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肩辣手,奔波天下先士卒快筆如刀,奮筆人間不平事

黃甫
黃甫簡介
黃甫,男,1975年12月生,漢族,江蘇連云港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1996年7月畢業,就業到市場信息報社。個人能力出眾,工作優異,得到報社的充分肯定。報社因工作需要,向山西省人民政府經濟協作委員會提出申請并得到批準,黃甫于1997年5月份被報社任命為市場信息報社地方市場編輯部主任。2012年1月調任當代商報社北京運營中心書記、主任,負責當代商報社在全國的新聞業務精英團隊組建。2013年10月兼任新華社圖片總匯發稿編審和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值班編輯。
眾所周知,新聞工作是一項極其緊張、繁重、艱苦的工作。記者有幸認識并采訪了在一位新聞業內的經營和管理的領軍人物。
1996年,一位意氣風發的大學生一走出校門,就選擇進入市場信息報社工作,開始了他的新聞生涯。當初他與新聞結緣,與新聞是一見如故,從業18年,不怕新聞工作給他帶來的工作、家庭以及社會的壓力,到如今,新聞熱情依然不減當年。他時時事事胸中有大局;他寫出的新聞富有生命力;他始終與國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并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他的足跡遍布全國的城鄉各地;他仔細研究著各種社會矛盾;他關注著一系列新聞人敏銳洞察力所能“嗅”到的各種問題:農村脫貧致富問題、經濟體制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農村城鎮化過程問題、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問題、農民工討薪難問題以及現在的各省各地房屋拆遷問題等。而他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深入扎實的工作作風在新聞界更是有口皆碑。這個人就是現代傳媒界新“傳說”——市場信息報社地方市場編輯部主任黃甫先生。
黃甫先生憑借不斷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創新,漸漸培養出了三種與眾不同的能力:一是把握政策的能力,有清醒的政治頭腦和正確的制度定位;二是編輯及撰寫不同視覺新聞的能力,懂得編輯和采訪等新聞專業知識;三是報社編輯部經營管理的能力,懂得管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財務會計學等多種基本經管管理套路,并將之有機結合,獨成一家。黃甫作為編輯部負責人,既熟練相關傳媒產業的理論基礎知識,亦具有一定的傳媒經營管理實踐經驗積累,是媒體經營管理領域中不可多得的綜合性人才。在信息社會日新月異的今天,作為一種無形的軟實力,傳媒在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傳媒不但是國家在國際舞臺擴大影響力的有力工具,也是促進民生經濟發展、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媒介,黃甫先生從事的新聞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他要本著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時時處處堅持真理,尊重科學,不夸大和歪曲事實,不編造情況,不弄虛作假。為了不辜負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厚望,黃甫先生所領導的市場信息報社編輯部一直確保輿論導向正確,堅持做到對社會負責,對讀者負責,更對自己負責。
吸引眼球,引發思考 力求“百發百中”
記得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普利策做過這樣一個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做新聞工作確實有不少“雷區”,如何不碰“雷”又能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出去?把人們的心聲反映好?黃甫先生始終保持敏銳的洞察力,把控著編輯部工作的輿論導向。他始終堅持這樣的理念:新聞傳播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做到上情下達,編輯部以黨的新聞事業的方面軍嚴格自律。要把黨和政府的聲音轉達好,必須吃透黨的決策部署,所以黃甫先生要求采編人員遇到問題多在制度層面反思,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要反復研究黨和政府的決策部署,將政策性的文字轉述為普通老百姓也能看懂的文字;為了更積極地做好這個黨政與人民群眾中間“傳達員”的工作,他跟身邊所有的工作人員說,風格樣式可以多變,要敢于創新,敢于超越,最大化地發揮我們媒體在民眾中的宣傳引導作用。
為落實報社領導交辦的各項任務,更為了提升媒體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品牌影響力,黃甫先生和編輯部的同志一起研究創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現代傳媒經營模式:擴大地方市場編輯部的服務性:比如細化版面,合理配置政策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等內容,實打實的為讀者提供全面、完善的信息;加強新聞版面文章的可讀性:及時洞察并深入延續發生在讀者周圍的社會性事件,引發讀者的主動思考和積極探索;加大精彩欄目的互動性,創新便于與讀者交流的參與機制,開設互動欄目,傾聽讀者心聲,解答讀者疑問。立足吸引讀者的眼球,引發讀者的深入思考,以豐富內容為本促經營,以專題策劃提高報紙的核心競爭力。新模式,新理念,帶來新效益。
信念,理想的指向燈
在瞬息萬變、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作為編輯部主任,黃甫先生一直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正確的政治思想,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敏銳的政治觀察力、鑒別力,忠實記錄了中國新時期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光輝歷程,為市場信息報社在新形勢下經營與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也為報社職能部門的轉變、經營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擴大了報社品牌影響力。
最美的風景在遠處,最好的新聞在腳下。為了筆下的新聞稿“新”得有來源,更為了新聞報道的真實可靠性,多年來黃甫先生深入了20多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采寫稿件達2000多篇。不僅撰稿數量驚人,而且涉獵廣泛:從大、中、小學寫到村(居)委和政府部門;從KTV、賓館等服務行業寫到車站、港口等窗口企業;從醫院、銀行、干休所、部隊、煤礦、國電寫到公安、國土、財政、衛生等政府職能機關,前后涉及城鄉各界的30多個領域。黃甫先生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十多年如一日,勤勤懇懇,扎扎實實,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他不怕吃苦,不畏艱難,愛崗敬業,認真負責。“負責敬業,作風過硬”這是熟悉他的領導和同事們對他的一致評價。他始終如一地前進著,這是一種人格,一種信念,更是一種理想,一種情感傾向。
正義,報人的秘密武器
黃甫先生是一位有“俠氣”的文人,始終堅守著道德與正義的底線。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黃甫先生經常說:“傳媒工作者要努力成為社會良知的代表,敢于呼喚正義,鞭撻丑惡和不公正、幫扶弱者。”
在2008年,東海縣青湖鎮某村一位老大爺抱著3歲的孫子,背著煎餅,在報社讀者的帶領下找到他,向他哭訴了自己唯一的兒子早在2005年因為一點兒口角問題被鄰村的8個年輕人給打死了。經過市中級人民法院和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他和他的孫子應該得到10.8萬元的補償金,可是因為涉案的幾個年輕人都已經受到了法律制裁,其家人不愿意再掏補償金,而且又都是村莊里的老百姓,他申請法院執行,法院去執行了好多次,都以“這些人家沒有可執行的財物,也不太好執行”為由而進行推諉。“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這是毛澤東同志的著名論斷,這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堅守的職業道德規范,為了尊重事實,黃甫先生在了解了這些情況后,又先后花了5天時間進行多方采訪了解求證,最后寫出的6000多字長篇內參“法院執行難就可以不執行嗎?”引起了有關領導高度重視。地方政府領導和法院領導及時開專題會研究處理該問題。內參有力地促進了問題的解決,讓老人含著熱淚領取了“不愿再領”的10.8萬元補償金,在了解了老人的難處后,黃甫先生自己還奉上了2000元“愛心”錢給這位老人家。
2010年,連云港市海州區一建筑公司老板一家人,捧著足足有20厘米厚的討薪材料來到編輯部進行求助,橫亙在心頭的道義感、責任感使黃甫先生一次又一次拿起手中的筆。黃甫先生不僅親自接待,他在看了所有的證據材料后,還親自先后往返欠薪地某縣和徐州市6次,奔波了10多天,用調查到的第一手資料寫出了8000多字的“工程款索要三年無結果農民工工資欠了一年又一年”長篇報道,該報道一經刊登,立刻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結果不到20天的時間,建筑公司的席老板就拿到了房地產公司惡意欠下的2400多萬元工程款……
諸如此類的感人故事不計其數,經常有陌生人上門,訴說委屈,反映問題,黃甫先生都盡己所能,全力幫助。
讀者,報人的心靈雞湯
以讀者為本,把讀者永遠放在第一位,讀者對報紙的日日需求就是報社的生命線。任職多年來,黃甫先生始終要求地方市場編輯部全體工作人員秉承“主流、公信、商機、實用”的辦報宗旨,堅持以國內外的政府經濟部門、信息機構、工商企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村種植養殖加工企業、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以及城鄉各類經營戶和城鄉消費者為主要服務對象。有讀者,才有銷量,有銷量,地方市場才能更好的立足眼下,發展長遠。在抓編輯部經營管理中,黃甫仍然堅持“全心全意為全國廣大讀者、工商企業和地方政府服務”為工作方針,落實到編輯部創收的各個環節。他以出色的領導和突出的業績,贏得了領導和同事們的好評,多次被評為“報社先進工作者”。
2014年春暖花開的時節,記者再次采訪他時問及編輯部在今后的工作打算時,黃甫主任說:“在日趨多樣的新媒體時代,編輯部的全體同仁努力“練好內功”,寫出更多更好的有特色、有深度的文章。我們要辦有觀點的報紙,做有思想的新聞,讓政府認可,讓百姓滿意,讓我們辦的報紙在體現親民近民的同時又不失權威性和公信力。”好好學習并應用當下越來越流行的互聯網技術,把我們“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到最廣。
新聞是傳媒的最基本形式,雖然簡練,但要想做出有影響力的好新聞,就必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黃甫先生還告訴記者,對于新聞記者而言,要學會打團體賽,單打獨斗難成氣候,“眾人拾柴火焰高”,凝聚團隊力量,大家集思廣益,形成合力才能百戰百勝。
在記者問及報社編輯部在他的領導運作下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有何感想時,黃甫說編輯部能有今天,干出如此成績離不開編輯部的所有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為編輯部做出特殊貢獻的有已經去逝的金同才、周玉璽和謝殿斌三位老師,目前仍然奮斗在一線的記者還有成祝、蕭文、王越、陳守軍、段邦春、李保海、尹宗響、潘正芹、萬民等老同志。在此,黃甫主任也想對他們說:各位辛苦啦!
路再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喜歡記者這個職業,至死不悔、樂此不疲。如有來生,我還會選擇這個職業。”這是著名記者、前《人民日報》社總編輯范敬宜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也道出了站在新起點上的黃甫先生同樣的心聲,如果人生能再給他一次選擇,相信他依然會選擇編輯部主任這個崗位,從事他此生至死不渝的新聞工作。在現實里不斷地履行自己對夢想的追求,在寫作中不斷地升華自己思想和靈魂,心若在夢就在!
站在今天,昨天所有的榮耀,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等待黃甫先生的是更高的山峰,更遠的路途,更廣的世界,但他知道,山峰之前必經陡峭的巖壁,路再遠也要上下而求索,世界再廣,路就在腳下。魯迅曾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長了路……”黃甫主任,敢為人先,另僻蹊徑,領航新聞傳媒,獨領風騷。數傳媒精英,且看來日黃甫。
新華社新聞中心 王越 黃靖雯 曹洪梅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