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賈艷麗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黃河文明網 訊:因“共襄博愛煜和平”之緣,不久前,我在老友的引薦下,拜訪了久仰的著名社會文化活動家、逸興書畫家史文寬先生(字祺昌,號詠樂居士、太行山人)。據悉,史先生從事大型社會文化活動的經典作品是2005年乘“神六”遨游太空圓滿成功的《中華博愛金石圖》;書法代表作是行書《博愛石祺昌》和贊美“詠樂酒”的對聯《手把金樽思詠樂,風傳玉笛奏梅花》;繪畫代表作是《博愛石祺昌圖》、《寄情山水》、《石猴觀海》等等。
《山高水長》 史先生的書畫造詣來自臨古和寫生。他從1961年起,為師法造化,獨登華山,繼而遍游名山大川。先后受過唐玉潤、謝瑞階、魏紫熙、郭傳璋、李可染等大師的悉心指導。他曾擔任過中國古典文學教學唱帶編制社社長,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在書畫藝術題材、風格的選擇上,著意走推陳出新之路。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他如魚得水,與時俱進地多次創意和策劃了名顯天下的文藝活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國家有關文藝機構授予“國禮藝術大師”、“世界華人文藝宗師”等榮譽稱號。他的感人事跡和優秀作品先后載入《國寶檔案》、《藝術大家》、《中國當代書畫巨匠》、《人民畫報》、《世界名人錄》、《世界文藝精英榜》等上百種大型畫冊和典籍。
《石猴觀海》 我有幸用了一整天時間,從頭至尾欣賞到了史先生駕輕就熟、揮灑自如地為我創作了一幅長258公分,高70公分,題為《山高水長》的淺絳寫意山水畫(見:附圖)。 偌大的一張潔白宣紙,被幾個小白色吸鐵石吸在靠墻的大畫板上。我為史先生磨了許多墨汁后,只見他挑選了一支長鋒大毛筆蘸了一些清水和濃墨,運用潑墨技術,得心應手地畫了起來。那神情,真是操筆如在深山,宛若對景寫生。不一會,便一氣呵出了他胸中丘壑的基本輪廓。他在大膽落筆之后,開始細心收拾。一筆不茍地畫出了應有盡有的奇峰、怪石、飛泉、清流、遠山、勁松、叢林、山路、云煙、古寺、房舍、飛鳥、人物等等。
《寄情山水》 縱觀此畫,格調樸實,意境清新,生態萬象,給人以別有天地、可游可居的詩情畫意之美感;橫覽景物布局,錯落有致,峰嶺連綿,虛實相宜,頗具抑揚頓挫的韻律情趣。可謂用筆用色精益求精,雅俗共賞。筆法中,多用中側峰勾勒,分粗細急緩;墨法中,講究皴擦烘染,彰顯濃淡干濕,應物象形,甚見功力。
《風云山路》 我覺得,此畫的成功之處,貴在畫家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而高興,產生靈感和作畫欲望,調動自身固有的心靈視野,借用嫻熟的筆墨技巧所表現出來的畫境妙趣橫生。這一生機勃勃的傳神佳作,給我以雋永賞美愉悅的享受和寄情達愛的遐思。啊!高山峻嶺,蔚為壯觀;飛流直下,天籟清音。相信,凡是熱愛大自然的高雅之士,置身于此畫境之中,足以產生一種心靈的凈化:“臨流水猶聽古樂,遇崇山若仰大賢。”更相信,情商高者,當會發出“山高水長,清情難忘”的感嘆!甚或一種無奈的共鳴:“高山流水清情依,千古知音最難覓!” 令我觸景生情,不無感慨的是:畫境中白云繞山,層林盡染,靜謐含情的達標宜居生態幽境,與當今繁華喧囂、擁擠不堪的城市風貌相比,實乃截然不同的兩種世界。前者是返璞歸真的自然之美,美得自然,令人美不勝收,留連忘返;后者是崇尚拜金主義的紙醉金迷,即所謂“現代人”現代化、迪斯科、豪宅、豪車、手機上癮的生活方式。迫使許多兩袖清風、志潔行芳的“山人”痛感抑郁而精神不爽! 君不見大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色何優何劣?! 君不見當今天下仁人志士夢匯何處?!
曾記否?唐代大詩人杜甫在他的《佳人》詩文中寫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我想,擁有空前高科技的我輩,特別是具有至高無上革故鼎新決策權力的方略家們,是否能來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合力圖清”之千古改觀——讓條條叮咚、淙淙、歡樂“出山的泉水”依然清澈、清凈,不再混濁、污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