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藝術品理財網 訊:值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表兩周年,10月29日,由中國美協、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館主辦,中國國家畫院創研部、藝術交流中心、藝術信息中心、北京風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的“絲綢之路——從寫實到寫意 楊曉陽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開幕式由中國美協副主席、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主持。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左中一,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中國國家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畫學會會長龍瑞,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陜西省美協主席王西京分別致辭。相關領導和嘉賓千余人出席開幕式,這使得中國美術館呈現了一幕難得一見的爆棚狀態,介紹嘉賓的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最后不無歉意地說明可能有出席開幕式的嘉賓名單被遺漏。 ![]()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介紹出席嘉賓、中國美協副主席、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主持開幕式 此次展覽是楊曉陽堅持“絲綢之路”主題創作多年來的專題展,分為4個單元,展出了其絲綢之路題材的作品350件,包括速寫/寫生260件、主題創作20件、重彩畫30件、水墨畫40件,作品多角度闡釋了絲綢之路的文化意涵,展現了他嚴肅、認真的探索精神,堅實全面的繪畫功力。其藝術創作經歷的多次轉變,透過作品得到了最佳映現。值得一提的是,美術館中央圓廳展出的31米水墨長卷《社火》,是他2016年的新作,描繪的是甘肅傳統社火的盛況。這幅作品問世前,構思勾勒的黑白稿、草圖、線描稿一共有11稿,且每一幅都比較完整,此次展覽上,也有部分手稿展出。 ![]()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左中一現場致辭 左中一在致辭中講道:“今天展出的作品,既展現了楊曉陽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也讓觀眾看到了他不同時期的藝術面貌。從寫實到寫意,變的是創作的技法和風格,顯示的是在藝術上逐步創新的藝術追求,不變的是作者對于中華優秀文化和陜西大地文化氣韻的探究,對多姿多彩的生活的反映。” ![]()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現場致辭 ![]() 中國國家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畫學會會長龍瑞 龍瑞認為楊曉陽是“民族文化的捍衛者”。他說:“楊曉陽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工作狂人,他有時工作到半夜。如今的中國國家畫院可謂今非昔比。他能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組織這樣高水平的展覽,足見他不僅是優秀的管理者,更是優秀的藝術家。藝德相通,融為一體,稱為道義。我們的民族文化值得深入的研究、體悟、踐行,楊曉陽的畫展就是對這方面的梳理、檢閱。” ![]() 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現場致辭 吳為山認為,一個藝術家的成長是有過程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它的邏輯、因果和遞進關系。他說:“楊曉陽的父親楊建果,他進美術學院之后的劉文西、王子云先生等一批優秀的老師,巍峨厚重的黃土高原、綿長悠遠的絲綢之路,廣泛而豐富的社會生活可以看作是楊曉陽的四位師者,對他的培養和影響、對他的藝術和人生,以及他的情懷發生著巨大作用。” 王西京表示,今天的展覽讓我驚訝,他的作品既有學術高度又有思想高度,我難以想象他背后付出的心力。無疑,他給了我們很多啟示,這些啟示有學術層面的,但更多的是精神層面,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和思考。 ![]() 展覽畫家、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致答謝詞 楊曉陽在開幕上首先表達了感謝,同時他自述:“1985年開始,我與絲綢之路結下了不解之緣。30多年的探索中,我逐漸意識到,中華文明從古至今的文脈中核心的哲學問題就是‘陰陽’,‘陰陽’即是黑白,我自己在經歷了30多年后逐漸從重彩轉換到水墨,使我的境界得到了提升。一位理論家評價我的創作契合了‘起承轉合’的規律——從寫生、深入生活‘起’,‘承’的是主題繪畫創作,‘轉’的是重彩畫,最后‘合’的是天人合一的水墨畫。我以這個展覽向大家匯報,希望能夠為絲綢之路工程做一份貢獻,為國家畫院的創作和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添磚加瓦。” 美術理論家薛永年評價楊曉陽于40載的藝術實踐和文化思考中,既是寫實風格主題畫創作的能手,又是勇于告別已有成績提出“大寫意”主張并推出人物畫大寫意新風貌的領軍人物。他的藝術繼承了兩種傳統。“一種是近代傳統,是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的‘寫生/速寫’功夫、‘藝為人生’理想、‘求新圖變’勇氣的水墨寫實傳統,特別是素描教育練就的造型基本功,外出寫生速寫對鮮活生活的把握及對歷史文脈的感悟;另一種古代傳統,是‘寫意’傳統,是周秦漢唐以來體現中國文化精神、思維方法和語言方式的傳統。”誠然,對楊曉陽自身而言,持續于絲綢之路題材深耕拓展的過程中,他的繪畫技法也從對中國傳統的繼承轉為中西結合,從寫實轉向了寫意。張曉凌總結楊曉陽的大寫意創作“超越形而下的畫法與機巧,超越有極的‘形’‘神’而直抉無極的‘道’‘教’‘無’之境,其精神旨趣乃在于‘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踐履‘藝道合一’‘天人合一’的天道玄義。……其意趣之幽深,境界之玄遠,心融神會,忘情罕逮,直如一真孤露,棣通太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與碧虛寥廓同其流。” ![]() 開幕式現場合影 對于展覽的學術中心“從寫實到寫意”,美術理論家邵大箴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興味,也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它體現了楊曉陽一直以來的學術追求,邵大箴說:“我體會到,楊曉陽在各種場合提倡寫意的苦心,從他作品中看到用各種不同手段和方法追求寫意精神所做的有益探索。我欣賞楊曉陽的寫生人物肖像,以筆線為主的生動造型反映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寄寓著他強烈的寫意追求,透露出他面對表現內象時內心的激情;我也欣賞他的一些大幅創作,主題性的、裝飾性的,表現出他在深入搜集素材和體驗生活基礎上豐富的想象力和自由創造的精神。他吸吮傳統藝術和民間藝術營養,也有廣闊的國際藝術視野,賦予自己的繪畫創作以具有個性的寫意特色。”他認為,楊曉陽從寫實到寫意的展覽以及其不遺余力提倡的寫意理論,對當今中國畫克服阻礙前進的弊端,明確方向,是有益的。 開幕式后,針對楊曉陽的藝術創作,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劉曦林、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審劉龍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陳醉、中國美院教授任道斌、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趙力忠、《美術》雜志主編尚輝、北京大學教授李松、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阮榮春、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鄭工、北京畫院理論部主任王志純、評論家鄧平祥、清華大學教授陳池瑜、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牛宏寶、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徐虹、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研究員張惠明、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悅笛等美術理論家、美術家圍繞“大寫意”“絲綢之路”“知識分子藝術家”等關鍵詞展開了深入的討論。研討會由中國國家副院長張曉凌、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天民主持。 ![]() 中央美術學院邵大箴教授研討會致辭 ![]() 中央美術學院范迪安院長研討會致辭 出席開幕式的領導、嘉賓:周鐵農、孫家正、陳宗興、蔡武、胡振民、趙可銘、唐天標、楊邦杰、王兆海、蘇士亮、劉玉珠、左中一、劉大為、呂章申、覃志剛、夏潮、楊承志、連輯、胡存智、張耕、趙惠令、董樹奎、楊士秋、蒲長城、王瀾明、官景輝、陳蘭華、許善達、趙學敏、戴公興、范迪安、許欽松、曾成鋼、何家英、吳為山、黃格勝、李翔、趙杰、張寶欣、劉俊、張錦、董長軍、高明、胡勇、鄭曉幸、劉承萱、周予援、李建軍、黃振春、張士軍、孫旭光、劉占文、趙一丁、馬書林、盧禹舜、劉杰、張宇、王慶、劉健、陳洪武、張曉凌、趙衛、曾來德、張兵、胡偉、陶勤、賈紅、羅勇、張寧、吉保民、陳亞明、趙慶國、畢重偉、盛思新等; 老藝術家:劉勃舒、鐘涵、龍瑞、袁運甫、聞立鵬、尼瑪澤仁、王明旨、趙緒成、申萬勝、胡抗美、李延聲、趙華勝、靳之林、李寶林、楊延文、裘緝木、于志學、張道興、邵大箴、苗重安、陳醉、何韻蘭、張立辰、王孟奇、詹庚西、程大利、石齊、張祖英、賈浩義、劉曦林、任道斌、王懷慶、王鏞、趙力忠、劉龍庭、方駿、王濤、王有政、張改琴等; 文藝界知名人士:梁曉聲、張保龍、馮雙白、羅斌、姜昆、林陽、郝標、梁永琳、劉俊、杜勇、黃信陽、朱軍、董浩、徐錦江等; 外國友人:查克爾·阿比多夫、辛迪·泰摩爾淑貞、索菲亞·卓莉、艾樂妮·福司卡等; 全國各地美協、美院、畫院等機構的嘉賓:郭線廬、黎明、鄧國源、魯曉波、潘魯生、高云、阿鴿、王西京、李寶堂、馬國強、鄧維東、蔡超、董小明、姜陸、朱恪孝、阮榮春、賀榮敏、姜怡翔、王書平、張松、蕭暉榮、楊大名、李偉、王學輝、孔維克、范華、李孝萱、郭東健、周一新、羅江、戴都都、于世宏、化建國、鄧建強、劉杰、方土、巫衛東、周勇、程瑾、邢慶仁、吳昊、應一平、李桂平、劉西杰、萬鼎等; 社會各界嘉賓:王平、馬五一、萬捷、陳廣川、白十源、張文君、趙淑華、朱大國、何百明、胡環中等; 在京美術界嘉賓:唐勇力、趙奇、孔紫 、王天勝、邢少臣、吳迅、劉進安、李洋、范揚、殷會利、苗再新、梁占巖、袁武、紀連彬、陳平、趙建成、王永亮、林容生、陳鈺銘、王輔民、劉建、何加林、賈廣健、胡應康、李曉柱、陳鵬、丁密金、于文江、張桐禹、唐輝、方向、喬宜男、熊廣琴;解永全、曾翔、胡秋萍、洪厚甜 、張公者、肖麗、龍開勝、王厚祥、李曉軍、蔡大禮、夏德武、林樂成、李強、邵巖、李明;盧新華、李當岐、方力鈞、王僖山、郭潤文、項金國、尼躍洪、王凱、王永剛、雷 波、 閆平、趙培智、王穎生 、楊家永 、康守永、羅公染、陳丹、周勇、陳建輝、李霞、周長江、吳云華、李東輝;陳池瑜 、鄧平祥、牛克誠、鄭工、李松、王志純、尚輝、張敢、牛宏寶、徐虹、張惠明、劉悅迪、王平、陳明、董雷等。 為此次展覽發來賀電的有: 原陜西省副省長白阿瑩 藝術家劉文西、陳光健 藝術家諶北新 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羅中立 美國西溫莎市市長 香港美術家協會 美國美術家協會等 渭南師范大學 莫斯科藝術學院 先后參觀展覽的同志:張寶文、馬飚 、李海峰、王家瑞、陳存根、雒樹剛、何毅亭、景俊海、任賢良、董偉、丁偉、饒權、韓子勇、陳發奮、王太鈺等。 展覽介紹: “絲綢之路”是一條連接中國與西方的商貿、文化交流之路,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最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非洲乃至歐洲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都起到了巨大作用。楊曉陽在1985年曾從西安出發,沿絲綢之路到達新疆,歷時4個月,做了大量的考察、寫生和記錄工作,感受絲路沿途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之后,他多年對絲綢之路中國境內和沿途達到羅馬其間的多國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寫生和體驗,創作了大量的表現絲綢之路風情、歷史和人文內容的作品,內容豐富。他的繪畫技法從對中國傳統的繼承,到中西結合,從寫實到寫意,做了大量探索。 本次展覽分速寫/寫生、主題創作、重彩繪畫、水墨寫意 四大部分,展現了他嚴肅、認真的探索精神,堅實全面的繪畫功夫,以及寫意水墨的逐步提升,是對絲綢之路文化精神的多角度闡釋。恰逢“一路一帶國家戰略”的實施,這個展覽表現出的前瞻性將給我們以啟示。 第一部分----速寫/寫生
![]()
![]() 速寫作品
第二部分----主題創作 ![]() 楊曉陽 黃河的歌 紙本水墨 270cm×200cm 1983年 ![]() 楊曉陽 大河之源之六 80cm×130cm 1986年 ![]() 楊曉陽 黃巢進長安 紙本水墨 250cm×110cm 1987年 ![]() 楊曉陽 絲路風情 480cm×159cm 2012年 第三部分----重彩繪畫 ![]() 楊曉陽 絲綢之路(局部)6 ![]() 楊曉陽 絲綢之路(局部)7 ![]() 楊曉陽 波斯迎親 160cm×185cm 1994年 第四部分----水墨寫意 ![]() 楊曉陽 茶有道 68cm×68cm 2007年 ![]()
楊曉陽 生生不息之三 紙本水墨 198cm×600cm 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