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經濟新聞聯播 訊: 對于上個世紀的農村來說,當時經濟還欠發達,農村缺醫少藥現象較嚴重。處于湖北省蘄春縣赤東鎮馬鋪村一組,群眾就醫相對不方便,1941年2月4日出生的鄉村赤腳醫生向會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義無反顧在家鄉干起了一名鄉村赤腳醫生工作,這一干就是50年。 向會華從事鄉村赤腳醫生工作以來,不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半夜出診的現象也很普遍。 向會華記得有一個夜晚,凌晨4點多,勞累了一天的他已經睡下,門外響起急促的敲門聲,一位村民說家中老人突發疾病,他急忙起床,向他簡單了解了一下情況后,背起藥箱,不顧一天的疲倦,立刻趕往現場,對病人進行搶救,終于,在他的努力下病人得以脫險。還有許多類似的夜晚,對此,他早已習慣,因為他背著那沉甸甸的“藥箱”,心中有著數不清的“放心不下”。 就在上個星期五,蘄春縣赤東鎮上的一名婦女夜里突然發病,全身僵硬,不能動彈,但意識清醒的她由于害怕,大哭大鬧,突如其來的狀況和從未遇見的現象讓鎮上的年輕人不知所措,但當一個名字被提及時,大家頓時有了方向和依靠感。向會華在得知消息后,背起藥箱,連忙趕赴現場,在他的勸導下,這名婦女的情緒終于穩定了。在他初步診斷后,認為情況很不簡單,不得草率,于是帶領幾個年輕人用借來的單人床將病人抬去了衛生院,簡單處理后,又將病人連夜送到了蘄春縣人民醫院。在那個深夜,就是這樣一個忙碌的身影驅走了嚴寒,溫暖了人心。 50年來,向會華共接診病人一萬余人次,出診3000余人次,出診行程不少于2萬里,卻從沒有收取群眾一分出診費。50年來,向會華跑遍本村和周邊村組每一條小道,熟悉了每一戶村民的身體健康狀況,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他心里一清二楚。 愛心,是他行醫的原則和做人的根本。多年來,他先后為孤寡老人、困難戶、殘疾人減免醫藥費6萬余元。 由于技術過硬,口碑極好,較遠的村的病人都慕名而來。得到過他精心醫治過的人,都夸他是個“學歷不高水平高,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赤腳醫生。 他總是背著那藥箱帶頭走在前面,哪個村子的留守老人有什么頑疾,哪個村的五保戶需要什么藥物等,他都了然于心,走在每條熟悉的道路上,他儼然走進了群眾的心里。 向會華,作為民間的一名赤腳醫生,他都能做到“先人后己”的本色如一,公道正派的作風如一,用低調與擔當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精神實質,豐富著“走基層、解難題、辦實事、惠民生”活動的內容與成果。(嚴克林 王紅菊)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