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藝術品理財網 訊:古硯收藏,是中國文房收藏的一個大項,今天收藏古硯,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習總書記關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指示和要求的實際行動,是一項承前啟后、光大中華文化、接續古老技藝、弘揚大匠精神、傳承華夏文明的重要工作,是具有文化含量和社會正能量的收藏,有的人講“俗人送酒,惡人送錢,雅人送茶,賢人送硯”,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與硯的交往是文雅友好的事情,因此,長期以來藏硯被人們冠之為雅藏,是被社會羨慕和推崇的一項收藏活動,是對國家、社會、集體和個人都有益的事情,做好這件事情對古對今對將來都將有極大的補益。鑒于此本文僅就古硯收藏談幾點個人看法: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聯合會副會長火來勝
一、為什么收藏古硯是收藏歷史、文化和技藝
古硯收藏,是收藏一段歷史,一段人文,一段故事,因為,古硯在歷史的長河中吸收和集納了儒商大賈、達官顯貴、文人學士、隱士名流、社會賢達、藝人藏家的心血和智慧,傾注了藏硯玩硯者的感情、寄托了期望,他(她)們在與硯相伴的日子里誕生了故事、演繹了人生、附著了信息、成就了事業。所以古硯的收藏是與其它的收藏有區別的收藏,藏硯不僅僅是收藏一件物件,讓物件升值,而是收藏歷史、弘揚文化、啟迪智慧,傳承文明。之所以這樣講,這是由硯的本質屬性和它的器形、紋飾和及銘文所決定的,如有的硯的器形表達了良好的寓意:像書卷硯、荷蟹(和諧)硯、魚化龍硯、太史硯、竹節硯、三陽開泰硯、抄手(操守)硯等都分別表達了讀書、和諧、氣節、操守等較為具體的寓意;有的記錄了一件事情,如,河南耿洛東漢晚期墓出土的三足硯,硯面一周與硯蓋相扣合處,陰刻隸書一周,為“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遷刺使,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壽如金石,壽考為期,永典啟之,研直二千”四十二字;有的銘寫了一段歷史,如硯史上赫赫有名的岳飛硯,據記載:岳飛硯色紫,形圓而橢,長約九寸、寬約七寸,背鐫“持堅、守白、不磷、不淄”八個字,寓意深遠。岳飛用過的硯在一百年后,被宋末謝枋得收藏了。謝看硯銘后,發覺字體很熟悉,于是找出了家藏的岳飛墨跡比對鑒定,證實是岳飛所書。為了使后人更好認識和收藏岳飛這方硯,謝枋得在硯上銘刻了:“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跡,和銘字相若,此蓋忠武故物也,枋得記。”謝與文天祥意氣相投,交情甚篤,在文起兵抗元的前兩年,不惜割愛,把珍藏的岳飛硯贈予文天祥。文在硯上又銘記曰:“岳忠武端州石硯,向為君直(即謝枋得)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即1273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贈天祥。”同時,刻硯銘志:“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一方端硯在一百多年間先后傳承了三位名人,他們都做到了:“持堅、守白、不磷、不淄”,成為了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硯也因此成了軍魂硯;有的表現了一種浩然正氣,明代趙南星有一方為人稱頌的東方未明硯,其銘曰:“殘月熒熒,太白炎炎,雞三號,更五點。此時拜疏擊大閹。事成策汝功,不成同汝貶。”這是他冒死疏劾權奸魏忠賢的戰斗宣言,是他嫉惡如仇、視死如歸凜然正氣的寫照;有的記錄了一段艷遇和美好的愛情,還有的記錄了藏硯者一生的感悟,等等。再者,硯上雕刻了很多詩詞書畫,山水風景,雕刻手法也代代有變,所以收藏古硯是收藏歷史、文化、技藝,是傳承正義、傳承期望,傳承故事、傳承文明,是一項富含文化含量、傳承華夏文明的收藏活動。

二、要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經得住嘮叨、拿得住藏品,在與硯相伴的過程中獲得精神愉悅
收藏是一段相當長的擁有,如果今天買明天賣,今年買明年賣,這不算收藏,收藏是讓硯在自己手里有一段沉寂,完成購買、研究、甄別、配飾、整合和著書的過程。藏硯是和歷史文化和古老技藝交往的活動,當一個人一旦與歷史和文化有了緣,就要有深度接觸、長期相守相伴的思想準備,要有為此下一番功夫、增加一段故事、添加一番考證,留下一點記憶和痕跡的決心和意志,要承受得住清貧和不理解者的奚落及恥笑,絕不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要有為伊曉得人憔悴的執著和獻身精神,真正做一個光大和弘揚硯學的研究者和傳播者,同時,讓硯在自己手里有一段記錄,有一段故事,能給后人以啟迪,讓每方硯臺因為有自己這一段的收藏,無論在價值上,還是在硯臺的配飾和文化上都有新的變化,并且讓每一方硯臺因為有自己的收藏而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了戶口,有了傳承的痕跡,增加了人文故事,使他們從此登上廟堂有了長久體面的歸宿,自此不在顛沛流離。要做到這些,必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擋得住誘惑,不要一有小利就出讓,要培養硯的大家品位和做派。在此,我舉幾個我收藏的教訓,我原先收藏字畫,像劉奎齡、黃胄、豐子愷、李可染的畫我曾經都收藏過,記得劉奎齡的一幅耄耋圖,畫的惟妙惟肖,十分好看,我拿回家夫人看后,不斷的用手摸,說這是真的嗎?怎么摸不出墨跡,這是印的吧,夫人說一次我沒在意,但后來我凡是拿出這幅畫看時她都說這一句,時間久了,我有點座不住了,我帶著這幅畫去沈陽找國家級鑒定大師楊仁愷去鑒定,楊老看后認為是真跡并在畫上題上了劉奎齡真跡耄耋圖,這回夫人算是稍微放了心.可時間久了再看,她還是用手摸,還時而有疑問,對此,我也有點煩了,三年后送拍,一拍拍出去了,1.5萬買的拍了5.5萬,靜得4萬,可再到后來,劉奎齡的畫價一路攀升,其價值達到了60多萬。這是典型的沒挺得住,沒經得起嘮叨的例子。收藏要熬得住年頭,要有自己的定力。還有兩幅,一是黃胄的上學圖,一是李可染的牧牛圖,買了這兩幅畫,我請了一個有點名氣的鑒定師去鑒定,他看了看,沒置可否,我有點擔心,心里發慌,因為這次買的貴,再加上夫人還時常加點醋,自己又沒有了定力,心里老是不托底,犯嘀咕,有時夫人還不斷地催問,自己再次座不住了,再次送上拍賣會,一幅拍了15萬,一幅拍了14萬,雖然取得了小利,可當拍賣師錘落下的那一刻我就意識到自己又錯了,爾后,我和夫人去看拍賣會,黃胄的這幅畫到了180萬,李可染的這幅畫上升到了50萬,事后,我給夫人說這都是沒有定力造成的,由此我也長了一智,收藏一定要有自己的定力,因為現在的鑒定師冒牌的多,操守低下的多,看東西不負責任的多,再者術有專攻,看誰的畫要找專門研究某某畫的人去看,不要相信雜家,雜家就是忽悠和大概也許,因此,收藏盡量的傳,不要太雜。

三、要完成硯臺的斷代和材質的鑒定等工作
古硯收藏,鑒別是一大難題,為什么這么講,因為根據我的研究,硯臺從唐宋就開始仿作了,明清兩代從官方到民間都有仿作,民國的仿作更是猖狂,對宮廷硯和名人硯以及其它硯都仿作了一大批,解放后一直到改革開放甚至到今天仍有仿作,這給古硯收藏帶來了很大風險,這就需要藏家做大量深入細致的甄別工作,這就要求藏者必須下一番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的功夫,把納入囊中的硯臺進行一番研究甄別,把真正到代的硯臺收藏起來,把不到代的硯臺還其本來面目,做好這項工作是藏硯者由淺入深、由外行變內行、由硯臺愛好者變成收藏家的一種量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你要拜訪很多硯界前輩,硯文化學者,硯雕大師,一線淘貨先生等,要翻閱、查找、閱讀、研究各個朝代歷史、文化、民俗以及每個時期的雕刻特點,只有在這方面真正下了一番真功夫,品硯的眼光才能提高,藏硯的水平才能長進,對硯學的認知才能升華,這是我們藏硯者必須做的功課,如果只藏不研究,不僅失去了藏硯的樂趣,還容易誤入歧途。所以,藏硯要研究、甄別、定位。我們現在收藏硯臺有一個誤區,跟著拍賣走,可現在拍賣上走的好的恰恰大部分不是到代的硯臺,而是仿作的硯臺比較多,一個經常搞拍賣的朋友告訴我,你們收藏的硯臺不是拍賣需要的硯臺,而是行家收藏的硯臺,每方都到代,但不是企業家需要的硯臺,這就是拍賣行錯誤引導的結果,這也是企業家光收藏不研究的結果,目前,我們古硯收藏市場和十五年前的書畫市場一樣,欣賞花里胡哨,欣賞品相好的畫,但對畫的對不對考究的少,所以,當時假畫比真畫賣的好,當代畫比古畫賣的好,那時一批眼光好的人受益了,但也有一些企業家被忽悠了,當書畫市場成熟到今天,整個市場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目前買對的畫,買到代的畫成了企業家的追求和主流。我們收藏硯臺也是這個道理,要有定力,一定要收藏到代的,對的,擯棄花里胡哨不對的,引導收藏潮流,不要被一時的錯誤導向所迷惑。到代還有一個問題,仿作的有沒有價值,就這個問題,當年我曾經專門去訪問過國家級鑒定大家楊仁愷,他拿著一幅明代仿畫告訴我,這幅是名副其實的明代畫,仿仇英的,但這幅畫到了今天,也有收藏價值,雖然是仿作的,但他畢竟是明代的畫,明代畫到現在也珍貴了,因為它不是現在仿的,所以,我們今天收藏的明仿宋、清仿宋的硯臺只要搞清了年代,搞清了出處,照樣可以收藏,只是在給此硯上戶口時做一專門的說明而已。另外,除了斷代以外,還要對硯臺的材質、坑口、石品進行甄別,把每一方硯臺考記盡量準確詳細一些,讓后來者能從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學到更多的學問。

四、要修飾、完善、增加硯臺的文化含量
收藏是不斷給硯臺添加故事,不斷給硯臺修飾、完善、美化的過程,收藏中要不斷的對硯臺進行保養,選擇適合硯臺形體的配飾,讓硯臺看上去比較文雅,同時,還要不斷的讓硯臺走親訪友,增加它的見識和文化含量,沈石友的硯就是因為增加了吳昌碩的銘文這個文化含量,才有了今天這么高的經濟和文化價值,藏硯還可邀上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賞硯評硯,還可邀請紳士名流、文人雅士共同評硯賞硯,給硯增加故事,比如,得一、海濤、歐忠榮最近在微信上就硯事活動開展的酬唱應答,作詩作詞等活動就是給硯增加文化含量和故事的比較好的做法。從這一點上看,我們應向日本學習,日本藏硯家對每一方硯都懷敬畏之心做好洗滌、配飾、說明的工作,還經常舉辦賞硯品硯會,給硯臺增加更多的人文信息和文化含量,直到現在我們藏硯者對日本大藏家的硯臺還心向往之,以納入囊腫為快,所以,完善配飾、增加文化含量是藏硯的重要一環。在這方面,我們今天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做的還不夠,因為很多人僅限于參與熱鬧一番,沒有理解其參與的重要性和其中的重要意義。從歷史上的名硯看有四種:一是有重大事件記錄的硯,二是名人名文硯,三是天生麗質、產于名坑的硯,四是巨匠打造的硯,五是貢硯及官作硯。這些硯之所以容易成為名硯是因為它與中國的重大事件、著名人物、著名坑口以及官家和名流有聯系,物以名貴,所以在歷史的長河中成了名硯,我們今天藏硯也要讓硯臺登上重大歷史舞臺,創造機遇誕生名硯,我們今天有沒有這個機會呢?有!只是有些人沒有抓住,有的也認識到了,但因有自己的小九九,沒有及時跟上,比如劉紅軍會長近幾年帶領我們組織的大活動、建立博物館、出版硯譜,組織大典編撰等,從硯史的縱度看,這些將來都是硯史上的大活動、大事件,都是弘揚硯文化的大手筆、大動作。將來劉會長組織的這些大活動在硯史上都會有巨大影響的,因為這些活動影響之廣,參與人物之多,級別之高,名人會翠之眾史上罕見,可以說前無古人,后有沒有來者不好說。這次參與弘揚硯文化活動的有正國級賈慶林主席、李長春、李嵐清常委,副國級的有遲浩田、許嘉璐等五十多位高官,還有歐陽中石、蘇士澍等多名著名書法家,更有像馬云、姜昆這樣的社會名流,歷史上的蘭亭雅集也沒有這么大的排場和規模,所以,百年之后我們這一次雅集或許不是或許而且是一定也會成為美談,舞臺有了,可有些人沒有很好的利用,有的甚至認為與己無關,沒有用心寫出有共識的書法,沒有潛心創作出膾炙人口的美文,沒有拿出讓人稱道的佳作,一句話就是文化含量還不夠,硯臺打造的還不夠,需要文人學士、名流巨匠以苦吟的精神和十年磨一劍的意志創作出像蘭亭硯那樣的傳世精品,讓這段盛事躍然于硯上、傳流于后世。所以,藏硯家、文學家、硯雕巨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來完成這一巨作,只有這樣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硯文化的傳播者,無愧于紅軍會長搭建起的這個平臺。
另外,歷史上名硯刻上了某某同觀字樣、某某拜觀字樣較多,古人這樣做是為了增加硯臺價值,是雅聚賞硯品硯,取得共識,我們的硯被名人同觀、拜觀沒有,有,2010年我們在北戴河舉辦硯展時,李嵐清、胡啟立、鄒家華、何魯麗、周鐵農、趙化勇等都去觀賞過,有的還拿到手仔細欣賞過,我當時就意識到這是十分難得的機遇,抓住時機拍了多張照片,同時,在他們余興未了之日讓秘書督促首長給題了銘文,這對硯臺對首長都是有益的事情,百年之后可能因硯臺的銘文而讓人們記起這位首長,歷史上官比阮元、高鳳翰、黃易高的多得多,為什么我們現在只記起了阮元、高鳳翰、黃易,因為他們的名字與石永存了,石不爛名永存,其一生的業績也永存。在北戴河辦展時,我門也舉行了一次雅聚,當時方見塵、劉克唐、胡中泰、陳國源、金彤、海濤、笠谷、得一、同祥、飛鵬、石民等都受邀請參加了這次雅聚,他們的硯臺也同樣受到中央領導的贊賞。大家齊聚夏都其樂融融,把酒臨風之時大家一時興起,共銘了一方方形鹵紋硯,配飾了棉套,得一還在套上題了字,你傳給我,我傳給你,愛不釋手,當同祥回京把它放到網上后,引起了眾多硯友的喜愛和點贊,有人當時就要出幾萬元收藏,我沒有惠讓,我深知這方硯的價值不是錢所能衡量的,它是二十一世紀硯文化學者、硯雕大家雅聚的一個碩果、一個見證、一段故事。再后來,我們響應紅軍會長的號召把硯臺送到了聚硯齋博物館,中央領導、各省書記省長、社會名流觀賞的就更多了,賈慶林、李長春、遲浩田等都觀賞過,這些既有錄像又有照片,有的領導還多次駐足聚精會神地觀看,這些將來都有照片為證,這比硯譜更靠譜,這些都會增加硯臺的人文信息和文化含量,所以,每一個藏硯者都不要保守,不要讓硯秘不示人,要把它送到更高級別的博物館,更高級別的展覽場所,平臺有多大,將來你的硯的名聲就會有多大,華夏民族的人文故事是一代一代薪火相傳的,不要認為與己無關,不可能,說不定那一天因為有高官和名流的贊譽你收藏的這方硯臺就成為了名硯,到那時硯有名,臧者也有名,子孫也得利,藏硯者只有在認識上有這個高度,藏硯生涯才由樂趣,才能和大家其樂融融的共同長久的弘揚硯文化。正是基于這方面的認識,當劉會長發起成立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時,我積極參與,當劉會長倡導成立聚硯齋博物館時,我毫無保留的把最好的硯臺拿出來展覽,也正因為我把這批硯拿出來送上聚硯齋這個大舞臺,才讓這批硯的價值逐步被專家認可,并得到了共識,如果不擺上這個大舞臺,沒有被大家認知的過程,有些名硯可能至今不被發現,不被認同,仍流浪于江湖,根本上不了廟堂。因此,每一個藏硯者都要有把藏硯送上聯合會大舞臺的思想準備和實際行動,為打造中國民間高檔次國家級博物館做出自己的貢獻。

五、要把研究成果編輯出版,給硯臺續上戶口
收藏是對硯的研究不斷提高,對硯的認識不斷升華的過程,這種長期研究的過程和得出的認知就是經驗和眼光,就是判斷古硯的知識和真經,我們要把對每一方硯臺的研究不斷地記錄下來,再把自己的心得和別人一塊分享,互通互鑒,相互切磋,取得共識,達到對硯的評價更加趨于準確的程度,收藏不要保守,更不要秘不示人,如果長期自己一人偷著欣賞,不但會走入誤區,而且還會養成固執己見的毛病,甚至會諱疾忌醫,對別人的忠心勸告也聽不進去,還會找一幫對硯研究光有理論沒有實踐的“專家”幫著忽悠,路會越走越歪,這樣下去既害己也害人。所以,收藏是一個很深的學問,時常會遇到難題,也時常會遇到高人,要不斷地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提高,等到自己的眼光提高了,也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時,就把研究成果編輯出版,給無家的硯臺上上戶口。清代以來靠家族之力,師生之力完成硯臺出版的有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硯譜》、沈石友的《沈氏硯林》等,他們的這些做法使硯臺得到了較好的傳承。

六、聯辦或自辦博物館,宣傳、推廣、展出,由己樂為眾樂
收藏硯臺最終的歸宿是聯辦和自辦博物館,把到代的古硯展示給眾人,幫助人們認識古硯,欣賞硯文化。辦博物館有的人可能認為,這是有財力的藏家和藏硯多的人才能辦到,沒財力和藏硯少的人辦不到,其實,這事是事在人為,辦博物館也不一定是有財力的人才能辦到,關鍵是執著、決心和毅力,以及對硯的愛好程度,關鍵是要有辦館的熱心人和領頭人,這項工作做好了,會引導更多的人收藏硯臺、傳播硯文化,變一人快樂為大家快樂。在這方面,我們要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我去歐洲考察時看到,他們有的一個小鎮就有一個博物館,雖然地方不大,小者也就五六十平米,但展出文物很精致,你到館里后,他會不厭其煩的給你介紹,當你流露出驚訝和贊許的眼神時,主人很快樂和滿足,這就達到了臧者與藏品的精神愉悅。我們硯友當中也有辦的很好的,比如海濤辦的東方翰典博物館(鄭州),同祥辦的翰典藝術館(北京),朱曙光辦的晴雨樓藏硯館(海寧),王躍澤辦的硯山草堂澄泥陳列館(三門峽)等也很有特色和生機,到訪者名流云集。

七、通過一個完整的循環,實現藏硯人的硯藝人生
收藏硯臺的最高境界是完成一個完整循環,收藏者越沉得住氣,硯的價值就越高,文化含量就越豐富,從歷史上藏硯者的情況來看,凡是完成一個整體循環的,其藏者的地位和硯臺的名聲及價值都比較高,同時,也為國家和民族留下了一批傳承有序的硯臺以及衍生的硯文化,傳承了古老的技藝,接續了華夏民族的文明,為硯文化的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而藏者也在完成這一系列完整收藏的過程中,實現了藏硯人的硯藝人生。(文/火來勝)
中國傳媒聯盟 糾錯QQ/微信:2230587892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