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媒聯盟 據 山東法制傳媒網 訊:(晴天)大象無形,大隱隱于市,大匠無聲。
大匠者,水城書畫院首領趙長勝是也,生于長白腳下、鴨綠江畔,自幼習武學書,十二歲回祖籍東昌,千年古城歷史文化的浸潤,催發了他對書法的癡迷,心追手摩四十余載,遂成一方泰斗。
泰斗的出場卻是平淡無奇,既無咚咚鏘鏘的鑼鼓經,亦無彈冠撫髯的瀟灑亮相,攜一牛皮紙袋,衣著隨意,施施然上得樓來,東道主邵同學向來高調不吝贊美,這次一反常態只簡介曰“趙老師”,——知我無名小卒見不得大世面,怕被一震之威嚇掉筷子的意思吧?嘿嘿。
隨后駕到的是水城書法大咖白咸瑞老師,寒暄禮畢,白老師躬身開啟方才之牛皮紙袋,神態謙恭,自言亦是趙粉一枚,與趙老師亦師亦友多年,筆墨深受其惠,甚至微信頭像——風神瀟灑一巨“龍”,都是翻拍趙老師贈予的榜書。
“龍能大能小,能潛能升,大則騰云吐霧,小則隱逸江湖,謂龍也。”趙老師不言則已,一語驚人,不由令我刮目,想起床頭捉刀人,想起青梅煮酒論英雄......英雄豪邁,更難得趙老師云水襟懷,說到白老師的微信頭像,又曰:“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咸瑞弟人中之龍也,因此以龍書相贈。”——誰說文人皆相輕?兩位書家惺惺相惜,可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雅量涵高古,也可為文壇書界留一段佳話了。
賓主們起立瞻仰趙老師墨寶,“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長風破浪會有時”,“風云一舉到天關”......真乃快意豪情,慨當以慷,我家小朱適時搜到琴簫合奏版的《滄海一聲笑》——趙老師最推崇的大樂必易,觥籌交錯伴著曲聲悠揚,一時只覺滿空笙鶴下高寒,一層一層的白云在胸中滌蕩。
趙老師豪放曠達,正如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所言:“余謂筆、墨之間,本足覘人氣象,書法亦然。”但文字筆墨風格亦非單一不變,曹雪芹曾借寶釵之口論詩曰:難道杜工部首首只作“叢菊兩開他日淚”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紅綻雨肥梅”“水荇牽風翠帶長”之媚語。誠然,看到趙老師的行書斗方“素心若雪”,飄飄兮恰如水荇牽風,其遒美健秀,大有王右軍遺韻;而配詩“菩提本無樹......”不但形式上有補白、平衡美感之用,內容的關聯更有不可言傳之妙!大朱小朱一向對書法并無興趣,一幅“素心若雪”卻讓爺兒倆愛不忍釋,白老師明察秋毫,豪爽大方一揮手:“閨女喜歡,邵叔叔說送你了!”主陪坐上的邵同學呲牙咧嘴,無語捧心。
而我最仰慕的是趙老師的魏碑風格。他為水城野生動物世界所題的匾額“濱河樂園”、及其貴賓廳“江北水城”丈六橫幅《望岳》(另一貴賓廳“運河古都”是趙老師的八條屏行草《短歌行》)......便是水城書法界獨樹一幟的隸楷藝術——真書為骨,篆勢、分韻、草情畢現其中,血肉豐美,氣骨崢嶸,意態奇逸,精神飛動,源頭活水乃是《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談起學書經歷,趙老師自云顏魯公入手,后二王,秦牘漢簡,北碑唐楷,宋元清乃至現代多有涉獵,尤喜北海,貪經石峪。
我聽得一臉懵圈,唯有頂禮膜拜加望洋興嘆。
得“大字鼻祖”三昧,又有李邕之仙手,氣度格局自然不凡,趙老師擅榜書,其大作國內外各界人士均有收藏。我有幸為愛好書法的老父求得一“壽”字,擘窠大書,舉重若輕,筆勢飛揚舒展、墨色干濕枯潤間,其優游自如從容不迫之儀態,若具仙姿。
![]() ![]() ![]()
龍能大能小。
趙老師的榜書大氣磅礴,小楷亦是大雅不群,二百六十多字的《般若心經》空靈飄逸,翩若飛鴻,行遒勁于婉媚之內,寓剛健于婀娜之中。蘇東坡論書有“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有余”,趙老師在這大與小之間縱橫自如,不愧大匠也。
微信群里趙老師自稱“書匠”,竊以為與白咸瑞老師的自號“潑夫”異曲同工,都是自謙、自我調侃之意吧?其實“書匠”獨具匠心,絕無匠氣,并且和白老師一樣勤勉之道在有恒。記得有一次楹聯大咖姜圣軍老師在群里道晚安,臨走拋下一上聯:才子佳人同入夢。我搜腸刮肚一宿,早上見趙老師白老師的頭像亮起,心中忽然靈光一閃,對出下聯:書匠潑夫共朝陽。的確,兩位老師幾十年如一日聞雞起舞,每天擁抱早晨的太陽,成為書界泰斗自是順理成章。
趙老師“起舞”不僅是舞文弄墨之“舞”,亦是拔劍習武之“舞”,風華正茂時不但激揚文字,也曾中流擊水,在武術大賽中屢屢奪魁。昔日公孫大娘一舞劍器動四方,成就三圣之道,趙老師文武兼備,也成就了自身的精氣神,曰:“書法與武術有本質上的聯系,閃轉騰挪、劈砍撩砸謂之武術,縱橫牽制、提按使轉謂之書法,武術講快慢,書法求疾澀,這其中又各有獨特的奧秘。”如此精到的見解,他卻自嘲“胡拽”,其魏晉風流,可見一斑。
趙老師供職于聊城京劇院,亦是多年票友(竊以為趙老師客串銅錘花臉最相宜)。論起書法與京劇,趙老師多有妙語:“書家是以筆墨當樂器為傳統詩句譜曲,書法猶如京劇,篆隸行楷草,生旦凈末丑;馬譚楊奚,顏柳歐趙;梅尚程荀,蘇黃米蔡;波磔點劃,書九州風采,唱念做打,演華夏文明;同為國粹,何其相似乃爾!”
書法、武術與京劇,三個門類都講究傳承,講究功力,講究人格的修為,講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三個門類的學問,融合到一人身上,便有了趙老師隱匿于紅塵市井、于平凡處不平凡的大家氣象,所謂大匠無聲,并非無聲,而是一種厚德載物的廣大與包容,一如國學大師季羨林為入學新生看行李。
趙老師也曾為我這個無名小卒指正點劃用筆,彼時餐桌上并無筆墨紙硯,趙老師僅從我手機圖片上一個“感”字了然我運筆之誤,旁征博引,以太極云手以及京劇里的甩袖,讓我理解筆劃順序與氣勢貫通,誨人不倦的態度令人感動。
趙老師一家結廬在人境,常有車馬喧,求書者甚眾,夫妻兩個從不擺譜作態,嫂夫人言笑晏晏,紅袖添香,趙老師揮毫潑墨,妙筆生輝,伉儷榮諧直教人艷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