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中國時代藝術網 訊:書法,是中華民族獨有的高級藝術形式之一。其傳承發展、美學姿態和藝術風格如若人然,愛好者或專業學習者不得不知。
一、書法的傳承講究血脈,近乎人倫。中國幾千年來,都用毛筆寫字,是毛筆寫字產生了書法,但所有毛筆寫出來的字都是書法嗎?書法是一門特殊的藝術。書法的法,是用特殊的藝術形式來表達特別的意識。它有一定的品和一定的格。
中國書法的產生、流變以及傳承、發展,有其特殊的渠道,猶如人之血脈傳承,有源頭,有枝派,有脈路。學書臨帖,必須找到源頭,從古人學起。知古學古,由古而來,方為取法有源,血統純正。不學古人,隨時跟風,豈謂書法?傅山《霜紅龕集》云:“字與人不同者,一筆不似古人,即不成字,文若為古人作印板,尚得謂之文耶?此中機變,不可勝道,最難與俗士言。馮班《鈍吟書要》云:“都不知古人,卻言不取古法,直是不成書耳!”追溯藝術,學習書法,由古人而得,就好比人倫有宗,傳承有序。
二、書法的美學姿態猶如人之美體,須有筋骨血肉神。書法作為一種視覺藝術,供人們品讀和欣賞,視覺美是最基本的要求。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云:“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周星蓮《臨池管見》亦云:“字有筋骨、血脈、皮肉、神韻、脂澤、氣息,數者缺一不可。無論真楷行草皆宜講究。”字無骨,則形不立;無筋則散落;無血肉則無體態,無美可言。
三、書品如人品,即書如其人。書法是書家于法度撐控下的內心世界的感情流漏,所謂書為心跡。古代書家的喜怒哀樂,透其書信手札的書寫風格略見一斑。書家的學識閱歷、修養境界、性格愛好不盡相同,則書寫風格各異。孫過庭《書譜》云:“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蓋學書者無人不學王羲之,蓋學者都有王羲之的影子,但又意味迥異,風格有別,即相類不相同也。
作者簡介:衛浩強,字亦勝,號寬忍堂主人,方廬居士,山西聞喜人。現為山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運城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中國黃河草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關公文化研究會理事。
受家父影響,自幼對書法藝術情有獨鍾,尤其對草書藝術喜愛有加。九二年受啟朱民貴老師涉獵書道,閑暇之余,傍窺古帖,心摹手追,孜孜以求。先后臨習顏真卿廠《多寶塔》王羲之《圣教序》、《十七貼》,孫過庭《書譜》,懷素《自敘帖》,張旭《古詩四帖》,張芝《冠軍帖》等名家碑帖。 兩次參加并結業中書協書法培訓中心舉辦的書法臨帖創作班。
作品入展全國第七屆海峽兩岸書法大賽,獲優秀獎。入展山西省第一屆、第三屆群眾書法篆刻作品展,獲新人獎。入選山西省第十一屆書法篆刻臨摩展。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