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藝之在接受記者采訪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民生經濟網訊 古語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有這樣一位女孩,她年紀雖輕,卻志存高遠。她身居異國他鄉之時,卻始終心向祖國,當”5.12“汶川特大地震降臨時,她毅然決然返回祖國,不顧個人生命安全,奔赴在抗震搶險第一線;她海歸碩士,卻不戀都市的繁華,自愿去了一個道路不通、通訊不暢,幾乎與世隔絕的深山老林里,埋頭種起了天麻,并將之做成一門產業;她是一只從米蒼山里飛出的金鳳凰,海外求學,前途似錦,學成后毅然回歸到那個曾經生養自己,如今依舊貧窮的偏僻小鄉村,走村串鄉地宣傳法制,手把手地教鄉親們學知識學技術,帶領大家走上共同致富路…… 她年輕美麗,風華正茂;她觀念新潮,信念堅定。26歲芳齡,一年來,開發荒山約1000畝,為當地群眾帶來直接經濟收益200余萬元—— 她叫石藝之,一個外柔內秀且剛的女孩——
帶領農民共同致富一年增收200萬
廣元妙齡海歸女碩士回鄉當“山大王”
楊雪 崔潔 羅文靜 文/圖
人物素描
石藝之,昵稱“之之”,芳齡26周歲,海歸派,創業一族。出生地:四川省廣元市米蒼山麓。 2007年至2012年在英國求學,先后在英國布內爾大學取得學士學位,阿斯頓大學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 2012年8月回國,到川陜革命老區、國家級重點貧困縣、“5.12”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旺蒼縣開發荒山近1000畝,其中整治土地450余畝,并建立了500余畝野生天麻保護區,培育高山原生態天麻60000余棒,為當地群眾帶來200余萬元的直接經濟收益。 2013年,被當地群眾和政府聯名向中央電視臺推薦為“青年創業榜樣”。
石藝之在采挖自己在海拔1200米以上高山上種植的高品質天麻
紅色土壤培育出的獨特愛國情
中國民生經濟網訊 地處秦巴山區的旺蒼縣山清水秀,水碧天藍,但至今仍然是國家級重點貧困縣,石藝之便是在這樣的地方出生長大。或許正是這樣的環境,讓她對老百姓生活的艱辛有著比常人更為深刻的體會。
然而,也許因為旺蒼縣是中國工農紅軍女子獨立師誕生的革命老區,也許因為老一輩中所信仰的“軍人情結”在她的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記,在這個外表柔弱的女子身上,總能清晰地看到屬于軍人的凜然正氣和不妥協的精神。 同年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旺蒼縣同為重災區,彼時正在英國留學的石藝之獲悉這個消息心急如焚,當即訂下機票,于幾天之后回到家鄉,可與親人短暫的團聚后,她又立即趕到都江堰、北川、旺蒼縣等災區做志愿者參與救災。 面對重重危險的余震,她沒有過多顧慮自身的安慰,而是默默貢獻著自己一份力量幫助更多的人,她只是不想讓那么多人遭受災難,失去親人,生活那么美好,他們本應生活得更好。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孩,身上流淌著屬于軍人的“助人”精神,內心深處的善良在閃閃發亮。
石藝之在接受記者采訪
海歸妙齡女回鄉當“山大王”
出國前的石藝之內向膽小,家中父母經常教育她在外“不要跟陌生人說話”。為此,初到英國,她甚至不敢和人交流,迷路了也不敢問路,公交車幾次坐過站,走了不少彎路……但隨著西方開放的性格與文化的影響,石藝之也逐漸變得開朗起來。在國外的種種經歷鍛煉了她的社交能力,更培養出了她的自信。 在英國的留學經歷使她改變更大的是,她懂得了只要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就要放手去做。根本不需要顧及國內人所大談特談的面子工程,也不需要考慮過多的因素,只要有信心,然后堅持就可以了。因而她在去年留學歸來,回到自己的家鄉,真正做起了有意義的事情——種天麻。 天麻是中國特產的增智祛病養身之佳品,因功效顯著,也作為名貴藥材,始載于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李時珍將其列為“上品”。 初次接觸天麻,是因為石藝之的爺爺。 石爺爺是一個郵電局工人,當時因為工作,經常需要爬到電線桿上處理問題,由于一往下看就會出現頭暈癥狀,他當時就需要吃天麻來緩解頭暈,那個時候天麻還比較少。
后來說要做這個項目,石藝之看了一些資料,了解到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嚴重性,資料上說到2038年,中國有40%的人口年齡會達到60歲以上,由此可見,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大大的社會問題。石藝之從中看到了天麻的市場價值。 張成明是石藝之父親的多年老朋友,當時的他在一家公司主要從事山林資源搜查工作,一次偶然的機遇,他來到了旺蒼縣翠溪鎮的這片林地,在考察過程中,他發現林子里到處是被挖過的痕跡,經詢問才知道,是這里的老百姓挖野生天麻留下的挖掘痕跡。張成明立馬反映過來,這片林子非常適合野生天麻的生長,那么換作人工種植效果應該也相當不錯。 在一次偶然的談話中,張成明的這種想法引起了石藝之的強烈共鳴。于是,二人開始籌劃將種天麻做成產業,并叫上呂田園、吳朋等對此感興趣的好友,一起合資開了旺蒼良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公司本著“辛勤自己,幸福社會”的宗旨,通過科學繁育、精心種植,將100%的高山原生態農產品供應市場,同時帶動了周邊農民脫貧致富。
經過一年多的運作,現已開發荒山近1000畝,其中整治土地450余畝,建成500余畝的“野生天麻保護區”,種植高山原生態天麻6萬余棒,規模居川北之首。石藝之繁育高山原生態天麻,實際投入資金200余萬,預計年內可收獲15萬斤(鮮品)左右。
石藝之在自己親自打造的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野生天麻保護區
以事實回應質疑 用真情服務民生
石藝之與她的朋友們于2011年底達成協議,2012年初開始正式運轉公司,種植天麻。短短一年的經營,石藝之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然而剛開始種天麻時并非一帆風順,反而困難重重,寸步難行。 為了種出原生態的天麻,石藝之選擇在海拔一千到一千七百米的地方種植,面對一座從未開發過與原始森林相差無幾的林地,他們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交通、水電和住宿問題。而除了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外,還有一個更讓她頭疼的,那便是政府與民眾對他們缺乏信任的問題。 旺蒼縣英萃鎮地處山區,面積小,平時本就很少有人在這里大作為,而動這么大的工程,更是從未有過。 石藝之帶著天麻種子與種植器材,與所聘請的農民一起打算上林地實施種植,卻被當地政府官員攔截下來。 “當時的一些政府部門問我們具體是做什的,是不是干實事的,那么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林地的使用權拿到手上。我們在拿這個林地權之后,政府部門還是懷疑我們是不是騙子,說我們不像是要在這里干實事的人,他們總有存在這樣那樣的疑慮。后來為了讓他們徹底相信我們,我們只好跟老百姓談好,我們先把老百姓的錢付了,我們再開始自己挖路,然后拉電線,打板房,最后將種天麻需要的材料拉上去。這一切都做到位之后,領導一看,哦,這真是干實事的,他們就非常支持了。”現任旺蒼良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團隊總經理的張成明辛酸地回憶道。
手捧自己親手種植的高品質天麻,石藝之年輕的臉上寫滿了收獲的喜悅
共同致富 法治作保障
其實當地農民也有種植天麻,但都是靠傳統種植方法來種植,且都是農民獨戶小范圍地種植。石藝之則將種植天麻產業化,并將科學的種植方式教給農民,教給他們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發棒,怎樣讓菌種繁殖得更好,以及溫度的設置,合理遮陽等。 而為了做好充足的準備,公司早在兩年前就開始為種植天麻作相關籌備。天麻的種植第一年要先開發一些合格的木棒,灑上菌種,埋在土里讓菌種生長,再經為期一年的生長周期,他們去年開始撒種,今年就有收成。 當地的食用菌研究所為天麻的種植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他們自己從云南引進了較好的天麻種。由于之前的野生天麻都是長在土里,只有長出苗才能被發現,而這個時候的天麻的營養價值就不如種植的天麻。石藝之采用的種子是烏天麻,還有烏天麻和紅天麻的雜交品種。實際上營養價值比挖到的野生天麻更高。
天麻的種植,不僅給石藝之帶來豐厚的收益,也帶動了當地的農民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他們通過在石藝之公司務工,他們的收入增加近百萬元。 同時,他們也開始有了法制觀念。
之前,村民們大多挖野生天麻賣錢,由于野生天麻少,村民們毫無規則可守,先到先得,先挖先得,從不管地屬于誰的,因而經常產生矛盾。一旦矛盾產生,當地人總是依靠武力解決。自從石藝之將種植天麻發展成產業之后,普及了一些相關知識,村民們在溝通中開始聽得進道理,法律意識明顯有所提高。
石藝之在接受記者采訪
無悔青春傳遞時代正能量
在談到公司未來有什么計劃時,石藝之拿出一份相當完備的計劃方案: 公司計劃三步走,第一步,2013—2015年建成千畝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實現產值2000萬元以上;第二步,2016—2018年建成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實現產值6000萬元以上;第三步,2019—2020年建成天麻精深加工廠,實現綜合產值1億元以上。 成功從來就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從中這份計劃方案上不難看出這位年輕女孩的深謀遠慮。
“她是知識分子,在市場的拓展方面、對產業遠景的規劃上遠比我們更有獨到的眼光和方式;年輕人的思想與我們也大不相同,她在工作上永遠保持著一份熱情與活力。她就像是一只永遠正確的風向標,我們只要領會到她的意思,跟著她的方向走,我們就是在邁向成功。”石藝之的好搭檔張成明這樣評價石藝之。 “我不算是真正成功,這只是走出這一步。我爸以前說的,堅持,要有信念要有信心,你要是覺得這個項目很好,就大膽去嘗試。” 從石藝之身上,能明顯地看出八零后的活力與實力,也能看出大學生自主創業所具備的優良品質:強大的自信心、足夠的勇氣、對市場的洞悉力、對國家政策的熟悉程度、對一門項目的商業潛質的挖掘……這些都是構成石藝之成功的要素。
同時,石藝之用自己的真情和實際行動為時代傳遞著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