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CN科技網 訊:淺橙科技CEO朱永敏Oscar是當年跟著易迅一起去京東的騰訊老兵,現在他依舊是騰訊風格,日常服裝是T恤牛仔褲,只有在別無選擇的重要場合才會選西裝。不僅他是騰訊風格,他的高管團隊更是一水的騰訊系,采訪他的那天,淺橙剛剛開完高管會議,會議室里一群騰訊系合伙人 ,畫風就像大學教室。 但就是這樣一個年輕的團隊,用千萬級用戶征服了投資人,8個月完成了從天使輪到B輪的近3億元三輪融資。 “融資這么快,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有第一次成功創業的經驗,投資人對我們有信心,另一方面是我們必須快速擴張,占領我們發現的這片藍海。過去,我們一門心思做產品,現在數據量上去了,也該讓大家了解我們究竟靠譜在哪了。”朱永敏說:“我們看準的人群是無卡人群,努力的方向是AI風控,普惠金融必將是未來的大趨勢。
淺橙科技CEO朱永敏 我呀,從來都不是安于現狀的人 朱永敏是浙江臺州人,作為鎮上僅有的幾名大學生之一,2004年大學畢業那年,爸媽早已為他安排好了國企的工作。但朱永敏覺得,都畢業了還依著爸媽沒意思,再加上不喜歡穩定為上的國企,干脆偷偷問親戚借了5000塊,只身來到上海。 說起剛畢業時的經歷,朱永敏自嘲的笑道:“我借的那點錢,租完房子交完押金3000塊就沒有了,節衣縮食了一個月,第二個月工作穩定,才緩過來。可能從離家那天就注定了吧,我呀,從來都不是安于現狀的人。 在外企的日子朱永敏覺得其實挺舒服的,外國高管工作和生活分的很開,每天10點上班,6點下班,工作5年只在周末加過一次班。 但朱永敏覺得這仍然不是他要的生活,這樣安穩的日子和家鄉的國企有什么區別?同時朱永敏清晰的意識到,外企的核心技術永遠掌握在國外的團隊手中,中國團隊不會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2009年,中國互聯網產業崛起,朱永敏意識到騰訊在國內社交領域的位置不可動搖,一定會成長為更大的巨頭,于是朱永敏成了騰訊人,英文名Oscar(奧斯卡)。 “進入騰訊后,我一直在負責騰訊和易迅之間的合作,剛開始騰訊只占易迅少量股份的時候我就長期駐派易迅,2009年到2014年,我在易迅負責運營,將易迅從幾百萬用戶做到2億用戶,每月10億流水。”朱永敏說:“在騰訊的日子是我職場上最舒服的一段歲月,因為騰訊正直的企業文化,讓所有人做事情都是對事不對人的,有什么問題就指出什么問題,為了目標而努力,工作生活簡單單純,無需偽裝,真誠社交。直到今天我們這些騰訊人的信用還是會被加分,因為騰訊人的基因就是靠譜。” 但騰訊的確沒有做電商的基因,2014年朱永敏和易迅一起進了京東。 進了京東以后,朱永敏有點不適應:“騰訊和京東的本質是不一樣的。其實京東不算一個互聯網企業,他們更注重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作為一家電商企業,互聯網只是手段,本質還是管理供應商,找到更多更好更優質的貨源。這些貨源最終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送到消費者手中。至于網絡是快一秒還是慢一秒,按鈕的顏色是不是好看。這當然也重要,但絕對不是核心。因為只要產品夠好,用戶自然會來。” 大膽做事前,小心思考是我的風格 在京東負責移動事業的朱永敏手下帶著20多人的團隊,吃穿不愁,期權也有。但選創業,朱永敏卻覺得是一種必然:“互聯網不是京東這家公司的重中之重,我也不滿足于在職場上做駕輕就熟的重復工作。” 朱永敏說:“創業就是從懸崖上往下跳,看看能不能在落地前組裝好翅膀。但不跳懸崖又能怎么辦呢?大企業做到中高層,生活只剩下了按部就班,一眼看得到頭,我就不認為我的人生僅此而已。” 問及對創業的看法,朱永敏坦然認為,運氣好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不勸任何人創業。因為回頭看看真是運氣太好了,即使同樣的團隊再走一遍,我也認為不一定能走到今天。但當時的我覺得,人生最寶貴的10年已經來了,30-40歲是每個人的黃金時間,人脈和資源已經具備,而且沒有喪失面對新生活的勇氣。為什么不試一試呢?” 這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 問及不怕賭輸嗎?朱永敏笑了:“我又不是啥都沒想好就遞交辭呈了!創業確實風險高,但我覺得做高風險的事情并不可怕,關鍵是你有沒有做足夠多的努力去規避風險。” 在確定創業前,朱永敏曾經花了好幾個月思考方向,他認為互聯網行業最輝煌的日子是2008年-2014年,之后已經進入平穩期,很難爆發。至于下一個爆發點在哪里?朱永敏認為:人工智能、大健康、金融都是方向。 “我在上海,自然選了金融領域 。”朱永敏說:“然后我就做了口袋理財嘍。” 有新痛點!大不了再折騰一次唄 作為一款金融理財產品,口袋理財走得很快。不到一年,口袋理財完成了A輪8千萬元融資。 但握著口袋理財20%股權的朱永敏仍然并不滿足。 “我發現口袋理財的生態并沒有形成閉環!錢沉淀到了平臺上,卻要通過和第三方合作的形式把錢花出去。”朱永敏說:“作為放款端口,把錢拿出去給別人總有點怕怕的,當我把1個億交給掙錢端去打理的時候,我是放心的,但10個億呢?口袋理財需要自己的放款場景。” 邏輯想通了,如何執行呢? 于是朱永敏又分析了市面上缺錢的B端和C端。 大企業不缺錢,銀行有的是錢,非常愿意借給大企業,小企業倒是缺錢,但是像螞蟻金服一樣搭建借錢場景,鏈條太長。 高級白領是銀行爭奪的主力,不缺金融服務,市場基本飽和。 但有一群人,卻從來沒有享受過金融服務。 朱永敏說:“我想到了當年來上海打拼時借錢的窘境,我發現這個城市中的底層務工人員,是完全沒有享受過金融服務的。我好歹還是個大學生,剛來上海都這么窘迫,那我們身邊的保安、快遞、服務員呢?他們不但辦不了信用卡,甚至拿到信用卡也沒用,因為這些人群的很多用錢場景是辦了信用卡也無法使用的。” 現金卡思路應運而生:不妨為底層務工人員直接發放現金,提供無場景消費服務。 對傳統金融行業來說,這些底層人口工作地點流動,收入不固定,傳統的線下風控手段很難達到目的。朱永敏卻認為,這些人也需要借錢,換種風控方式即可。
發布會現場,很多金融同行關注著淺橙的AI風控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讓朱永敏判定線上風控也是一種方式:“一個人在淘寶、京東的消費是穩定的,話費是穩定的。我不管你的錢從哪里來,只要你有固定的支出,你就是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為了欺詐借錢,我就可以借錢給你。” 中國的金融服務覆蓋率遠遠低于美國,據《揚子晚報》一篇報道顯示:截止到2016年年底,中國信用卡累計發卡量為5.97億張,考慮到一人多卡以及銷卡等因素,中國持有信用卡人群遠低于這一數字。與此同時,wind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美國人均持有信用卡為2.9張,中國僅為其十分之一,約0.3張。綜合來看,中國信用卡服務覆蓋率應當不超過30%。 無卡的人比有卡的人多得多,這部分人群數量龐大,短時間看不到天花板,足以讓一個公司成長為百億獨角獸。 打通這塊需求的時機也是很重要的,移動支付剛剛開始的時候,每個人手機里的信息還很少,沒辦法用來風控。但2016年,微信、支付寶的數據已經足夠多,餓了么、淘寶、京東等線上網站已經能夠勾畫一個人的消費行為。 數據夠了,時機到了。 想通了這些問題,朱永敏決定破釜沉舟二次創業。退股!以換取口袋理財10億元的無條件授信。
2015年,淺橙科技正式成立。2016年9月,現金卡平臺正式推向市場,短短10個月,通過為用戶提供1000-3000元的短期信貸信息服務,淺橙已經累計了1600萬注冊用戶。 下一個賽道,我選普惠金融+人工智能 7月26日,淺橙舉辦了品牌升級發布會,投資方之一的51信用卡副總裁楊宇智坦然承認,就是因為被淺橙成長的數據嚇到,才決定投資。
發布會上,股東紛紛幫淺橙科技站臺 “我第一次看到淺橙的數據是在淺橙開始現金卡平臺推廣業務的3-5個月,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這家公司不是騙子就是瘋子,我要去上海揭穿他們。怎么可能不到半年就達到了別的公司一年半的增長量?我當時上樓的時候還很忐忑,好奇會見到一群什么人。甚至我在公司門口看見大屏幕發現不過幾個星期數據又漲了不少時,我都覺得不敢相信。結果一聊,騰訊系,不是假數據!我現場就簽了TS。盡調結果更是讓我驚喜,我覺得因為是騰訊的團隊吧,所以產品非常扎實,從我投淺橙開始,Oscar就一直在給我和股東驚喜。峰值一天8萬用戶發生交易!這是傳統金融行業不可想象的數字。這才是真正的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聽起來很好,達成的關鍵是什么?當數量高速增長,效率就至關重要。AI是朱永敏選的下一個關鍵賽道。 淺橙目前采用通過自主研發的HAS系統,峰值一天撮合交易8萬單,僅允許10%的新客通過,幾乎所有判斷都交給AI,審核人員只需要5個。 淺橙的B輪投資人天圖資本合伙人李競表示:除了數據,我們最看重的就是淺橙的智能風控能力。因為AI風控必將是未來的趨勢。 說起人工智能的秘密,朱永敏邀請了淺橙科技的首席風控官陳裕為我講解。這位本科上海交大、碩士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計算機系高材生在Capital One 工作了11年,是朱永敏花了好幾個月努力溝通和邀請才挖回國內的。 陳裕說:“打一個比方,通常一個人的手機號是使用很久的,里面會沉淀各種各樣的數據,但如果是一個注冊幾個月的手機號申請借款,我們就有理由懷疑動機。這是其中一個特征。許許多多的特征構成了我們的反欺詐模型,我們通過勾畫好人的特征,排除掉壞人的特征。剛剛上線時,我們HAS系統的壞賬率是5%以上,現在已經降到了3%以下。” 朱永敏說:“是,數據不會是100%準確,但我不愿意因為少數人的不誠信,放棄為那些誠實守信,只因一時囊中羞澀的人去服務。我想改變這個行業!通過人才引進我們要進一步提升AI技術實力,下一步,我們還會和更多B端金融企業合作,實現產品多元化,打造一個更加開放的平臺,服務更多人群,達成真正的普惠金融。”
淺橙科技CEO朱永敏 回歸最初的問題,朱永敏總結了自己能成功走到現階段的原因:“我覺得關鍵是一路走來,我都不滿足于現狀。大學畢業我不滿足于家鄉,而是選更大的舞臺;在外企和京東沒有選擇安逸,而是選擇新開始;第一次創業發現問題后,沒有選擇固執己見,而是二次創業。包括這次我為什么會專門開一個品牌升級發布會,也是因為意識到我們團隊從風控到獲客都很強,但作為互聯網出身的團隊,傳統金融資源是弱項。只有打好品牌,才能讓更多同行和我們一起合作,更多的資源和我們對接,因為我們看到的這塊市場之巨大,不是一家可以吃下的,一定可以容納4-5家百億巨頭。” 在采訪的最后,朱永敏有點不好意思地說:“直到現在,我都在努力學習進步,爭取不要成為公司的天花板,原來我一點也不喜歡接受媒體的采訪,但現在我知道了,你不說,別人就沒有義務了解你。積極解決問題,無論你本身擅不擅長。創業三年的進步,頂我職業生涯十年!”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