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經濟網湖北 6月17日訊 (余青洪 朱小州 趙迪 王翾宇 )已到知命年紀的陳禮明精神抖擻,聊到高興的時候眉開眼笑,眼角的皺紋也擋不住月牙狀眼睛中透露出的舒心。陳禮明往返于城市與鄉村之間,同時建設著城市與農村。
陳禮明接受采訪
誠信為本 白手起家創千萬
1979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廣大的農村青年緊緊抓住大好機遇發展農村經濟。1980年高中畢業的陳禮明也決心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剛剛踏入社會的陳禮明也走了不少彎路,曾在生產隊做過活,也在建筑工地上當過學徒,用他當時自己的話說是走了不少彎路。直到1989年,陳禮明通過了販豬殺豬獲得了一些甜頭,于是帶領村里的部分鄉親一起致富。后來,陳禮明發揮同鄉人多,干活團結一心的優勢,漸漸發展到建筑行業。2005年陳禮明正式踏入建筑租賃行業,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武漢市洪山區鑫明建筑材料租賃部。
現在,陳禮明認為,40歲以前的打拼是積累人脈和經驗,學習積累為人處世以及如何經商,40歲以后的打拼才能夠積累財富。陳禮明談到自己的創業史,最深的感悟莫過于口碑和信譽。他跟我們強調:“今天的榮譽就是明天的財富。”陳禮明這里說的榮譽就是口碑,是創業過程中、經商過程中與大家打交道積累的多年的信譽度。2005年之前,陳禮明在黃陂市姚集李集村經營豬肉的時候,積極參與村中修橋鋪路以及建設校舍的利民利村的活動,到2005年離開李集村的時候,村民總共還欠陳禮明買肉錢約6萬元,陳禮明考慮到都是一個村的鄉親街坊,表示這6萬元的欠款不要了。就是這樣,經商17年陳禮明的美名在家鄉傳起來了。
自己富裕了不算富,還要帶領大家一起致富。陳禮明在自己致富的同時,發揮自己的經商優勢,幫助帶領了全村的七八十個村民致富。
預計今年出欄一萬頭豬
腳踏實地 團結維權力量大
建筑租賃行業的公司時常有拿不到錢款的情況出現,據陳禮明和同行當時的粗略統計,14戶同行平均每年約2萬錢款拿不到。為了緩解這種尷尬的情況,陳禮明和7個同行決心團結一致,抱團維權,發起了成立組織的倡議得到了眾多同行的響應。最終,建筑設備租賃相關團體于2011年成立了,擁有1000戶的個體戶,由于發展勢頭良好,帶頭模范作用明顯,2012年他們在武漢市工商聯建議下注冊,正式成立了武漢市建筑設備租賃商會。
現在武漢建筑設備租賃商會擁有來自全國9個省份的650戶會員,其中還有12戶相關行業的會員,包括金融理財類、鋼材類、涂料類。在全國擁有5個分會所,9個律師事務所與之合作,5個銀行的融資業務來往,這5個銀行分別是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興業銀行。
武漢建筑設備租賃商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會員服務。2013年,會員劉建武向商會求助,2010年會員劉建武與咸寧的一家公司合作后20多萬元的工程款沒有拿到。直至三年后,在商會的幫助下,聯系到商會合作的律師通過法律途徑,在咸寧中級人民法院的調解書下達后,會員劉建武終于拿到了本應三年前就拿到的20多萬元工程款。現在商會的辦公室還懸掛著劉建武贈送的一面錦旗,錦旗上寫著:智勇雙全普法維權,肝膽相照互惠興贏。
對于商會僅僅正式成立兩年就擁有了現在驕人的規模,陳禮明認為這都是腳踏實地做事、誠信待人的功勞,同時也是商會成員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成果。
知命之年 重返農村惠鄉鄰
就在知命之年的時候,一心想要為鄉親們做事的陳禮明終于有了機會能夠明確地真正地開始建設農村。陳禮明的家鄉竹林村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家中留下老人和兒童,導致耕地荒廢的情況嚴重。2011年,陳禮明聯系村民,個人投資兩千萬,將家鄉閑置的土地集中租用,建設了1040畝的武漢楚揚養殖有限公司,目前已經建立了豬場、魚塘。陳禮明雇用了家鄉的還具有勞動力的老年人或者老弱婦孺,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幫助他們再次創造收益。同時,從武漢楚揚養殖有限公司開建的2011年起,陳禮明以養殖公司的名義給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500元的養老金,給村中貧困的大學生或者重大疾病的村戶每年1000元的補助,給村里考上二類以上的大學生獎勵5000元。
2013年7月,武漢市工商聯舉行了名為“非公經濟人士理想教育活動“的培訓,陳禮明和商會另一位理事參加后開始構想以商會的名義來幫助周邊的貧困鄉村,幫助他們發展經濟。經過了走訪考察武漢周邊貧困村,最后選定了黃陂姚集竹林村,在武漢市工商聯的見證下,武漢市建筑租賃商會與竹林村簽訂了幫扶協議,幫扶時間為三年。2014年1月16日,商會給竹林村提供了14萬元的物資、現金用來幫助竹林村村民奠定致富道路的基石。商會的辦公室主任王淼說,商會的幫扶計劃有三步,第一步:授人以漁,為村民們提供發展的機會和有利條件;第二步:點對點服務,根據村支部所提的名單,根據實際情況給相應村民具體的幫助;第三步,根據前兩步發展情況,再做計劃。
陳禮明規劃的建設農村步驟是這樣的,待養殖公司獲得了收益,陳禮明將全村的土地整合,成立一個合作社,種植有機蔬菜,養殖豬養殖魚,發展綠化生態園林。對于已經走上正軌的商會,陳禮明表示會塑造更加嚴謹的商會行業規范,繼續全意全意為會員服務。
貧困幼年 打造宏偉精神城堡
對于自己的取得企業成績,獲得的物質財富,陳禮明很謙虛,坦白自己之前一直猶豫要不要接受這次采訪。在問道陳禮明的武漢市洪山區鑫明建筑材料租賃部的發展狀況時,他擺擺手。但說道為什么想到要建設農村,陳禮明的話變得多起來,描述得也更加詳細。在說道自己父母給他帶來的財富,陳禮明變得神采奕奕,滔滔不絕。
上世紀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這二十年間,陳禮明一家七口人住在草屋,吃的是野菜,燒的是牛糞,穿的是棉衣。家里兄妹五人,條件艱苦,一件衣服常常是“新老大,舊老二,破破爛爛供老三”。物質上,陳家父母沒有為子女們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精神上,陳家父母卻為兄妹五人打造了一座華麗宏偉的精神城堡,這座城堡至今還在為陳禮明遮擋虛假丑惡的侵蝕,堅守誠信勤勞的防線,守護家的溫暖,守護人心的真善美。
雖然孩子眾多,負擔重,陳家父母堅持讓孩子們讀書,每人十年的教育,完成了高中的學業。不單單要求子女們完成學校知識上的教育,陳家父母還言傳身教,告訴他們踏實做人拒絕虛榮,廣交朋友,自己富了不算富要帶動大家一起才算富,窮不倒志,富不癲狂。陳禮明至今還記得父母常常念叨的幾句話是,“討米要飯不算丑,偷偷摸摸才丟人”、“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修橋修路,添福添壽”。“家和萬事興,興家如同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推沙。”2009年,陳禮明的母親去世三十周年,正值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陳禮明為雙親修建了一座墓碑。墓碑兩側雕刻的不是龍與鳳,而是織布的梭子、熨燙衣物的熨斗以及父親的拐杖、草鞋。陳禮明解釋道,雙親生前生活艱苦樸素,但是雙親用勤勞的實際行動養活了兄妹五 人,支撐這個七人的家庭,這就依靠著母親織布和熨燙衣物,依靠著父親的拐杖和草鞋。這就是對“勤勞創造財富、簡樸創造財富”的最好詮釋。
陳禮明說:“這么多年我很滿足,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負債很多到現在資產千萬,得益于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他還和我們強調,沒有改革開放,農村到現在可能還在解決溫飽問題。從父親母親繼承來優秀精神財富的陳禮明認為,自己得益于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現在他要回饋社會,建設農村富鄉鄰。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陳禮明的人生道路正在越走越寬廣。
窮不倒志,富不癲狂,這是陳禮明的真實狀態。陳禮明認真,在正式采訪前,陳禮明自己寫了整整4張文稿紙作為采訪準備;陳禮明真誠,他每次的用力握手都傳遞著他的態度;陳禮明睿智,談到雙親作風時那引以為傲的神情,陳禮明內心追求的是真正的財富;陳禮明實在,為會員維權絕不含糊,與供應商打交道絕不擺架子。正是這些品質讓53歲的陳禮明看起來更加年輕,也一定會幫助陳禮明實現他建設農村,最美農村的夢想!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