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與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懶斯合影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人民在線 訊:流年似水,不知不覺地度過了人生40多個春秋,每當夜深人靜時,憶起走過的新聞歲月之路,感概萬千,難言盡表。總的體會是:辛苦伴著艱苦,艱苦伴著艱險。責任伴著使命,使命伴著快樂。 十多年前的我,從伏牛山一個革命老區貧困縣走出來的我,溶入了西部大開發的主戰場,有幸被聘用在《中國勞動報》西北站工作,成為一名記者,從此投身于記者生涯。經常深入各地市、縣為黨政部門、公檢法司單位采訪報道,同時深入工礦企業和鄉村,調查,參加各類開業、慶典、座談等會議。每天的緊張工作就如同一道道號令,一次次召喚我要努力工作,完成采寫任務,不能有絲毫松懈。既要高質量完成當天采編回來的稿件又要為新聞的真實性負責,我每天起早摸黑,四處奔波采訪。 在旁人的眼里當記者是吃香的、喝辣的,被領導高接遠送,被人們另眼相看,是無冕之王,而事實卻非如此。有時還真是欲哭無淚,被人懷疑,被人提防,被拒門外,遭人暗算。至于采訪重大的新聞稿件要反復審查、核實,更是煩不勝煩。有時還要使盡十八般武藝,從“無可奉告”的有關領導口中套出真料來,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難盡。 苦點、累點、難點倒沒有什么,最令人苦惱的是批評稿件的采訪和發表。因沒有像《焦點訪談》那樣的尚方寶劍,采訪只能從外圍開始,悄悄地進行暗訪。碰上當事人由于種種原因三緘其口,我們只能耐著性子進行啟發和說服工作。有時往往采訪完后人尚未回報社,說情的電話便先到了總編處。一番講情,稿子就有可能被壓下,被泡湯。同在一座城市,低頭不見抬頭見,朋友、同學、熟人、同事、親戚等等等等,關系如網。因此,下筆之前須得仔細斟酌一番。有時一個很好的題材,卻因為種種原因不能發稿。唯有仰天長嘆,借酒消愁,感慨輿論監督之困難。 經過數載的記者生涯,我鍛煉得能拼能搶。在眾目暌暌之下,面對各行各業各級領導亦敢慷慨陳詞,大膽提問。職業的角色推動我走出性格的弱點,練就了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從容的心態,這就是我當記者生涯留給我的最大的財富。 一份辛苦一份收獲,經十幾年的記者歷練與積累,再各大媒體發表數千篇新聞、散文作品先后刊發在中國勞動保障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檢察日報等國家、省級報刊。這不僅是對我十多年辛苦的肯定,也是一種激勵。 作為離開家鄉在外工作的新聞人,時刻都在想著為我的家鄉經濟發展盡力盡責。說起我的家鄉,先讓讀者了解一下它的概況吧。地處河南省西部邊陲,深山區的國家級貧困縣盧氏,與陜西省的洛南、丹風、商南三縣接壤,橫跨崤山、熊耳、伏牛三大山脈,熊耳山為界,北部為長江流域,北部為黃河流域。全縣轄8鎮11鄉,353個行政村,37萬人。總面積4004平方公里,有耕地41,6萬畝。209 國道縱貫南北,、與隴海鐵路靈寶火車站相連(相距70余公里)。是全省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區貧困縣和革命老區縣。最小、平均海撥最高的深山區。 從八十年代后,不知更換了多少縣委書記、縣長,來時高高興興來,走時帶著百姓的罵名歸。最讓盧氏人民記憶最深的是今年剛從牢獄出來的14年前任盧氏縣委書記的杜保乾。在看看現在的縣委書記,縣長、都給盧氏人民干了哪些實事、好事?還真懷念當年時任縣委書記的杜保乾,至少他為盧氏老百姓干了幾件實實在在好事。
如果把這個縣在外工作的各界人才和新聞媒體人組織起來,充分調動與發揮他們在外不同優勢,為家鄉經濟發展建設獻計獻策,不是一件好事嗎?遺憾的是這個縣書記的心從不在這上面想,只會想在他任期內搞個人政績、不為百姓辦實事,這就是我十幾年來做記者的感想。(郭宇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