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衣草安家伊犁河谷 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華網新疆 訊:徐春棠注定與薰衣草有著深厚的情緣和無法割舍的情感。 徐春棠是上海輕工業學校香料專業的畢業生。1963年8月11日,剛剛畢業、年僅19歲的徐春棠,響應黨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去,報名參加邊疆建設,被分配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師清水河農場(現六十五團)園林連工作。
薰衣草之父——徐春棠 薰衣草原本生長在阿爾卑斯山和地中海北岸一帶,法國一直是主要生產國。薰衣草精油是用于醫藥、高檔化妝品等行業的珍貴香料。 1956年后,中國科學院和當時的國家輕工業部香料研究所從國外引進薰衣草種子,先后在北京、上海、西安、重慶、河南等地試種都未成功。1964年,試種薰衣草的任務下達到兵團,伊犁河谷與法國普羅旺斯同處一個緯度,氣候和土壤條件也非常相似,兵團確定由四師清水河農場和誼群農場(現七〇團)承擔。 徐春棠作為技術員,承擔起了這一重任,同時接受原國家輕工業部《薰衣草區試栽培技術研究》的課題。在當時特殊的國際環境和政治環境下,這被當成一項保密工作悄悄進行。 那時拿來法國引進的薰衣草種子C-417、H-328各5克,徐春棠在園林連試種了一小塊,僅有幾平方米,每天守護、觀察、記錄、研究……因為沒見過薰衣草長啥樣,連地里的草也不敢輕易拔,徐春棠照著書本上的黑白圖片一株株地辨別。因晝夜溫差較大,徐春棠就用蘆葦和麥草編織草簾,晚上蓋早上揭,天天如此。 薰衣草種子小、皮厚,不易發芽,最初出苗率只有1.4%。徐春棠成天思索著如何提高出苗率。他從冬小麥種植中受到啟發,試驗冬播,經過7年反復實踐,使出苗率提高到90%。 剛開始,徐春棠是收薰衣草種子來年繁育,這種方法雖然見效快,但種子容易發生變異。后來,他入冬前把當年的薰衣草枝條剪下來,放在菜窖里,來年開春扦插,這樣繁育出的薰衣草變異幾率小。新疆的冬季十分寒冷,薰衣草植株越冬是令人頭疼的難題,最初徐春棠用厚草簾覆蓋,結果植株凍死不少。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試驗,他借鑒葡萄埋土越冬、開春取土掀“被”的辦法,使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 原六十五團園林連連長何發根說起徐春棠贊不絕口:“我和徐春棠共事近20年,他是一個勤奮好學、低調謙和、事業心特別強的人,在職工群眾中的威信很高,年底評先進大家都搶著選他。” “文革”中,許多人都被卷入“轟轟烈烈”的鬧劇中,而身負重大歷史使命的徐春棠仍然甘于寂寞,天天埋頭于薰衣草的栽培、科研。有人說他立場不鮮明,但因為國家對此項工作的重視,也只得悻悻作罷。 1967年4月,原國家輕工業部在北京香山召開薰衣草工作會議,初步決定六十五團、七〇團為全國薰衣草生產基地,并要求這兩個單位轉入生產性試驗。 在原國家輕工業部的高度重視下,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的指引下,寒來暑往,歷經無數次的失敗,徐春棠終于使薰衣草在新疆渡過了出苗、成活、繁育、越冬幾大難關,1966年至1969年培育種苗10.4畝,為擴大生產提供了條件。1971年,六十五團種植薰衣草76畝、產精油15公斤。是年,六十五團被原國家輕工業部確定為國家薰衣草精油生產基地。 填補品種空白 薰衣草是當今世界重要的香精原料,被稱為“香草之后”,還有“芳香藥草”之美譽,自古就廣泛使用于醫療上,可以治療70種以上的疾病,薰衣草也因此被稱為“藍色的金子”。 在計劃經濟時代,薰衣草因其獨特的使用價值更是身價不菲。 1973年7月21日,全國薰衣草現場會在四師召開。根據會議要求,六十五團首次進行品種更新。經過徐春棠多年的試驗,最后選定C-197、H-701、京豫1-4為主要推廣品種,薰衣草精油產量由此大幅提高。 何發根說,剛開始種植薰衣草時,薰衣草畝產精油僅200克,目前已達到畝產7至9公斤。上世紀90年代,在別的經濟作物畝產值僅有數百元時,薰衣草畝產值就已高達1000多元。六十五團也因此享譽兵團。 1980年,六十五團薰衣草種植面積發展到2071畝,精油產量1502.2公斤,1984年精油產量為1980年的兩倍還多。 原六十五團生產科科長吳炯波告訴記者,隨著薰衣草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生產加工精油成為當務之急。上世紀60年代末,徐春棠自行設計制造了一套一次可加工50公斤薰衣草的蒸餾鍋,到上世紀70年代末改進成一次性可加工300公斤,目前,伊犁加工薰衣草精油所用的都是這種蒸餾鍋。 徐春棠通過刻苦鉆研,不斷改進精油提煉加工工藝,并進行了薰衣草含酯量測定分析試驗,掌握了分析技術,使精油質量得到提高。 1984年9月,在全國薰衣草工作會議上,由徐春棠主要負責的《薰衣草引種栽培加工應用技術研究》課題通過鑒定。經專家鑒定,六十五團生產的薰衣草精油質量達到國際水平,完全能代替進口產品,為中國重要天然香料品種填補了一項空白。1985年,這一課題獲自治區科技進步四等獎。 1990年,六十五團薰衣草種植面積達到4403畝,總產精油近20噸。當年,四師5個團場種植薰衣草8965畝,精油總產達35.7噸,占全國總產量的95%以上,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還開始少量出口,中國終于摘掉了使用薰衣草“洋油”的帽子。也是在這一年,四師生產的薰衣草精油獲“部優產品”稱號。 在原國家輕工業部及有關科研單位的支持和幫助下,經過大量科研生產實踐,徐春棠總結出一套符合當地實際的薰衣草栽培技術,克服重重困難,終于使薰衣草生產基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穩步發展,使四師成為國家重要的薰衣草種植生產加工基地。 四師科技局局長繆順義說:“徐春棠是一個特別敬業的人。他剛調到師農業局時我們兩家是鄰居,經常看到他家的燈到很晚了還亮著,老徐在燈下埋頭讀書,不知疲倦。” 徐春棠30多年如一日堅持對薰衣草種植、生產、加工等進行記錄,積累了數十萬字的筆記、數萬字的授課稿,成為珍貴的資料。 在四師農業局的檔案室里,記者見到了十幾盒關于薰衣草種植、管理、加工的檔案。雖然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紙張已經變得發黃,但卻裝訂成冊、整整齊齊。記者從中發現了徐春棠親手設計制作的薰衣草精油加工機械圖紙,參與制訂《中國薰衣草精油國家標準》、撰寫《中國香料香精發展史》和《中國香料工業發展史》所參考的相關資料。 1985年,徐春棠主要負責起草制訂了《新疆薰衣草精油自治區標準》,并被評為自治區優秀標準。 1990年12月28日,由徐春棠執筆起草制訂的《中國薰衣草油國家標準GB12653-90》,通過原國家輕工業部、國家技術監督局批準,于1991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2003年,徐春棠又參照國際標準,參與制訂了《中國椒樣薄荷油國家標準》、修訂《中國薰衣草油國家標準》,使中國薰衣草生產加工實現了與國際接軌。
鑒于其對中國薰衣草產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徐春棠被人們譽為“中國薰衣草之父”。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2230587892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