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最美中國符號網 訊:——記中央電視臺《點亮人生》時代楷模第12屆愛心中國公益10大杰出人物成名
只做良心中醫 呼喚微利醫療
最美民間中醫、鄉村醫生成名上個月參加了中央電視臺《點亮人生》欄目的頒獎活動,由中國品牌管理科學研究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經貿導刊雜志社、中國發展網、華人時代網、愛心中國雜志社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時代楷模第12屆愛心中國公益人物評選中成名獲得10大杰出人物。并作為全國50名民間國醫代表之一,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中醫藥學會邀請參加第四屆岐黃論壇“民間中醫創新人才暨‘民間國醫傳奇’國醫紀錄片啟動儀式"會議。會議中中華中醫藥學會向成名頒發出席民間國醫紀錄片證書。也是繼2014年入圍中央電視臺最美醫生評選。2014年由國務院新聞辦,文化部指導的最美中國符號評比活動中,被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人物;2015被中華中醫藥學會評為2015年度最佳中醫;2015年度身影榜樣人物之后,再一次獲得中醫藥界少有的殊榮。榮譽面前他想到的是如何更好地走中醫學這條路,面對艱辛和艱難,他意識到自己必須堅強才能立足,唯一該做的是再次埋下頭來,更加努力地在這片家鄉的沃土上,開拓更廣闊的發展之路,完善更深入的研究課題,很多朋友問他是否要離開家鄉發展,他很堅定地依然把自己的研究所和公司建在了家鄉,他說:“中醫是講求根的,我也要扎根,就是將來發展合作,我也要讓自己的公司守望這片土地,家鄉的山就是我的靠山啊”
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目前他在家鄉創建了湖北易杏堂中醫藥科技公司,任董事長;陽新易杏堂中醫研究所,任所長。經營范圍依然是中醫研究和推廣工作,日前他為公司發展設計和確立了構架,一方面引資合作,借力發展;其次研究探討創新奇方,適應農村基層特點,用少的費用,治療大病。第三就是網上教學,廣收傳人,為中醫后繼有人出力,第四是加大臨床力度,著實研究課題,拉長看病時間,拓展研究范圍。第五調研農村基層的醫療病例,為中醫發展提供更為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二、傳承甘為孺子牛 執著發展中醫夢
成名的診所和別人不同,他看病追求錢少并縮短病期。有些特殊藥材要去大山采摘,或者請人采摘。他常常帶著弟子們去采藥,現場教學,臨床手把手的傳授,他給大兒子傳授了醫術,并且把比較有悟性的學生推薦到名醫那里學習,他從不保守,心地坦蕩,藥方也從不保密。他從藥效和費用上為病人著想,以他26年的臨床經驗,深受群眾喜愛,就連廟里的尼姑和尚也來看病。
“精心、細心、耐心、關心”是成名的臨證準則。他以善德教育學生和子女,也以善德激發自己的博愛之心,農民肖某68歲,2012年在大醫院檢查確診是胃癌晚期,醫院告知回家不用治療了。成名為其診斷治療一年,只收了一點批發價的藥費,病人至今身體健康。湖北通山68歲徐某,醫院確診腸癌需要手術,2014年4月1日來求診,也是只收了一點藥品成本費,至今健康生存。
成名總是強調臨證的重要性。他認為,對于一名醫生來說,最好的研究項目不在實驗室,而在診室;最大的研究成果不在證書上,而在患者的身上;最優秀的論文不在雜志上,而在患者的心里。“把論文寫在臨證上”是成名堅持的原則,也是給每一名醫者的忠告。他一邊臨證,一邊勤于總結經驗,寫醫案。他總是把論文和實際相結合,形成病例真實記載,讓文字形成了中醫發展的史記。
三、論文探究新建術 字里行間訪疾苦
成名的論文分為醫學研究論文和基層醫療狀況調研論文二種,除了專業技術探究外,他還寫一些基層醫療狀況論文,為國家農村醫療決策提供第一手詳實的報告。他的論文是寫在老百姓心上的,以最少的錢治療最難的病是他奮斗的宗旨。
他的論文先后有50多篇發表在各大專業網站和書籍雜志,《從現代醫學談預防應重于治療》、《扎實落實中央中醫藥政策 重點扶植基層中醫藥事業》、《 發展中醫藥產業 發揚中醫藥文化》、《基層農村中醫藥生存與發展實際情況》等,從農村現實中發出議論,于農村群眾的心靈出發,說出大家所想說出的話,他代表著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心聲?!?益氣活血療法加扶正排毒療法》、《從中醫藥談現代療法要預防重于治療 》、《神奇民族醫藥文化中的意念療法》又從醫學角度,用中醫的觸覺結合當代科學的學科,探討中西醫融合的最佳交匯點。他所有論文都是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精粹,他代表著農村基層的呼吁,也極力地把民間的疾苦通過論文送達決策層面,以此推動了我們國家中醫發展所探討的新路和捷徑。
其中《從現代醫學預防應重于治療》和《如何做一個好中醫》在首屆傳統文化交流會分別獲得金獎和銀獎。經他培養的徒弟已經很多了,有的網上教學,更有的親自臨證。山東和河南的徒弟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大兒子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國醫名師班學習多年,師從名老中醫沈紹功,林蘭、國醫大師孫光榮等。
每當回顧自己三十多年的醫學道路,成名總是感慨萬千,他始終記得那句古今名言:“讀書人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最后我們祝愿成名在他的中醫發展道路上不斷進取,讓他的中醫夢開花落果,深深扎根于那片沃土和熱土,也祝愿他的后代傳承路上任重道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從成名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醫學的希望和明天,更希望更多的中醫學者能站在醫學的角度,本著治病救人的明亮之心,服務大眾,傳承歷史。更希望百姓都懂中醫,支持國粹,發揚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