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訊:在浙江溫州樂清市柳市鎮,有一位女工藝美術大師名叫張燕萍,她心靈手巧,能雕刻、繪畫、搭配工藝品,樣樣精通,擅長黃楊木雕、象牙雕、水牛角雕、黃牛骨雕、竹片雕和佛像蒔繪、裝飾絨畫及藝術搭配工藝飾品,她是全國少有的藝術界女能人。張燕萍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浙江省科普協會會員,溫州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 1958年出生的張燕萍,因生長在藝術家庭,冥冥之中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她的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民間錫制品工藝師,他的作品精美極致,小時候的張燕萍,總是在父親工作時看得很投入,非常地仰慕,漸漸地愛上了藝術創作,立志將來要當一位工藝美術大師。 1971年9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張燕萍在柳市黃楊廠工作的哥哥張巖川應征入伍了,廠里為照顧軍屬,將張燕萍安排在黃楊廠工作,進廠后干的是雜工活,為作品修飾、油漆等。過了幾年后,柳市黃楊廠分為三個廠,張燕萍被分配到柳市象牙廠工作, 象牙通體光澤,堅柔,韌脆,雕刻難度大,她就耐心地向同廠工友請教,后來,其兄退伍回鄉,回到了柳市象牙廠,并擔任廠長之職。在哥哥的指導下,張燕萍刻苦學藝,認真鉆研,她的雕刻技藝不斷進步。 八十年代早期,以張燕萍的理解,中國的敦煌藝術尤其受到世人的推崇,張燕萍收集了很多有關敦煌飛天的形象資料,并不斷的琢磨,如何理解用象牙雕來表現敦煌藝術。敦煌藝術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于是她借鑒敦煌文化元素,創作了《飛天》象牙雕作品,在繼承敦煌文化的同時,充分顯示了象牙雕刻嫻熟技藝及特有的工藝美,在有限的材料上,進行了無限的藝術空間創作,其構思,布局旨在表達形式美,材質美,猶如中國美術的白描,線條流暢,簡練,圓潤。 張燕萍的象牙雕刻作品曾先后被多個國家機構和個人所收藏,《紅樓夢》、《喜人間》、《風車》、《奔向人間》、《霓裳雨曲》、《文殊觀音》、《天女散花》、《鬼山》、《飛天》等近百件。其中《飛天》作品,在南京質量評比中贏得了專家們的肯定和贊賞,被1988《浙江畫報》刊登,同時被《書畫家報》《中華當代藝術家》及工藝美術雜志和媒體作過報道。 后來因象牙原材料被禁,張燕從事黃楊木雕、竹片雕、水牛角雕、黃牛骨雕及蒔繪等,在后續雕刻其它材料作品中,象牙雕刻的各種藝術風格在她的作品中不斷得到運用與體現。 1989年至2005年,張燕萍受聘溫州龍華雕刻有限公司,從事雕刻,傳授、創作、設計和蒔繪藝術工作,當時龍華雕刻有限公司制作的佛像身上的彩色繪畫、描金,都是將作品運到日本后時繪,張燕萍心想,自己能不能解決這道工藝呢?她下決心試試看,經過反復研究,多次進行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攻破佛像時繪技術難關,此項工藝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贏得了市場,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1999年,她用水牛角雕刻而成四頁屏風《群仙祝壽》作品,選用大水牛角,四頁屏風透孔雕,水牛角纖維性強雕刻難度大,而且還要兩透雕處理,很費工。水牛角是黑色不透明,她就用化學處理顏色,使它成了瑪瑙色,色彩很美觀,該產品榮獲“99浙江中國民間藝術展”銀獎。 她的黃楊木雕作品《常回家看看》,以彝族民情為題材,突出孝為先常回家看看陪父母為主題。世上最大的恩情,莫過于父母養育之恩,感恩父母,關愛留守老人,孝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該作品參加2013年10月,在中國(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知味》、《煙缸》、《寧靜致遠》根雕筆筒,以奇、巧、趣,借天然而結合藝術造型,以獨到的智眼取其之勝,《寧靜致遠》根雕筆筒,現被浙江省旅游博物館收藏。同時,張燕萍對雕刻藝術進行了一種新的表現形式的探索,《霓裳羽衣曲》以敦煌飛天文化優美流暢線條的完美構圖為基礎,演繹現代學院派元素,加以夸張手法,衣帶臨風飛楊飄逸灑脫,增強藝術的感染力,讓人有著無限的想象。這一作品在2012年中國(杭州)工藝精品博覽會獲銀獎。 張燕萍認為,陜北地域習俗的豐富而多元化,充實,更具特色。于是一系列以陜北風俗風情為主題的作品在張燕萍的腦海中定格。以陜北民族文化為題材的黃楊朩雕作品《響徹云霄》表述了一位剽悍陜北漢子手握長桿號嗩吶,飄帶隨嗩吶聲舞動,人隨嗩吶聲陶醉,在陣陣的嗩吶聲中,是一種情緒的蔓廷與釋放。這件黃楊木雕作品一亮相中國(東陽)木雕竹編工藝美術博覽會,就征服了觀眾與評委,獲得金獎?!俄憦卦葡觥吠瑫r在2014年第九屆溫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暨第四屆“白鹿杯‘評審大賽上榮獲金獎,并在2015年浙江雙年展又獲金獎。陜北民族文化為題材的黃楊朩雕系列作品《歡天喜地》2013年在第三屇中國,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明清居杯,金獎,備受矚目的2014臺灣國際木雕競賽,9月28日在三義木雕藝術節開幕一并揭曉獲獎名單,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張燕萍作品《歡天喜地》獲得佳作獎。組委會對張燕萍作品《歡天喜地》獲獎作品評語為、讓現代融合民間,讓傳統滋潤當代藝術為宗旨,大氣、樸實豪放而有力度,詮釋大陜北風俗人情,藉喻大自然的造化,使內心感性與外在精神有機的結合,達到神形兼備,和諧自如。據悉,大陸僅兩件作品獲得佳作獎。黃楊朩雕作品《搗酥油》是反映藏族民俗民情為題材的作品,作品體現了在勞作中的搗酥油藏女,作者運用簡練而概括的藝術手法,將藏女身姿搖曳,微微側臉,神情專注,與偎依在腳下的羊羔遙遙呼應。厚重的羊彼襖。柔順的長頭,靈動的身姿,安靜的羔羊,相互對比映襯,組合成一組畫感十足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再現了人物內心的安定與詳和。作品在2015年榮獲第五屆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展銀獎!黃楊朩雕作品《樂》作品寓意深厚,突出長壽,吉利,愉悅,豐潤,一派碩果累累,一片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加之可愛的小寶貝在推拉,給力則增強了作品生動感。整件作品構思精妙。作品在2014年7月第十一屆中國(大連)工藝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覽會獲(銀獎),《樂》在2015年5月被韓國清州手工藝雙年展入圍。 張燕萍的作品,善以人文思維詮釋現代雕刻藝術,秉持藝術心性,與傳統交融的創作理念,在工藝傳承的領域里,以民間滋潤現代,以現代融入傳統的藝術為宗旨。其作品藝術內涵豐富,樸實豪放,手法夸張,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雕刻藝術風格,屢屢獲得大獎,并得到了權威專業人士的肯定與認可,頗有影響力。因成績突出,在2014年至2015年,被樂清市,授予巾幗建功“標兵”稱號。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