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孝平做專題演講
中國傳媒聯盟 據 水墨中國 訊:“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導致消費者對整個食品行業產生不信任,我覺得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不單單是監管缺失,還是制度缺失。”面對眾多國內馬哲大咖,新泰農民劉孝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7月23日,由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舉辦的“馬克思主義與農業生態文明”學術研討會在山東農業大學舉行。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陳學明教授,全國環境倫理學會會長、哈爾濱工業大學葉平教授,全國環境哲學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盧風教授,美國后現代研究院副院長王治河教授,中國科學院蔣高明教授,北京大學郇慶志教授,山東農業大學劉玉升院長等國內知名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云集此次盛會。
此外,泰安市農業局局長李偉,泰安市發明家協會會長馮恩福等出席了此次學術研討會。
人類文明從傳統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過程中,出現了全球性生態危機,給地球生命造成了極大危害。在這一背景下,追求“人-自然-社會”和諧的生態文明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如何通過生態文明的先導,發揚農業文明的優秀傳統,揚棄工業文明?在農業作為關乎人類健康與幸福的重要產業視閾中,如何圍繞著農業生態文明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綠色化的關系,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作用,以及農業生態文明的創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和意義,成為本次會議討論的焦點。
本次研討會所涉及的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學科、多領域,迫切需要學科間的相互交叉、協作和有機融合,既需要專業技術知識,也需要文科的支撐。所以,多學科方面的思維碰撞將為我國農業生態文明的發展指明方向。
本次研討會既有理論專家,又有生態文明的踐行者,可以說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統一。其中,馬克思主義作為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靈魂,對我國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啟示與借鑒意義。本次研討會通過對馬克思主義農業生態文明的相關因素進行探討,借此幫助和引導人們更好地認識和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農業所要面臨的新的生產方式,這對于我們在目前開展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另外,黑色農業理論和重金屬污染處理技術是本會的創新點。
值得一提的是劉孝平帶來的《良心谷的生態理念與制度安排》話題,讓各位大咖認識了良心谷,獲得了與會者紛紛點贊。
![]()
劉孝平向專家介紹菊花加工工藝
是什么讓諸位馬哲大咖們稱贊不已?
7月24日,劉孝平帶領大家走進位于新泰市的良心谷茶產業生態示范園。作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項目,良心谷通過“一產種植,二產加工,三產銷售和旅游觀光”三產融合的形式,成為中國現代高科技農業的典型代表。自2013年開始,四年多的時間,劉孝平流轉農民土地1.7萬畝,將園區建成了北方最大的單體茶園、全國最大的有機茶園。
“‘良心谷’的文化就是‘良心’。”一直以農民自稱的劉孝平說良心谷的目標就是讓國人吃上綠色食品。在園區的標志性建筑上面刻著“利我民族之肌體,化我炎黃之正心”幾個大字,作為企業愿景、良心谷的靈魂,尤其讓大家印象深刻。
憑良心種地就得依據國際標準。這個國際標準,分別是歐盟、美國、日本的有機茶體系認證,其檢測內容涵蓋481項。標準規定,有機茶、有機糧食必須是純天然無污染,絕對不能施用化肥、農藥。種植生產流程也必須嚴格按照其內容執行。去年,良心谷通過了歐盟、美國、日本簽發的號稱“世上最嚴苛”的有機轉換產品認證。而在良心谷展示大廳內,當看到這些證書后,各位馬哲大咖們向劉孝平伸出了大拇指,并稱贊“你真是切切實實憑良心做事。”
嚴格要求,商機在不經意間到來。去年,瑞士SGS檢測全部達標的招牌,吸引了國外一家大型企業,開出了2000萬元人民幣的訂單,將400畝地的貢菊買走了一半。
貢菊是良心谷的“小點綴”,也是大收獲。2014年,劉孝平試種了兩畝貢菊,并沒想形成產品,只是親朋好友送了一些,口感、色澤、功效都很好,反響不錯。第二年,發展了30多畝,形成品牌包裝,命名為“泰皇茶”開始銷售。今年,泰皇茶擴大到400畝。高端菊花茶,平均一朵花能賣到4元人民幣,如果換算成市斤,一斤高達1700元,每畝產值17萬元。
![]()
劉孝平與專家交流
“泰皇茶、泰古巖茶,加上泰山石,我稱之為‘新泰山三寶’。”現場,劉孝平戲稱,大家來泰安帶走泰山石的同時,別忘了帶走泰安的有機特色產品泰皇茶和泰古巖茶。
當有大咖們提及良心谷走的是什么樣的綠色農業道路時,劉孝平回答說,多年來他總結出“五個結合”的種植經驗:傳統農業與科技、規模、現代營銷模式、資本、文化結合。“靠科技的力量,‘良心谷’實現了南茶北移,也實現了南方高檔苗木的北移。”一句話背后隱藏了付出和辛酸。
南植北移雖有一些成功先例,但品質無法控制。劉孝平親自做實驗,“南方茶到北方來,不能一步到位,我在移植的路線上設置眾多中轉站,一年換一個地方,慢慢移植到良心谷。”他得出了一個結論:植物其實跟人一樣,需要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
如今,良心谷種植了40多種南方茶葉品種,其中不乏安吉白茶、黃觀音、大紅袍、金宣等名貴茶。經品嘗對比后化驗,良心谷茶葉品質超過南方同類茶。除了茶葉,他還種了香樟、黃花梨、菩提、棕櫚樹、水杉等60余種南方高檔苗木。這些植物經受了嚴冬的考驗,成活率達到90%以上。“打破了南方樹木不能移植北方的神話,也給良心谷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單就黃花梨來說,每畝地可獲45萬元收入。
“產品大規模上市后,‘良心谷’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走網絡營銷,沒有設置茶葉實體店。”劉孝平說,線下有機生產,線上營銷團體做好服務,采取“O2O”模式既能面對更為廣闊的市場,還能節約成本,又能做到防偽。
另外,劉孝平將良心谷的經營劃分為4個產業:“有機名茶、南植北引、生態養殖、休閑旅游融為一體,建設4A生態旅游觀光景點和現代農業示范區。”
“這應該是迄今為止國內最美的加工基地了。”在參觀了幾座茶葉加工車間后,幾位大咖吱吱稱贊到。為適應旅游,園區內所有建筑外觀均是徽派建筑,加工車間也不例外。5條價值400余萬元的生產線,只需要8個工人操作即可。原先,紅茶需要單獨發酵,現在,在設備中就能完成發酵。新引進的北方最大的烏龍茶加工設備,投入生產之后,將會開創了山東(綠茶、紅茶之外的)第三個茶葉品種。”
另一個車間里,10臺菊花茶烘干機,每臺接近30萬元。“設備都能買,菊花都能種,為什么我們的菊花茶能出口,價格還很高?”劉孝平反問道,“核心支撐點就是其有機性。”有機認證門檻高,第一年改造土地的成本達1.6萬元,以后每年降到8000元。但一旦踏進門檻,就有了另一種境界——這片土地上生產的所有產品,包括茶和農作物,都獲得了有機身份。
如今的良心谷,100多萬棵南方苗木,本身就是植物的森林。過去的生態鏈逐漸恢復,野雞、野兔甚至螞蚱、蝎子、蛇越來越多,松樹底下長出了蘑菇。所謂“消失的故鄉”,正在逐漸成為一方樂土。
良心谷以北方茶文化為主線,建設“徽派村”,發展特色游。劉孝平描述了良心谷美好愿景:“一家人來旅游,可以到我們的有機蔬菜基地收獲蔬菜,酒店的每個房間提供全套的廚房設施;也可以自己采茶,自己加工,帶給親朋好友。”
“在建設農業生態文明中如何發展現代農業?良心谷找到了出路。”王治河教授將此稱之為“良心谷現象”,并稱要將代表了中國現代農業生態文明的“良心谷現象”介紹到美國去。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