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商界 訊:文/楊大俠 說到玻璃,人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曹德旺的福耀;特別當曹德旺與陳鳳英的伉儷情深曝光后,福耀的人氣與影響力更是在一夜之間雀躍而起,成為汽車配套玻璃行業首屈一指的領軍。 但有另一家玻璃制造企業,它在世界上的名頭、自身的實力均不下于福耀:福耀專注汽車領域,后者則打通了各個行業所有產業鏈(汽車玻璃占總業務三分之一);福耀深耕于國內市場,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車玻璃供應商,而后者70%的產能都送往了世界各地,斬獲全球第三大“玻璃王國”的名頭;2016年,福耀取得31.44億的凈收入,而后者則超過了32億(實為32.13億)。 這家企業叫做信義玻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義玻璃)。類似于曹德旺來自福建,信義玻璃創始人李賢義亦是出生此地。在該行業里,兩個福建人均被譽為“玻璃大王”;他們一個里子,一個面子,如同并蒂花開,將中國制造的精神與品質,傳遞到了世界每個角落。 一名員工與世界第三 信義玻璃在發展史上最富戲劇性的兩個節點,是創業初的“一名員工”,和稱霸行業后的“世界第三”。 15歲的時候,由于家境貧寒,李賢義不得不離開校園。他不想后代也遭受此種不公待遇,而改變窘境的唯一辦法,就是創業。于是,他先加入了泉州子英貨運車隊,后又去到香港,開了一家小型汽配公司。這個公司除了他以外,只有一名員工。他不得不將創業所有的成本預算削減到最小。 汽配涵蓋了汽車玻璃,這段經歷,為他日后的轉型與深耕奠定了堅實基礎;到了1988年,他的積淀終于有了用武之地:改革開放的春風,將深圳醞釀成一片財富沃土。跟隨大流從香港涌入深圳,李賢義在這里正式成立了信義玻璃。 相較于現在,那代人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政府不遺余力的全方位協助。因為政府加入,創業者們省去了更多單打獨斗的寂寞、不斷試錯的彎路以及資金周轉不濟帶來的緊迫感。因此在7年時間里,信義玻璃就擁有了現代化企業的規模;10年后,信義玻璃擁有2000多名員工,超10億的資產,業務涉及到汽車、建筑、防彈、安全等方方面面。 企業成熟的一個標志,是它在國內市場的占有量已相當突出且相對穩定;穩定帶來的一個問題是,企業很難再有盈利上的大幅跨越。此時,開拓海外市場成為成熟企業追求盈利的通用法則,信義玻璃也不例外,盡管它已與福瑞、宇通等民族品牌達成深度合作。 香港的經歷,讓李賢義積累了大量的海外汽車制造商、供應商資源。利用這些資源,他在幾年之內嫁接上了北美、澳洲、歐洲等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維修配件公司;國際化帶來多樣性,信義玻璃的產品類別也隨之陡增:可彎曲、熱反射、防水、光觸媒等玻璃類別成為信義開疆擴土的加速器。2001年,信義生產的汽車玻璃實現70%以上的出口;到現在,信義占領全球20%以上的市場份額,位列世界第三,成為當之無愧的“玻璃王國”;而李賢義也因此被行業譽為“玻璃大王”。
信義,玻璃王國 回看李賢義及其信義玻璃的發展史,我們很難看出當中有任何波折。信義的發展——從香港國際接口的資源積累,到改革開放的順勢而為,再到國際化的資源利用——太一帆風順了。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其實早在2001年2月,李賢義就身陷國際官司——中美反傾銷案。 而當時,中國正準備加入WTO;“傾銷”的罪名,信義玻璃一套就是10年。 四場連勝的世界大戰 傾銷,是指生產商將產品以低于國內造價和成本的價格拋售到國外,對國外市場的價格造成震蕩,削弱對手,最終壟斷市場的不正當手段。 反傾銷,則是抵制傾銷的方式,具體是指對有傾銷行為的國外商品除了征收一般的進口稅之外,還要增收附加稅(又稱“反傾銷稅”),使其無法在國外廉價出售。 而實際情況是,一抵以來,信義玻璃的定位都很親民,它甚至比福耀玻璃低了不少。因此到了國外,它的“薄利多銷”,成了外國人“反傾銷”的狩獵對象。 2001年,當李賢義將擋風玻璃出口到美國,隨即遭遇反傾銷事件的時候,信義玻璃上下都有些不知所措:擋風玻璃需要增加124%的反傾銷稅。“這太不合理了!信義根本不存在傾銷行為,不掙錢我們做出口圖什么?”一名信義員工表示很不理解。 而在當年,身陷反傾銷的不止信義一家,訴告信義傾銷的,也不止美國一個國家。據統計,當時有7家中國制造企業遭到美國起訴。如果不應訴,就要如實繳納124%的稅費。2001年12月18日——中國加入WTO后的一周,加拿大對信義玻璃進行反傾銷調查。在加拿大,被訴反傾銷的外國企業,要征收高達194%的稅費,“這意味著1塊錢的產品,我們不得不昧著良心將價格提升到2.94元”,一名信義管理層說。 然而,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做法,并非只針對企業本身,而是對中國的挑釁。2001年,中國雖然加入世貿組織,但在《中國入世協議書》里,明確規定了WTO其它成員在15年之內將繼續把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這就意味著中國成為國際反傾銷的最大受害者,它們可以隨意往中國企業身上潑臟水。 “應訴!不應就意味著放棄市場,也以為著其它國家可以如法炮制,以后中國企業開拓海外將難上加難!”信義決定反擊了:信義財務制作了歷年的詳實數據報表,應訴團隊填寫了各種調查問卷,信義團隊也為調查團進行了詳細的國內銷售、出口銷售、成本等情況。沒有人愿意背負不公,也沒人愿意坐以待斃。 加拿大之戰歷時兩年,而中美之戰,長達7年之久。但所幸的是,時間都沒辜負所有努力,兩場國際戰役,信義均取得勝利。 而后的2006年與2010年,澳大利亞當地玻璃公司又先后兩次控告信義玻璃,加諸的罪名如同陳詞濫調,毫無新意。信義所做的,僅是將之前的工作重復一遍而已。其結果也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是,第三場勝訴的時間用了8個月,而最后一場用了10個月。 李賢義用四場漂亮的國際攻堅戰,為中國入世后的國際貿易鏟除了一大塊絆腳石。他增強了中國制造業在國際交易上的信心,也用實際行動應證了埃蒙德·伯克的那句名言—— 邪惡之所以取得勝利,是因為善良之人無所作為。 信義五字訣:誠信與義氣 “我們奉行的是誠信與義氣”,在一次采訪中,沉默寡言的李賢義說道。
信義董事長:李賢義 在四次反傾銷調查中,信義玻璃上下展示于人的并非多少言語詭辯,而是用實在的數據、直觀的現場讓人信服。在信義玻璃的官網上,有確切的年中、年度財務報表可供任何人考察、下載。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也因信義的這份誠信,不但與其化解干戈,而且永遠免除檢查和征收信義玻璃的反傾銷稅。 在義氣方面,李賢義也說到做到。20多年來,信義玻璃為社會捐款總額達到8111萬,所創立的“李賢義教育基金會”的固定資產也達到2000多萬,獎勵的優秀師生也高達6000多名。 然而,無論是交易、調查上的誠信表現,還是公益上的義舉行為,都離不開企業的正常運作、持續盈利。只有在盈利的情況下,企業才可能反哺社會和有底氣進行商業冒險。信義盈利的背后,給制造業、乃至整個行業折射出幾點啟示: 首先,要有技術優良且順應時代的產品。 去年8月,中國浮法玻璃生產線約有32%的產能被淘汰,而被淘汰后有機會復產的最多只有2%。然而去年,信義的浮法玻璃卻實現22.7%的增長,毛利提升2.1倍。 這說明,浮法玻璃是這個時代的利好;而另一方面,產能是這個時代工業領域的雞肋。當兩者發生沖突,只有去除產能、提升質量的才能實現兩者的緩沖與調和。而要在這個過程中存活,就要保證自己的產品經得起時代的沖擊,承受得住技術的檢驗。 其次,對各國法律法規充分解讀且爛熟于胸。 當世界被信息化碾平以后,國際化是一個企業成長過程必不可少的階段。而國際化的一個問題是:異國文化、民俗信仰、法律法規跟中國千差萬別。交易不再是一種自嗨,它被高度復雜化。就算很小的分歧,也有可能讓自己舉步維艱。 因此,對企業進軍國度的法律條目、生活方式、交易規則等,企業本身都應高度重視、吸收、消化。它或許錯綜復雜,但它會掃清前進的障礙。 再次,時刻保護好自己。 在美國的反傾銷戰役中,信義玻璃應訴后,獲得了通行證;其余六家企業沒有應訴,如實繳納了124%的反傾銷稅,這就是最好的教訓。
這幾條和“誠信與義氣”,如同里子和面子,它們推動著信義玻璃風雨兼程、滾滾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