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為人民服務 ——訪唐山廣播電視臺主持人陶星 中國傳媒聯盟 訊:采編:陳志明 張靖瑤 也許只是一根小小的木樁,就可救活一個溺水的人;也許只是薄薄的一條毯子,就可以溫暖一個凍僵的人;也許只是一句話、一只溫暖的手,就可以喚回失望者的希望。讓我們一起來奉獻自己的愛心,一人是人,二人為從,三人成眾,建設祖國美好的未來需要的是眾志成城…… ![]() ——陶星 陶星,唐山廣播電視臺記者、主持人、國家一級播音員,《民生3.15》節目部主任,民進唐山市委機關支部主任、政協委員。 面對眼前這位美女主播,聽著她講述“都是些小事”的故事而感慨感動,因為做這些“愛心小事”她持續了21年,她的博大情懷更感染帶動了無數人! 1995年5月的一個周六,剛剛下早節目的主持人陶星,接到了來自唐山市截癱療養院時任院長韓景祥的電話,邀請媒體記者來采訪并參加療養院為院友們舉辦的活動。當韓院長問陶星能否為這些截癱院友主持活動時,陶星爽快的同意了,因為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記者陶星被這些院友們的品行深深打動了,他們是那么的堅強淳樸、自尊自愛。當年的唐山市截癱療養院是唐山大地震后專收治地震致殘的截癱人員的場所,共有截癱人員4000余人。 在初次的接觸中,這些年齡都比陶星大的院友,親切的叫她“陶星姐姐”,每叫一次就開心地哈哈大笑起來……韓景祥院長告訴陶星說:這些年我還是頭一次看到院友們這么高興,就這樣,喜歡寫作的陶星開始不定期的對療養院的情況進行采訪報道,而且還開始了長年的對療養院及院友的幫扶。通過一次次接觸,陶星看到大家都難免回憶大地震帶來的沉痛,總是出現涕淚橫流的場面,這讓陶星深思:應該為院友帶來快樂,讓院友們從心里淡化那場災難的陰霾!就這樣陶星開始和院友們快樂交往。從開始的貼鼻子、傳球、畫五官等等小游戲到現在的春游、看電影、演出……從送毛巾香皂、米面油等日用品到送尿不濕、電動輪椅、慰問金……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對人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她知道,憑借一己之力是有限的,要帶領發動更多的愛心人士關注截癱療養院,才會給這些不幸的院友們帶來心靈的關愛。為此,她聯動了社會各界人士不定期的到療養院來進行愛心活動,如:心理咨詢,慰問等等,截止目前,陶星為20余家企業在唐山市截癱療養院建立了“愛心基地”。 陶星經歷了唐山市截癱療養院的3任院長,每位院長都為她這種大愛情懷的精神所感染。2007年,唐山市截癱療養院授予陶星同志為“唐山市截癱療養院愛心形象大使”榮譽稱號。當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時,陶星先后和唐山市截癱療養院院友、企業家、唐山市婦聯舉辦捐助活動,善款共達200余萬元。2009年,陶星被邀請出席了馮小剛執導的電影《唐山大地震》開機儀式。 2012年,香港影星李連杰發起的“壹基金”機構正式在唐山設立,因為陶星多年從事“愛心活動”產生的良好影響,帶動了幾萬名志愿者,該機構特邀她一起做推廣工作。五年來,壹基金“藍色行動關注自閉癥兒童” 在唐山取得豐碩成果,募集善款20萬元,幫助康復孩子90名,帶動了各個行業及中小學生,特別是大學生志愿者,他們不但在實踐中鍛煉能力,還在思想上得到正面滋養,對他們面臨從業、創業及未來家庭起到了正確引導作用。 隨著愛心活動的推廣,陶星個人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志愿服務面也在擴大,幫扶對象有的直接或間接找到她,跟隨她志愿活動的人也更多了。她認為開展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傳承學習模范精神要繼續下去。近年來,她帶領志愿者堅持“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我”的志愿服務精神,將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組織開展的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都取得了良好效果,還大力推進了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無論是帶領志愿者為居民提供政策咨詢、醫療保健、汽車保養、電腦應用、空調維修等志愿服務項目,還是去農村捐資助學,送書送衣物,都體現了唐山大量志愿者用實際行動傳承推廣了雷鋒精神。 采訪陶星時她說:在唐山,這些志愿者團隊和公益組織無私奉獻大愛的精神,用他們向善的價值觀,展現了這個社會的正能量。他們不為名不為利,再一次展現了“最美形象”在災難面前顯得如此珍貴和感人。 為積極引導鼓勵廣大企業和社會公眾更多地參與到慈善募捐中,通過走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慈善資金募集之路,陶星不斷地探索各種方式渠道。近幾年,網絡微信為開展愛心活動發揮了很大作用。智慧的陶星利用微信把唐山的愛心活動推向了河北省乃至全國。這種線上組織召集線下行動的方式非常快,她僅在2015年利用微信網絡就找到了6個走失的孩子,其中兩個是自閉癥兒童;合理科學的救助貧困家庭82個,其中白血病孩子7個;義演36場,募捐善款92萬余元。可貴的是每一場愛心活動,全國的廣大愛心人士都積極的參與。例如:唐山古冶白血病女孩崔雅薇的救助,就得到了全國關注,3場義演義賣活動,感召了無數人的參與,共募集善款42萬元,為這個家庭解決了極大困難。 陶星表示,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形成合力才會有成效。 現在,唐山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士投入慈善活動,進一步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扶貧濟困為重點,形成慈善事業與社會救助的有效銜接和功能互補,進一步擴大社會救助范圍,把“輸血”與“造血”結合起來,更加注重“授人以漁”,增強困難群體的自我救助、自我發展能力,提高慈善救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切實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慈善活動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形成全市各級慈善組織不斷加強自身管理和建設,提高慈善事業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努力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多服務,把唐山打造成充滿愛心的城市,讓愛和文明成為城市最有價值的品牌。 在多年的愛心活動中,陶星深深地體會到志愿者的無私奉獻,但同時也需要向這些志同道合的愛心人士傳播“公益理念”,“愛心文化”是以“愛”為核心,是對我國“仁愛”思想的繼承。“仁愛”歷來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內容,它提倡人與人之間應互相關心、互相尊重、互相友愛、互相幫助。仁愛觀念是中國傳統道德的“立人之道”,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精神。有了這一知識學習,志愿者們更加明確志愿服務的意義,思想也更加升華了,為唐山公益良好正氣起到了影響帶頭作用。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