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青年作家、公益媒體人陶凱龍著的三十五萬字民俗文化散文集《那年那月鄉村紀事》正式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并于近期在國內新華書店以及淘寶、京東、亞馬遜等電商上架銷售。該書分為滄桑物華、春節印象、一抹鄉愁、心靈港灣、思考中國等五部分一百七十多篇文章。
在北京大學校園,陶凱龍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談及寫作此書的初衷,陶凱龍表示自己出生于東北黑龍江農村,大學畢業后從事新聞傳媒,長期關注研究民俗文化,歷經十五年的時間搜集整理研究加之自己的親身經歷數百萬字之多民俗文化資料挑選部分文章,把民俗文化(東北民風民俗居多)用讀者喜聞樂見的散文形式撰寫出來,里面摻雜大量的情感描寫增加可讀性,此書面世后將免費贈送東北地區所有圖書館作為文化交流和傳承。
正所謂:寧戀故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而民俗文化中的傳統習俗、生產生活用品用具以及時代特有經歷,一直影響著每一個人,而著書立傳是一種從文化和情感上對于曾經經歷過或者現在正在消失的民俗一種見證和挽留,是很有必要的。
拿“過年”來說,曾經是“鄉土中國”的一件頭等大事,一個家庭或者一個家族在這一天團聚,拉近彼此。但是現實卻是鄉村已經不能在冬季里蟄伏,鄉村的面貌在變化、土地里生長的作物在變化、農村人賴以生存的職業也在變化。從物質上講,鄉村一定是得到了發展,真正凋蔽的,可能更多是人氣,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離開了農村進城謀生;可能是親情,越來越多的大家族被拆分成小家庭;可能是環境,綠水青山的故園因為發展方式的不當不復往昔;還可能是鄉愁,溫暖的記憶得不到現實生活經驗的重復,而被漸漸淡忘引發傷感。
如今,家族的成員就像一顆蒲公英上的種子一樣,在工業化的狂風吹拂下,四下飛離甚至注定再不能聚首。但無論如何,鄉愁不是農業社會特有的,在城市的“水泥叢林”中長大的一代,也會有他們的鄉愁。只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過渡的鄉愁,漸漸不再與土地、作物、宗族相關。
著名作家席慕容所言,曾經是故鄉呼喚她,現在是她追尋故鄉,有共鳴,也有回響。鄉關何處,故鄉在遠方,在心里,在筆下,在路上。
《那年那月鄉村紀事》這本書,無疑在當今快餐文化中,獨樹一幟,絕對值得品味一讀,因為那里有國有家、有你有我曾經逝去的歲月和影子。正如作家范彧在序中所寫:一行行文字都是對喧囂文壇魚龍混雜后蕭條寂靜的一種反思和叩問,都是震撼人心靈的一種堅守和敬畏。一個村莊的變遷其實是一個歷史的變遷,一個人的變化映射著一個村莊的變化,也印記著一個國家的變化,一個村莊的中國讓作者的憂患意識喚起讀者的思考。當鄉愁被人民重新提起的時候,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情懷就成為新時代的一種情懷,一種趨勢。作者用手中的筆為祖國跨越性精彩歷史做一個見證和記錄,給后人留下一份記憶,一份沉思,一份向往,這就足以。
北京萬卷時代文化公司出版人周亞表示:用散文形式寫民俗在全國文壇極為罕見,作者的一些文章讀后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淚下,留住鄉愁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守住文化,守住我們靈魂的寄托,守住精神的家園,值得每一位國人閱讀。(記者 王天曉 支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