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為的楷模 八旬農民為傳承傳統文化精髓“挖空心思”

打刷敲捶,使宣紙和碑文完全貼合。記者 呂聰 攝

墨拓蘸墨。記者 呂聰 攝

墨拓撲打宣紙,碑文字跡顯現。記者 呂聰 攝

碑拓制作引來村民圍觀。記者 呂聰 攝

大功告成。記者 呂聰 攝

揭起宣紙,碑拓作品制作完成。記者 呂聰 攝

老有所樂,老吳的書法也行云流水。記者 呂聰 攝

讀書寫作一直是老吳最大的愛好。記者 呂聰 攝
中國傳媒聯盟 據 陜西市政網 訊:宣紙提前用清水浸泡一晚,包裹干毛巾完全脫水,之后,清洗石碑,確保碑文凹面沒有塵土。接著,將宣紙輕敷于碑文表面,打刷敲捶,待宣紙與碑文緊密貼合,用裝著氈布塊的自制墨拓撲打。只十分鐘,一部碑拓作品完成。
6月21日上午,興平市東城辦大阜村多名村民聽聞同村的吳志琪要制作碑拓,趕來圍觀,一起見證了一項傳統技藝的精妙和神奇。83歲的吳志琪說,他要把自己撰寫的《中國朝代繁衍》的碑拓文贈給村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希望他們能通過鑒古觀今,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同時認識并流傳像碑拓這樣古老的、傳統的印刷工藝。
戲里愛上歷史, 一生與“史”的“不了情”
多年來,十里八村的鄉黨都尊稱吳志琪為“老師”,可吳志琪總說“不敢當”,他謙虛地稱,“自己連小學也沒讀完,文化知識匱乏”。但認識吳志琪的人都知道,“老吳肚子里的墨水很多。”在眾人眼中,吳志琪已然是個“史學專家”。
小時候,吳志琪常跟大人趕戲聽戲。先開始,他也聽不懂戲,一邊聽就一邊問大人戲里講些啥。后來,長大些,吳志琪慢慢聽的懂內容了,他發現戲里的歷史故事特有意思,不只受教,而且吸引人。自此,他對歷史產生興趣。只要聽說誰家有歷史方面的書,吳志琪都要借閱。看書看得入了迷,到了約定還書時間,他還是央求“再看幾天、再看幾天”。
參加工作以后,吳志琪閱讀史書的熱情依然不減。在家人、朋友、同事看來,他就是一個“書癡”,好像總有看不完的書。1985年,吳志琪從單位退休,不像別的老人會因突然閑下不知所措而悶悶不樂,而吳志琪會抱著史籍史書,從天明直看到天黑,經常看著看著就“撲哧”笑出了聲,時而,又會眉頭緊鎖,一個人發起呆。
歷時八年,把五千年歷史精簡撰成658個字
1995年的一天,時年62歲的吳志琪興致勃勃地給老伴王玉蘭說,“我準備干件大事兒”。老伴問“啥事兒”,吳志琪說,“保密!不過可以透露一點,絕對是造福子孫的事兒。”
之后,吳志琪半步不離書房,整日戴副眼鏡,趴在書桌看書,一邊看一邊在紙上寫些什么。有時,又起身一拍腦袋,說句“我要進城”,便急匆匆出了門。就這樣,吳志琪不是把自己關在房里,要么就是一天到頭在外面跑,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2008年。有天,吳志琪滿臉興奮地捧出幾張手寫的草紙,第一頁紙的抬頭寫著“中國朝代繁衍”。通篇是七言句式,共94句,合658字。主要記述從三皇五帝到新中國成立幾千年之間的朝代更迭、歷史變更,語言精煉、通俗易懂,又載錄翔實,各朝各代著名歷史事件均有所體現,稱得上是一部濃縮版的《上下五千年》。
據吳志琪講,八年間,他熟讀《二十四史》、《通史》和歷代帝王將相等史籍資料數十遍,多次外出請教專家、學者、查閱史料,論證考證,逐字逐句推敲、修改,最終完成創作。
“他呀,光是用過的草紙都能拉幾架子車了。”吳志琪的老伴王玉蘭稱,直到老吳拿出定稿的作品,她才恍然大悟,老吳口中所稱的“大事兒”原來是這個。
刻于石碑,制成拓文,要把傳統文化精髓傳給年輕人
“歷史是民族的靈魂。”吳志琪講,他一輩子愛讀史,歷史可以教會人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然而,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現在的年輕人不是沉迷網絡,就是愛玩手機,極少有能靜下心來看書的。真要通覽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極其耗時,更少有人能做到。而這也正是他創作《中國朝代繁衍》韻文詩的真正用意。“不到一千字的文章,幾分鐘就能讀完華夏史,領略中華文明。”
作品面世以后,吳志琪經常走村串戶,見人就講歷史,講到興起時,不用草稿也能滔滔不絕一個晌午。但吳志琪發現,即使如此,仍然不能調動年輕人學史、讀史的熱情。
后來,吳志琪想到一個好主意,把作品刻在石碑上,再制成碑拓,“一定能吸引年輕人眼球”。此法果然奏效,不少年輕人被這種少見的藝術形式折服,不斷有人提出想觀看碑拓的制作流程。
眼下,只要有人“討要”碑拓作品,吳志琪滿口應承,現場制作、免費贈予。他說,“自己這么大年紀了,能為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發揮點余熱,真好!”
咸陽日報記者 呂 聰 文/圖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