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焦點視界 訊:由習派中國獨家冠名播出的“關注兩會,關注中國品牌”《中國品牌訪談錄》兩會特輯,已于近期在全國政協禮堂完成錄制,來自常州匯拓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胡家鑫和兩會觀察員原中國質量協會理事長,中國質量萬里行組委會副主任解艾蘭女士一起,共同探討了兩會政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等話題。
剛剛閉幕的2015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從“無”到“大”,中國走了33年,讓中國成為了世界的制造中心;從“大”到“強”,中國制定了新的10年計劃。 解艾蘭女士表示,制造業的規模和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現代化程度的主要標志,目前,我國制造業正處在從產業鏈低端向高端“爬坡”的轉型升級階段,既有前所未遇的挑戰,也有前所未見的機遇。中國制造業目前存在資本游離、人才流失、要素轉移、效益低下等問題;而在新一輪的全球產業鏈重組過程中,中國制造業還面臨歐美發達國家的競爭壓力。因此,“中國制造2025”適時地提出未來一階段的發展重點,無疑是給中國制造業和中國經濟規劃出了明確的發展路徑。
而作為制造業的一線從業者,胡家鑫則希望政府能夠堅持市場主導、改革創新,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大中小企業配套推進,務求重點突破。同時希望政府能夠在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上給予適當傾斜。通過不懈努力奮斗,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 胡總還表示,曾有人將我們的鄰國、制造強國日本的產品人性化、長于細節、精益求精的行為稱之為“匠人精神”。中國雖然早已成為世界制造中心,但長期以來我們的產品被貼上:山寨、粗糙、廉價、低端等標簽。從國家層面來看,應集中整合資源,盡早出臺具體的配套措施,抓住機遇,促進制造業關鍵配套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從企業層面來看,應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將低成本的競爭優勢轉變為質量效益競爭優勢,改變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推行綠色制造,推崇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解艾蘭女士認為, “中國制造2025”是實現中國版的工業4.0,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德國的人才培養經驗值得學習。但在目前的數字化時代,不推薦德國在1880年工業化初期建立的“學徒”體制。而是應該根據目前技術快速更新的趨勢,建立與職業并行的終身教育體系。因此可以學習德國,建立一些特殊的職業學校,或是與職業相關的大學課程,并以此形成與職業結合的終身教育。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還需要加快以寬帶、無線互聯網、云計算、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經濟基礎設施”建設。 胡家鑫認為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寬帶、云計算中心、互聯網金融機構等軟硬件設施,將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新經濟基礎設施”,未來政府應給予發展支持,進而為“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提供支撐。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