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焦點視界 訊:民間藝術是最能將中國的地大物博展現給世人的,它的領域很寬廣,也不乏很多“絕活”,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但是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也是讓一部分民間藝術家十分頭疼的事情。在民間,想要做一件藝術精品,除了非凡的藝術創造力,還要有十分驚人的耐力。到底民間藝術的發展會走向哪里?
近日,《影響力對話》欄目有幸邀請到歡迎攀枝花市鑫苑工藝美術制品廠任述斌先生和大家一起探討民間藝術的發展與傳承。 任述斌,生于1966年,藝名仁誠,齋號石言軒。自幼隨父游歷于民間石刻,酷愛民間繪畫、雕刻。任憑天賦和激情,1985年創作的書畫作品《天地人》、《晚歌》榮獲四川省農民書畫展二等獎,《秋天的蜜蜂》榮獲全國農民書畫展三等獎。此后隨父在民間學雕刻飛禽走獸、人物花卉,1987年參與劉伯堅紀念館沙盤雕塑,創作出立體雕塑《寧都起義》受到各界人士好評,1989年進入攀枝花開始苴卻硯研刻,創作出《古幣》、《屈原》等作品。他的苴卻硯作品帶著巴山蜀水濃郁的牧歌情調東渡日本,遠銷新加坡、臺灣、香港。
鑫苑工藝美術制品廠是任述斌創辦于1997年。眾采百家,廣納賢才,虛心向端歙等名硯大師學習,把傳統和現代文化藝術相結合,用大手筆,大氣魄. 大題材創作出《九九回歸》《史記》等巨硯。2008年獻給祖國改革開放30周年的《九龍至尊》以苴卻硯雕之最大(195cm×113cm)、最重(980公斤)石眼最多(229顆)而聞名,加之巧妙的構思,精湛雕技,一幅龍騰盛世欣欣向榮的景象躍然凸現,在“東盟奇石博覽會”上一舉獲得金獎。2012年6月,任述斌被四川省文化廳命名為中國·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苴卻硯雕刻代表性傳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