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華夏傳媒網 訊: 一部厚重的《海峽魂》是用堅實的家國情懷構筑的。 的確如此。這是第一部反映海峽兩岸民眾聯合保護關公文化、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長篇小說。對兩岸民眾手足情深、共御外辱的悲壯行動和精神氣概,作家寄予了深厚的感情,被譽為“書寫了一部春秋大義、家國情懷的歷史畫卷”,引起了讀者和評論界的廣泛關注。 那么,該書的內容是什么?有著怎樣的創作動機?又表達了怎樣的宏大主題?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日前專訪了該書作者、居住在廈門的知名作家江俊濤先生。 從舊塵往事中感受家國情懷 記者的采訪自然是從《海峽魂》開始的。 《海峽魂》的主要內容是:多年前,日本殖民者意欲得到一尊“關神像”,幾個臺灣青年為了保護這尊“關神像”,與日本人斗智斗勇,從臺灣輾轉大陸,最終保全了“關神像”。其間發生了許多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那么,作家為什么要創作這樣一部長篇小說呢? 近年來,因工作關系,江俊濤曾多次赴臺采訪,并廣泛接觸臺灣人士。在此過程中,他了解到,臺灣的關公信仰與大陸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淵源。關公信仰在明朝時開始傳入臺灣,大都由閩粵移民帶入,成為他們的保護神。 然而,日本殖民者統治臺灣期間,為了徹底征服民眾,試圖從根子上斬斷中華傳統文化,于是便大肆破壞關帝廟及關公文化;許許多多的臺灣同胞奮起反抗,比如成立文化協會等,其間一尊“關神像”的傳奇故事引起了作家的濃厚興趣。 此外,在大陸全面抗戰期間,以李友邦為首的一批臺灣民眾曾自發來到大陸組成了“臺灣義勇隊”參與抗戰,留下了很多悲壯的故事。無論“關神像”還是“義勇隊”,江俊濤從這些舊塵往事中所感受到的,就是濃烈的家國情懷。 由于種種原因,這段歷史并不為更多的大陸民眾所了解。但是,在整個抗戰期間,臺灣民眾并未缺席,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值得后人挖掘整理并大力宣揚;同時,這也是一個值得作家深入書寫的題材。于是,江俊濤就萌發了用一部長篇小說來反映這段歷史的念頭。 家國情懷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記者通過認真閱讀發現,《海峽魂》采用現實主義與神秘主義相結合的手法,賦予“關神像”諸多神奇之處,在充滿傳奇色彩的敘述中,將關公文化、抗戰文化、愛國文化和佛教文化巧妙地結合起來,最后的落腳點就是四個字——家國情懷。 那么,家國情懷的含義究竟是什么? 江俊濤告訴記者,所謂家國情懷,通俗地講,就是對家庭和國家的基本態度和責任擔當,包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把個人追求與社會目標統一起來的儒家信念和人生理想。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會,由社會而國家,由國家而天下,這是中國人特有的社會價值邏輯。 江俊濤說,家國情懷是傳統儒家文化中的精華,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可以這么說,史書萬卷,字里行間都是“家國”二字。家國情懷的具體內涵,不僅體現在深切關注人民幸福、社會穩定、國家富強、領土完整等宏大目標上,而且體現在立足自身實際做出務實的努力上。 記者注意到,《海峽魂》中的主要人物,無不肩負著家國情懷的沉重使命,為了保護“關神像”而置個人安危、家庭財產于不顧,因為他們意識到,保護“關神像”就是保護關公文化,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 也就是說,關公文化是貫穿《海峽魂》的一根主線,那么,作家這樣精心布局,基于什么樣的考慮呢?對此,江俊濤解釋說,關公畢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標就是“匡扶漢室、統一中華”,而這正是家國情懷的最高體現,關公能成為儒釋道三家共同推崇的道德典范,原因正在于此。 從某種意義上講,宣揚關公文化,就是彰顯家國情懷。 可以這么說,在《海峽魂》中,“關神像”不僅是一條縱貫到底的主線,而且是一個文化坐標,支撐起整部作品的精神高度。因為這樣的境界,作品顯得格外深刻。 捍衛國家統一是家國情懷的最高境界 由歷史延伸到現實,對兩岸關系的密切關注,對國家統一的強烈渴望,也是《海峽魂》的主旨話題。將這樣一個宏大而嚴肅的話題,放在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中敘述,并且顯得自然貼切、收放有度、舉重若輕,足見作家的寫作功力。 不僅如此,在當前的語境下,這個話題更具現實意義。 江俊濤認為,捍衛國家統一是家國情懷的最高境界,這也是古往今來作家群體反復書寫的話題。在日本殖民者統治臺灣時期,兩岸民眾聯合抗戰,最終趕走了日本殖民者,使臺灣順利回歸到祖國的懷抱,國家實現統一,這是無數仁人志士浴血奮戰的結果;同樣,在當前的形勢下,實現兩岸統一,仍然應該成為有識之士的不懈追求。 就臺海關系而言,目前處于非常微妙的時期,這是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造成的。但是,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一家親”,都有義務維護國家統一和主權完整,這應該成為全體中國人的共識。 江俊濤指出,關公信仰在臺灣是僅次于媽祖信仰的第二大民間信仰,擁有大批的信眾。同樣,關公信仰在大陸也擁有大批信眾,在這一點上兩岸具有高度的認同感,從近年來兩岸關公信眾交流日益密切就可看出。因此,關注兩岸關系,就必須關注關公信仰和關公文化。 因為關公文化的核心內涵就是家國情懷,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要維持臺海關系穩定進而實現國家統一,就要高度重視關公文化和關公信仰的作用,換句話說,這應該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主要內容,因為只有從基本信仰入手,才能贏得更多民心。 書寫家國情懷是作家的一貫追求 除了《海峽魂》,家國情懷在江俊濤的其它作品中也常有體現。 甚至可以這樣說,書寫家國情懷是江俊濤在創作中的一貫追求。 據了解,江俊濤的創作始于2009年,當年寫作長篇小說《安居》時,他就將主題定為“中國人的百年幸福夢想”,主題不可謂不宏大,立意不可謂不高遠,這部作品也因此于2013年獲得福建文學獎。 創作第二部長篇小說《我們的青春無處安放》時,江俊濤把目光聚焦在年輕人“逃離北上廣”這個話題上,透過一個“80后”在異鄉和故鄉都找不到歸屬這樣嚴酷的現實,探究當代年輕人如何安放青春和靈魂的問題。而年輕人代表著明天和未來,他們的背后是家庭、社會、國家,因而這個主題就開掘了家國情懷的深意。 除了長篇,江俊濤在中短篇小說創作中依然流露出強烈的家國情懷。比如,中篇小說《浴火廟堂》、《刀魂》也是講述抗戰故事,跟《海峽魂》一脈相承,并為后者提供了故事藍本,共同組成了一幅抗戰歷史畫卷。 刊發于《十月》雜志的中篇小說《瘋狂的甲魚》,講述了一個因人類的貪婪招致自然報復的神秘事件;《麥地里的秘密》通過一個殺人事件呼喚社會公平;《無人相信》、《底線》則用玄妙的方式來揭示冤假錯案,以此來呼吁社會正義。 這些事件都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公平正義關乎每一個人,所以,江俊濤這樣的關注、憂慮和思考,仍然帶有濃厚的家國情懷。 在《襄陽故事》系列短篇小說中,江俊濤通過一個個老店鋪、老字號的興衰變遷,反映了各階層民眾的命運周折,而無數個民眾就組成了社會,許多個襄陽就組成了中國,“襄陽故事”其實就是“中國故事”,家國情懷躍然紙上。 江俊濤說,他要將家國情懷書寫到底,廣大讀者拭目以待。(周莽) 作者簡介: 江俊濤,男,作家、編劇、記者,生于湖北襄陽,現居福建廈門,任坤城傳媒藝術總監、中華時報執行總編、廈門文學責任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截至目前已在《十月》、《長江文藝》、《福建文學》等全國各地刊物、出版社發表、出版200多萬字文學作品,曾獲福建文學獎。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