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導讀:中國民間有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現身于各種壽慶與喪禮,從事著最底層的表演工作。這些民間藝人往往學歷不高,卻能年入百萬。
![]()
中國傳媒聯盟 據 商界在線 訊:文丨歐陽成 中國民間有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現身于各種壽慶與喪禮,從事著最底層的表演工作。這些民間藝人往往學歷不高,卻能年入百萬。幾十年來,他們專注提供喪事喜事一條龍服務,在摸爬滾打中摸索出一種獨特的商業模式。 老何的“民間藝術團” 老何年紀不大,30歲出頭,卻已是民間演藝這個行當里混了十幾年的“大哥”。人很瘦,留一個寸頭,戴根金項鏈,穿著亞麻襯衣,典型的“老炮兒”打扮。見到商界新媒體記者時老何很興奮,毫不拘謹。
![]()
2004年,18歲的老何從外地回老家萬州創業。他一改當時農村宴席播放露天電影的娛樂方式,開始搞現場表演。“我在大城市看到過大型演出,很有感染力,如果把它濃縮搬進鄉鎮是一條好路子。”老何信誓旦旦。于是他找了幾個親友,組成了最初的6人“民間藝術團”。 為了避開吹鎖啦、拉二胡等傳統手藝的老路子。老何決定帶著團隊進駐鎮上唯一的文化宮特訓。由于讀書少,老何很珍惜這次進修機會,不但學了小號、唱歌,還學會了彈電子琴。“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若讀不了書,就只能行萬里路。”老何一直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 十年磨一劍,老何終于打造出了一支集小號、長號、架子鼓和電子琴等前衛樂器一體的“特種部隊”,一時間成為當時鎮上最受歡迎的香餑餑。 “我們隔段時間就會換一批節目來保證我們團隊的創新,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服務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老何十幾年前就具有了產品經理的思維。 異地市場,“水土不服” 老何一生中最大的變動發生在2006年,三峽大壩動工,他們一家作為三峽移民遷居重慶璧山。 面對新的市場環境,老何胸有成竹,找藝人,組團隊,接業務,做名氣,把萬州模式全套照搬到璧山。但令老何沒想到的是,萬州的模式在璧山“水土不服”,業務量裹足不前。 直到一個朋友的點撥,老何才意識到,關鍵在于兩地截然不同的風俗文化。在萬州,請表演團是隨禮的一種方式,幾個親友送的表演團隊湊在一起輪流著表演 幾天幾夜;而璧山則是主人家自己請一支團隊來表演,單個團隊能力有限,所以老何朋友的不匹配的情況時有發生。“以前在萬州,經常一天趕好幾個場子,演完一 場就可以下班趕另一場。但在這邊,一個團隊辦一個事,供過于求了。” 打造平臺,玩共享經濟 一個固定的團隊永遠不可能滿足所有的業務需求,打造平臺,整合資源,自由交互才是趨勢。沒有理論的沉淀,老何卻已掌握共享經濟的精髓。 于是老何關了門店,解散掉團隊,建了一個QQ群,取名“重慶民間藝術團”。隨后老何開始以自己歌手、主持人的身份參與各個團隊活動,積累藝人資源, 打造社群平臺。慢慢地,老何群里聚集了上百位重慶當地的藝人,唱歌的、跳舞的、演小品的、變魔術的、玩雜技的、說相聲的甚至唱二人轉的,應有盡有。
![]()
平臺的建立讓老何徹底打開了市場,不止是璧山,整個重慶地區,只要有業務,他就可以組合附近的藝人赴場;另一方面,對于藝人而言,他們擺脫了固定的團隊,打散到各個組織,時間上變得自主化,能隨意調整工作時間。這種模式一下解放了整個行業。 C2M的個性化定制 隨著平臺資源的逐步完善,老何開始嘗試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在社群中召集合適的藝人組成臨時團隊打造定制產品。 “根據客戶的需求和家庭情況,我們會給他組合出性價比最高的團隊。普通人家可能以3000元檔次居多,我們會配置一個主持和4~5個節目組。”在老何“記憶銀行”里,已經存了一整套產品的刊例價。 老何的電話越來越頻繁,而他卻越來越悠閑。“我只用搞清楚對方的需求,給主人家找到最合適的團隊組合,就可以坐著收錢了,有時候癮犯了,我才會親自上陣。”老何玩笑道。 在利益分配上,老何有一套自己的標準——除去工人工資、設備租金和中介費外,其他收入平均分配給每一位參與表演者。 有一次老何接了一單薪酬不高的活兒,召集了5組演員。其中一個舞蹈節目涉及多個演員,薪酬不好分配,老何二話沒說就把自己的中介費和組織費拿出來填補了缺口。盡量平衡好團隊中每一個角色,是老何作為領導者對自己的要求。
![]()
喪事的活兒老何也接,與傳統的哭喪不同,老何會安排歌手來擔此重任。歌手們唱傷感、思念情緒的歌曲,邊唱邊哭,更容易催人淚下。“每一個能夠改進的細節,我們都會考慮到。”在產品迭代上,老何尤為重視。 “不過我還是喜歡操辦喜事多一點,讓大家高興,把場面做好,我就開心了。”令老何最難忘的一次是2013年,他接到了一個十幾萬的壽宴大單。根據主 人家需求老何召集了社群內最頂尖的藝人,組建了一個15人的豪華團隊,節目十幾個,光排練都準備了幾天。壽宴當天,老何站在臺下,看著自己精心策劃的演 出,激動得熱淚盈眶。 演藝菜單模式 老何是一個不會讓自己閑下來的人。 為了讓自己的模式更清晰,老何研究制作了一套“菜單”。他先把節目類型和藝人水平分為ABC三類,再交叉組合出各個檔次不同的產品,供客戶選擇。 “有些客戶沒什么主見,我就會拿單子出來讓他們選,像點菜一樣。首先看自己能接受的價位,再挑節目和演員。”老何在空中比劃著,關于如何引導客戶消費,他太擅長了。 做好了表演團“菜單”,老何開始考慮往上面堆其他“菜品”。 多年的混跡,老何攢齊了大量“裝備”,舞臺架子、音響設備和背景板等一應俱全。于是老何把這些物料添到了“菜單”,明碼標價,在自己需要之余,將設備租給其他團隊單位,做起了收租的買賣。 “15寸的音響300元一天,舞臺架子30元/平方米......”各種價格老何倒背如流。 為了做設備的生意,老何特意買下了左右鄰居的房子,重新裝修,建了一個大庫房專門放設備。“這些資源不能閑置下來,不管是人還是物。”老何順了順放歪的木梁。
![]()
為了推廣自己的“菜單”,老何也做過不少的嘗試——遞名片,發傳單,貼小廣告,但一直都是小打小鬧。雖然靠著已有的名氣,口碑相傳,業務也不少,可老何一直想做出個樣兒來。于是老何注冊了一個演藝公司,開始跟廣告公司合作。 打開了這條渠道,老何的業務更加豐富了,除了紅白喜事,公司的開業慶典、周年慶、發布會等等活動也紛紛找上了老何。“跟廣告公司合作價錢就不能拍腦袋決定了,畢竟人家也要掙錢,雖然利潤空間小了,但更成規模,成體系了。”老何想得很清楚,用合理利潤空間換市場份額,不虧。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看商界新聞客戶端,點擊http://t.kanshangjie.com/r4
現在老何一年也能掙個上百萬,但他扔愿意住在鄉下。移民時政府分了幾畝地,老何用來挖了個魚塘,不盈利,只為帶些朋友前來娛樂。“我讀書少,不懂什么共享經濟,只知道廣交朋友,踏實做事,路自然就寬了。”老何如此總結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