上品有鱔魚黃,朱砂紅,玫瑰紫,蟹殼青及新品美人砂,綠豆沙,晚霞余暉等,余者另有天青,駱駝紅,墨黑者等亦不失為佳品。
絳藝苑硯社制作澄泥硯的車間
絳藝苑硯社獲得的榮譽
斬獲榮譽有遠見
據記者了解,早在2003年新絳“絳藝苑”商標就獲得國家商標局注冊。同年9月,“絳藝苑”系列產品被中國村社小康建設論壇指定為專用禮品,受到國務院、中宣部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
原山西省長劉振華,山西省省委書記張寶順在參觀“絳藝苑絳硯”后都給予親切的關懷和支持,并寄予深切的厚望。
2004年,新絳縣委、縣政府授予絳藝苑“十佳誠信”經營的榮譽稱號。
2005年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
2006年國家郵政部在新絳舉辦《文房四寶》特種郵票發行,“絳藝苑澄泥硯”郵票發行5000套。同年11月王學仁先生被授予“山西省民間藝術大師”和“山西省民間文化遺產杰出傳承人”。
2007年澄泥硯生產技藝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絳藝苑“華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澄泥硯”獲中國第45屆美術博覽會和中國第六屆深圳文博會銅獎。
2011年“絳藝苑澄泥硯”和“絳藝苑特色文房四寶”獲中國(山西)第二屆特色農產品博覽會金獎。
2013年絳藝苑“關羽夜讀春秋”澄泥硯獲山西省首屆文博會銀獎。
最后,王先生豪邁地對記者說:新絳澄泥硯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作為古絳后人我們在驕傲自豪的同時有責任把新絳澄泥硯傳承下去,并且應該義不容辭地將澄泥硯這一傳統制作工藝古為今用,更加使其走進我們的生活中來,做大做強,發揚光大,真正地走向世界,讓其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塊全球性永不磨滅地文化產物。
朋友,有興趣的話可以到山西省新絳縣龍興廣場斜對(東南)的絳藝苑展銷室眼見為實。也可以拔打絳藝苑電話:0359-7525367 13934866146進行咨詢,或者直接登錄絳藝苑澄泥硯的網址:www.jyydny.com 加上他們的工作 QQ:106593162 好好聊聊。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