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看中國網江蘇宜興訊(記者李慧芳 朱鵬源)劉建偉接觸紫砂至今,已有二十余載,他堅持不懈地創作,向眾多名家求教,博覽群書,集眾家之所長。他在研究和模仿歷代茗壺中打磨壺藝,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從紫砂藝術的繼承不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但也絕非毫無章法的求新立異。劉建偉多年來通過大量的研究名人茗壺和研讀史書,對紫砂的文化與藝術的涵養有了獨到的見解。他的創作在紫砂傳統的基礎上融合自身的領悟和風格,呈現給我們的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個性紫砂作品。
紫砂壺 始有人格,方有壺格 劉建偉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陶瓷行業協會會員,上海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宜興茶文化研究會理事。其作品古樸大方、構思巧妙,在業界享有較高的聲譽。 從明朝的供春制作出第一把紫砂壺開始,歷史便徐徐拉開了紫砂壺的序幕。歷經數百年的光陰,紫砂壺依然在大地上綻放著千變萬化的美。這美從何而來?是上好的泥料施以精湛的技藝?沒有制壺人高尚的品格,紫砂壺只能徒有其表而無靈魂。
“紫砂天國”孕育了我 紫砂壺由明至今,身價一直未減,是許多收藏家愿意傾其家財而搜集的紫砂珍品。而紫砂壺中的極品,當推宜興紫砂壺,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宜興丁蜀鎮是紫砂壺的天堂。這里有最上乘的黃龍山紫砂泥。用黃龍山的泥料制成的紫砂壺,肌理豐富,透氣性好。一經把玩泡養,其“水色”和韻味可與玉器媲美。這里還有著幾千年的制陶史。宜興先民們長期積累的制陶工藝與紫砂壺的誕生,一脈相傳。 劉建偉就出生在丁蜀鎮上一戶紫砂工人的家中。他說:“小的時候我住在工廠里的托兒所。每天下午四點母親把我接走,但這時候我不能亂跑,因為父母五點才下班。所以我必須和父母待在制壺車間里。我那時的游戲,就是玩紫砂泥。” 工廠里有兩位紫砂界的大師,一位叫顧景舟,另一位叫蔣蓉。在劉建偉的印象里,兩位長輩既有威望又和藹可親。年幼的劉建偉不曾想到就是這兩位常常對自己微笑的長輩,將在未來的歲月里,對自己的人生道路產生深遠的影響。
漫長學徒路有苦也有樂 八十年代,在紫砂壺工廠做陶藝工,是一份既沒有地位又辛苦的職業。中學畢業后的劉建偉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便在父母的紫砂壺工廠做了一名陶藝工人。他被分配在了舅舅帶領的小組。 做壺的過程并不輕松。制作紫砂壺,捶泥是基本工序,在捶打過程中衣服上會濺很多泥點子。要把泥胚子做成壺,必須得讓泥保持一定的濕度。因此夏天的時候,紫砂廠房里沒有電扇。宜興的夏天又悶熱難耐,大家每天都干得汗流浹背。到了冬天,廠房里沒有暖氣,大部分人的手上都生了凍瘡。日日做壺,陶藝工的腰和頸部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 雖然工作很辛苦,但劉建偉依然認真地和舅舅學習著制作紫砂壺。紫砂壺按其形體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俗稱“光器”,要求“圓、穩、勻、正”;第二類是“花器”,可雕可鏤,師法自然;第三類是“筋囊器”,特點是將壺分成若干等分部分,然后再組成精確嚴密的整體結構。 劉建偉專做“光器”,為傳統壺。他說:“學徒的時候只學三把傳統壺,分別是石瓢、掇球、仿鼓。如果這三把壺能做好就可以出師了。三把壺看起來簡單,但是想做好卻需要時間的沉淀。資質平平的人,至少要花上三四年的功夫才可能出師。顧景舟把這三種壺做到了極致,至今沒有人能超越他。
為一種精神、為一種文化傳承堅持二十余載 顧景舟的家,曾經和劉建偉家是鄰居。當開始劉建偉學習制壺工藝后,顧景舟便成了他常去請教的老師。“有時候我做好了一把壺,會拿給顧老看。讓他指點一下我哪里做的不好。他毫不保留,也沒架子,很認真的給我講解應該如何改進。” 能得到顧景舟的指點,劉建偉深感榮幸。顧景舟以紫砂“光器”自成一家,被世人稱為“壺藝泰斗”。顧景舟做壺的每一個步驟都嚴謹精確,細微極致。他做一把壺,其間一直在反復揣摩、修改。他對制壺工具的要求也十分苛刻。他常說,不懂工具,就等于不懂制壺。他的工具有130多件,每一件都有出處。 劉建偉說顧景舟做壺的態度讓他欽佩,做人的品格更令他仰慕。“曾有人從我們的陶瓷博物館盜走了一件顧老的作品。偷盜者被抓后判處了死刑。那人的父母在顧景舟家門口請求顧老救救他們年齡還小的兒子。顧老最后被感動了。他找到但當時的縣長,說愿意用自己的三把壺換那個年輕人的命。但還是沒能救活那人。以后顧老就不再做壺了,他覺得自己的壺已經在世上害了人。”顧老的慈悲,讓劉建偉感動不已。 劉建偉的作品古樸大方、線條流暢、壺身通體光滑,令觀者贊嘆不已。但最吸引人的還是他巧妙的構思。一節竹子、一枝梅花、一段瓜藤,被他雕刻得栩栩如生。為整把壺增添了自然的生氣。“在宜興,即使是很普通的紫砂匠人也會雕刻各種物件。但是想要做到形神兼備就難了。在這方面蔣蓉對我的幫助很大。” 蔣蓉是當代紫砂界著名的“七大老藝人”之一,也是唯一一位女性。她的花器可謂是達到了一個時代的高峰。她對紫砂藝術,有著一份持久的執著和永不反悔的向往。為了創作,她經常夜以繼日、廢寢忘食。有一年她為了趕制“百壽壺”赴香港參展,連續一天一夜沒離開工作泥凳。那時正值深冬,當她把壺做完,整個膝蓋紅腫,吱吱嘎嘎像一副生了銹的鉸鏈。 劉建偉說,蔣蓉待人很友善,“她對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來她家可以不受約束。”但是蔣蓉對他的作品卻很‘較真’。在蔣蓉看來一個紫砂藝人能走多遠,取決于他對生活和大自然的認真觀察和高度提煉,取決于他能否用巧奪天工的手法表現它們。
從藝二十余載,憑借自己的努力,劉建偉的紫砂壺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贊譽。認可劉建偉制壺工藝的,還有一些經銷紫砂壺的商人,他們正在心里謀劃著一樁暴利的交易。“有些經銷商找到了我,讓我幫他們仿制幾位大師的壺。壺做好后印上假章,他們負責在市場上售賣,我則會獲得遠遠超出平日做壺的報酬。但被我斷然拒絕了。我不能因為錢,違背了自己的準則。” 在制壺態度上,劉建偉堅守正直狷介的氣節。但一個轉身,你又看到了他另外一番情懷。 宜興也有80后的制壺年輕人,劉建偉談起他們時,好不掩飾自己對于晚輩們的肯定和欣賞。他們做出來的壺卻雅致精美。他們的一些技法甚至在我之上。 劉建偉對自己的技藝一直都很謙虛,他歡迎旁人給自己指正。空閑的時候劉建偉常邀請圈里的知己好友一起品茶論壺。“朋友們聚在一起點評彼此做的壺,直截了當地指出哪里做的不到位,以便今后改進。我的一些創意和靈感,就是在聊天中被激發出來的。” 雖然在職稱上“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之后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了,但劉建偉說自己對于大師這個稱謂高山仰止。想要攀登藝術的巔峰,自己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他現在的愿望就是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把壺。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