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格義》
中國傳媒聯盟 據 最美中國符號網 訊:當我看到已過不惑之年的畫家雷剛,”少年老成”以自己發明的網格線重構古典山水畫,總是讓我想到輞川圖及其線刻畫,那是一種不可抹滅的文化記憶,一種文化情懷,而且在當代獲得了新的表達語言。
《格義》系列新作,以網格線為基本語言,化解傳統山水畫的形體與肌理,重構出雜色交織又層疊起伏的新山水,看似抽象其實具體,看似破碎其實更為立體,這是一種中國文化轉化的“辯證圖像”,讓我們看到了山水畫創造性轉型的一個新個案。 通過網格子線,化解皴法,現代性水墨一直在尋找新的皴法或者化解去除皴法,雷剛則以網格子線看似保留了皴法,其實拆解了皴法,即他更好地找到了似與不似之間的那個微妙變化竅門:現代性轉化更為強調不相似,即更為抽象化,但并非走向抽象畫,一旦成為純粹的抽象畫,就只有線條的隨意變化,會喪失結構的堅實性,或者走向西方材質抽象的肌理處理,雷剛保留了傳統山水畫的“余形”:僅僅是一種殘留的影子一樣的形態,但都已經被網格子線條重構了。 “格義”的雙重性,如同佛教化的中國解釋學,一方面,表面上看似西方的抽象化格子,這是西方式的格式化。從蒙德里安到馬丁的格子抽象化乃是西方形式轉化之精義,這是現代性轉化的格義。有著錯雜,錯亂,斷線,看似不規則,但在平面與形體之間還是有著精致的過渡與銜接,隱約看出山水畫的底蘊與形貌,則是格傳統山水畫之義。傳統空寒的意境,擬似造型,但又化解形體,在有形與無形之間,在抽象與具象之間,這就是“格義”。
策展/張寶華
雷剛 號魚兒山人
1975年出生于河北省張家口市。 先后求學于清華美院,中國國家畫院。 師從劉牧先生。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