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工藝美術大師:林玉明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日報網-創新中國 訊:林玉明,別名林國明,197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長樂。擅長圓雕,作品以佛像,花鳥,動物見長。現為亞洲工藝美術大師,水晶工藝美術家,是民間青年雕刻杰出人才,有“巧手快刀”之美譽。代表作品有《普度眾生》、《國色天香》、《靜心》、《喜結良緣》等。 人物生平 1991年師從香港玉雕藝人林善文,歷時數年 1996年先后受亞洲工藝美術大師江在勛、玉雕大師吳剛、葉金龍(臺灣)、林學威等優秀大師在雕刻技巧多方面的指導,收獲頗豐。 1996年,受亞洲工藝美術大師江在勛在玉石雕刻上的多方指導,使得我在其上有更為深刻的感悟。江大師在藝術造詣上獨具見解,創作獨特,讓我受益匪淺。1998年進入力榮公司,從事水晶雕刻,經林學威大師在手藝上的指點,有所領悟,后轉向天然水晶雕刻。專研水晶圓雕技巧。 獲獎經歷 2013年水晶作品《喜慶如意》榮獲中國玉雕神工獎評比:銀獎; 水晶作品《佛光普照》榮獲中國玉雕神工獎評比:銅獎;
玉石作品《金鼠獻寶》榮獲中國玉雕神工獎評比:銅獎。 論水晶工藝的雕刻與發展
無暇勝美玉,至潔過冰清,未肯齊珉價,寧同雜佩聲,任黃雀,亦欲應時明。”這是唐朝詩人嚴維在其《奉試水晶環》一詩中對水晶的描繪。他是第一個稱贊水晶超過美玉的偉大詩人。詩中“勝美玉”、“過冰清”寫出水晶的質地美,而“亦欲應時明”則描繪出水晶充滿靈性的動態美,耐人尋味。這還只是描繪水晶的古詩中的冰山一角。《題李處士幽居》中“水玉簪頭白角中”這一詩句告訴我們,早在幾千年前水晶就被作為裝飾物被人佩戴,到后來的《本草綱目》水晶更是作為藥材被人所用······可見早在古時候水晶的“美”就已被人們發覺。
水晶的美是由內而外的。眾所皆知,水晶是大自然的精靈使者,是人們心中的圣潔之物,吉祥的象征,在中國的風水學中,也將水晶作為改善風水必備的物件之一。水晶具有極強的磁場,它所發出的振動能量,會將人體雜亂的頻率帶回正常軌道,使人身心愉快、病氣清除、事事順利。配合靜坐冥想,更可提高靈性智慧,打開人體潛能大門,特別是藏傳佛教將水晶視為供養佛的宅石之一,有著極為神秘的功效。就因為水晶那清透澄澈的外表和獨特的內在美深深地吸引著我,所以我在1998年毅然放下色彩絢麗的翡翠玉石,將樸實卻又華麗的水晶作為我藝術創作的主要載體。經過十余載的歷練,再加上從事玉石雕刻時練就的扎實功底,使我在水晶雕刻方面頗有些許成就。這些年與水晶的朝夕相處也使我對水晶雕刻有些獨特見解。
水晶雕刻工藝品的制作用料也是很講究的,它雖不像壽山石那般色彩濃郁多姿、或有裂紋,但其昂貴的價格,多姿的形態,奇異多變的內包物,形態各異的質地結構,使得水晶雕刻同壽山石雕刻一般要遵循“依石造型,取巧而雕”的規矩,這在水晶雕刻中是很受用的,能夠最大化的發揮水晶毛料的價值,體現水晶的美,使稀缺的水晶資源得到充分運用。唯一的不同在于壽山石雕刻比水晶雕刻多了一條規矩,即“巧掩瑕疵”。正常的水晶在生長時,多可以發現和柱形尖端輘線平行的生長紋。由于在地底、巖洞中的生長空間多狹窄,尤其在遇到地震時,或地殼變動時,甚至容易遭到其他礦石的擠壓,常常會壓迫產生不同的晶面。還有,當水晶還是在液態狀的時候,常常也會包覆著其他的礦石、泥灰一起結晶成長,如發晶、幻影水晶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自然的一部份,是水晶的精彩部分,請不要視為瑕疵。每種水晶毛料都有不同的象形物,需要我們認真分析構圖,充分地利用它們各自的特色,才能雕琢出令人驚艷的作品。天然水晶成長過程需要億萬年形成,所以天然水晶的本身是極珍貴的。而現如今市面上眾多的水晶雕刻者只求經濟利益,用料浪費設計不合理,使好料變成殘缺品,使原本的藝術領域充滿了商業氣息。這勢必會嚴重地影響到水晶產業的發展。
我覺得一件好的作品在于創新。就好比在我的作品中有大量的作品是以佛像為主,而佛教創作題材就那么多,木雕也好,石雕也好,大家都在做,如何把有限的東西用活了,從中挖掘更深層次的東西,把真善美傳達出來,做出自己的特色,否則就會很容易淪陷到單一、呆板、一般的商品隊伍中去。或是選取鮮少人用的,或是沒人用過的題材,亦或是效仿其它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法做出不同的效果,就像壽山石雕中的薄意那樣,將中國畫的寫意手法帶入,使自然野性的壽山石也能散發出濃濃的文味。藝術都是相通的,只要能運用的好,呈現的效果新穎獨特,那便是好的。多讀書,多接觸不同的事物,豐富自己的視界,擴展自己的思維,這些都能夠幫助我們進行作品的創新。
水晶原石的雕刻難度是很大的。水晶的硬度為摩氏硬度7,相當于鋼銼一般堅硬,質地又比較脆,這就要求雕刻者需有足夠的耐心,穩健的手力和高超的技藝。應先保留它完美部分作為景觀,之后每塊水晶特有的內包物或是生長紋等部分則需雕刻大師精心的創造與實踐。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一切美好的東西又都會作為某種文化載體,被賦予更多的文化象征意義,水晶也不例外。水晶美學文化是水晶事業工作者經長期研究的新文化產物,是資深收藏家追求玩賞的心得和藝術升華,是對水晶的全面認識的總結,是對天然礦物賦予生命力的文化運動。不同的水晶都有著不同的意義和象征,潔白無瑕的白水晶被意為純潔、無私,更是被年輕的朋友們與純潔的愛情聯想在一起。紫水晶被意為大紅大紫和高貴的典范,深受明星朋友的喜愛。水晶美學文化還包含了豐富的文明精神,因此水晶也是靈魂的物化。水晶美學文化從根本上詮釋了水晶的特性和內涵,幫助了人們打開通往水晶世界的大門。它的開始是歷史文明的印證,其研究使水晶行業邁上了一個展新的臺階,這是一個全新的突破,它從根本上將水晶形象化、藝術化了,也正是因此水晶行業才得以發展如此之快。
由于世界經濟局勢的變化,帶動了中國許多產業的發展,水晶作為珠寶行業的一類也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水晶產業在我國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歷程雖然很短,但是發展的速度非常驚人。近年來,在各類珍寶消費市場中,水晶消費的比重也呈明顯上升趨勢。從國際上來講,一個國家的珠寶消費水平與它的經濟水平成正比。水晶或是珠寶是一個國家發展速度及其經濟的指標之一,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我國的水晶消費潛力非常大,其作為一種珠寶的重頭項目,會越來越有優勢。 東海水晶甲天下,有著“水晶之都”美譽的世界水晶集散地江蘇省東海縣就在我們中國,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水晶從業人員嚴謹向上、大膽創新,雕刻出更好的作品,讓美麗、透明的水晶,帶給我們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讓水晶走向世界,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林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