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商界在線 訊:4月20日,2017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在杭州舉辦。該峰會由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與騰訊公司共同主辦,以“賦能新結構連接新動能”為主題,共有來自全國的2000多位政企學界人士參會。浙江省副省長朱從玖,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會長鄭新立,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信息化發展局局長徐愈,浙江省政府副秘書長李巖益,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徐煥明出席本次峰會。 騰訊研究院在峰會上發布了《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2017)》。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體量占到了GDP總量的30.61%,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GDP增長的重要動力。 圍繞“互聯網+”賦能經濟轉型,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也在大會圓桌論壇上展開腦力激蕩。 騰訊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互聯網+”是手段,數字經濟是結果,“互聯網+”賦能實體經濟將創造巨大的創新機會。 以下是圓桌會議實錄: 吳曉波(主持人):我們今天的主題叫做互聯網+,這個名詞在公共意義上被大家廣泛知道是在2013年,那時候騰訊創業15周年,馬化騰當時發表了一篇很重要的演講,叫做《通往互聯網未來的7條路徑》,提出了兩個很重要的騰訊的戰略:1、連接一切。2、互聯網+。這是在公共意義上第一次看到互聯網+。 它為全中國人民所廣泛認知,甚至從一個互聯網經濟直接穿透到中國所有的制造行業、服務行業、金融行業,那是在2015年,總理在“兩會”的報告中,第一次把互聯網+寫進了政府報告。 我記得,那年“兩會”開完后,到東莞去參加一個論壇,也是今天這樣的1000人左右的論壇,在臺上就來了四五個東莞的企業家,做陶瓷的、做服裝的、做家居的在那里討論,說總理說了要互聯網+,我們應該怎么互聯網+呢?討論了一個小時,結果我發現,一個小時里面有40分鐘,同志們在討論一件事情,到底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 那是兩年前的時候,所以你回想過去的這段時間,互聯網+在實體產業的發生,在中國產業經濟中的發生,并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事情,也不是一個其樂融融的事情,中間充滿了很多的痛苦、很多的糾結、很多的教訓。甚至,互聯網的企業,或者制造業的企業,傳統行業的企業,雙方之間的認知上的差異,仍然非常大。 這件事情已經兩年過去了,剛才司曉在他的演講中談了一個很重要的數據:今天的數字經濟貢獻值,已經占到了全國GDP總量的30%,也就是超過了20萬億,而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是10萬億。 也就是說,數字經濟的規模是房地產行業的2倍了。 那么過去兩年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中國的互聯網+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對他們各自的工作,有什么改變? 宗慶后用互聯網+提高生產效率 宗慶后:我們公司是工信部和浙江省的互聯網+兩化融合試點單位。采用互聯網的方法,完成了從經銷商下訂單、生產、調度、物質、采購、質量控制、質量追訴、財務結算等工作流程,全部通過互聯網把它做起來。 一方面節省了勞動力,人家都說我們這么大規模的,財務人員那么少;另一方面加強了我們財務的數字準確率,而且還有一個工作效率,因為到了日子以后,電腦一算馬上就出來了,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我們的管理水平。 最近,我們又是工信部智能化生產線的示范單位,做了智能化生產線,關鍵設備都是進口的。由傳感器把里面的真實數據能夠反應出來的,但是是單機的,現在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技術,就把它連接在一起了。設備如果不正常的時候,它可以自動的把它調整成正常,這樣既保證了產品質量,同時又提高了勞動效率,減少了人員浪費。 所以,互聯網對我們實體制造業,提高管理水平跟只是水平上,還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吳曉波(主持):剛才宗慶后總講了互聯網+對他們整個生產線、傳感器技術,效率提高,生產響應的過程,其實互聯網主要改變了兩個方面: 第一,公司內部的生產流程、管理職能上的改變。 第二,互聯網改變了我們和消費者直接的關系。 在2013年11月,馬化騰提了騰訊的兩個戰略:連接一切、互聯網+。現在兩年過去了,你那個時候提的互聯網+,想象的騰訊和實體企業的關系,和現在的關系發生了多大的變化? 馬化騰甘于做“水電工”,幫助更多企業 馬化騰:我覺得現在越來越感受到,互聯網+最后的主體應該是企業,就是傳統行業,其實真的還是+互聯網。 因為,前期確實互聯網主導,因為很多傳統行業還沒意識到這個好處。但越做越深,里面的邏輯、產業的深度。我們越來越像提供水和電的基礎設施一樣,供水供電,最后怎么用我真的不知道。 而且,很快現在很多企業的IT部門、企業領導人,對這方面的意識,越來越提高,他們也越來越懂了,然后他們會自己作主,自己去深入地挖掘。所以,之前我們舉的很多案例,都是我們原來想都想不到的,像剛才舉的各種案例。 我覺得,未來的主體還是企業本身,所以我們還是做好我們的定位,就是提供水電的服務。 當然,我們在整個市場上,提供水電服務的也不止我們一家也很多家。在我們這個互聯網圈子里,大家也都在競爭,希望有最大的市場份額、有最好的服務方案、有最低的成本,所以這是一個比較健康的方案。 吳曉波(主持):其實Pony講的我很認同,就是真正互聯網+的成功,不是騰訊成功了,只有哇哈哈成功了互聯網+才成功了,大家同不同意這句話?還是實體經濟本身的成功是最重要的。 元慶,聯想是84年創業的,我們一開始其實就是在做電腦、PC、高科技,你做了那么多年的IT行業,走到今天,再來討論互聯網+,你的感觸是什么?兩年來,互聯網+對聯想意味著什么? 楊元慶未來聯想做智能個性化,互聯網+剛開始 楊元慶:互聯網當然是在改變著一切,不僅僅是因為互聯網誕生很多新興行業,也顛覆了一些行業。 所以,剛才講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我覺得從這個意義上,應該是互聯網+,其實包括對像媒體行業、廣告行業,基本上是顛覆性的,包括像游戲,過去在線下玩兒,現在基本都在線上,這都是顛覆性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互聯網+。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互聯網在改變著每一個傳統的行業。 所以,實際上是傳統行業加上互聯網,用互聯網作為手段來改變每個行業的業務模式、業務流程,讓他們更貼近客戶,更加高效。 所以,我覺得應該這樣分開來看。對聯想來說,我覺得既有+互聯網的成份,也有互聯網+的成份在。 所謂+互聯網,我們在我們經營的每個環節里面,都在用互聯網改造我們自己,比如說在銷售環節,過去線下開店,現在線上銷售,這也是每家企業都要應對的。 像營銷,過去媒體上面做廣告,做完了效果怎么樣不知道,現在都是更加精準的營銷。你希望哪些客戶群來購買你的東西,你就向那些客戶群打廣告,這些在互聯網的幫助下都可以做得到。 我舉個我們服務的例子,過去我們的服務人員做的好、做的不好,上級領導來給他評分,10分、8分、9分,現在完全改變了,全都是用戶評分,他上門去維修也好、接電話也好,用戶給他的反饋,在網上實時的就能夠獲得。 所以,一個員工的好壞不是由上級領導來評價的,而是由用戶的點贊來評價的。 從這點意義上來說,聯想是+互聯網的一個典范,包括剛才講到的制造,我們是個制造型企業,其實我們也是在用互聯網改造我們的制造業,變成智能制造。智能制造,首先能夠更加精準的預測需求,使得供需之間能夠平衡。 我看我們有些企業說經常缺貨,饑餓營銷,實際上你如果互聯網用的好的話,大數據分析用的好的話,其實不應該有這樣的問題,或者很少有這樣的問題,你的供需平衡就會做的更好。很好的預測一個新產品發布以后,一個促銷發布以后,你的需求會是什么樣,來準備這樣子的供應和生產。 所以,這是+互聯網的成份。 同時,聯想其實也是一個在給互聯網賦能的企業,我們也在積極的考慮,在互聯網+上應該做些什么。 過去,大家認為聯想是一個做PC的企業。但是大家也看到,這個行業在下降,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從過去的PC互聯網,發展到移動的互聯網,再到未來下一步應該發展到萬物智能、萬物互聯的智能互聯網新時代。 所以,如果我們不能與時俱進的話,我們的發展空間就會受到很大的約束,我們的下降趨勢就會持續。但是實際上,我們在改變我們的戰略。謝謝馬化騰,剛才已經在給我們做廣告了,我們認為PC的概念其實在擴展,首先它從PC發展到了互聯網設備,不僅僅是PC需要計算的功能,手機其實也是這樣的工具,再到未來范圍就更廣了。 現在大家知道,智能音箱、智能電視,包括虛擬現實的VR、AR,都是計算的工具、計算的設備,這樣一下就把我們的領域拓寬了。 另外,未來的設備僅僅設備本身是沒用的,必須聯著云、聯著服務,如果不聯云、不聯服務的話,設備沒有價值。所以我們講,這是個人云的時代。要用這些設備,是要享受云內容、享受云應用、享受云服務,這是我們現在正在拓展的。 再進一步再往下拓展的話,那就是個性化的設備,每個人的設備(電腦、手機)都可以是不一樣的,你所用的云的內容、云的服務,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是個性化的。怎么知道你的個性化,那就需要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分析,能夠了解你個人的偏好,能夠個性化給你定制。 所以,這也就是現在聯想經過重新的思考以后,我們認為我們的互聯網+戰略,大概就是從PC到計算機,加上云,最后到個性化設備+云,這樣子的發展思路。 周其仁認為互聯網+是跨界的融合 吳曉波(主持):謝謝!元慶說的是從硬件制造到數據化,最后到智能個性化的過程。所以對聯想來說,互聯網+的變化才剛剛開始。 周其仁教授,你做創新研究做了很多年,從經典意義上的創新理論來看的話,今天發生的中國跨界混合的互聯網+,在理論層面上,他是造成了理論的一種突破,還是現在的理論對現在的現實,還是有很大的印證意義。 周其仁:理論能起的作用有沒有那么大?雖然我是搞理論的,我也一直懷疑。因為,天下的事情首先要做得通,再把它說通。沒有做通之前先說通,我覺得挺難的。當然,這樣的天才也是有的,就是一個事還沒有影,他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多數事情是,做通了以后把它說通。 所以說,中國的問題,不管什么新的浪潮來,確實要把它做通。我的看法,回答你的創新這個問題,創新最后的推動力是誰?其實就是用戶、消費者,大家喜新厭舊啊。來個東西就喜歡,你不創新你就會落后,它就來至于消費者有一個源泉,消費者有這個傾向,你滿足傾向,你這個事業就發展了,在我看來創新就是這么一個過程。 當然,有人遲鈍一點或者說,有人有很多壁壘,想創新完成不了,這個就可以根據經驗去做研究。 所以我的看法,包括這一波巨大的沖擊,還是要在實踐當中去看,一邊做、一邊說。 吳曉波(主持):先做了再說? 周其仁:先說也有一定的好處,可以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是我們國家我現在的感覺,我們國家現在一個事先把它說通的本事挺大。但是最后,怎么把它做到草根這一層,還是要下很大的工夫。 我剛才不是講了一個例子嗎?電發明已經200年了,現在還有1/7的人用不上電,你以為現在還能誰不用電?好多地方叫無電人口,中國比較而言,無電人口比例比較低,好多地方就用不上電啊,已經發明200年了。 我們這波互聯網,將來能不能覆蓋地球每一個角落?不敢講,這取決于我們現在的行為,取決于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取決于我們跟各個具體的問題結合的能力。 我認為,這是真正的創新落地,值得關注的一面。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微信:2230587892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