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茅山觀音瀑布 中國傳媒聯盟 據 華夏文化傳媒網 訊:許多去過大茅山的人,說起對大茅山的印象,都說大茅山云美,水美,樹美,竹美,山美,美的神奇,美的神妙,又帶有幾分的神秘。 大茅山位于江西德興市的東南部,與三清山東西并峙,同屬于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脈家族,素有“千峰倚空碧,萬嶂礙于云”之贊譽,又有“小廬山”之美稱。 ![]() 大茅山一角 那天,在前往大茅山的路上,我們乘坐的大巴,沿著蜿蜒起伏的山路,緩緩行駛在綠色林海中。層層白色的霧靄,像一塊又一塊碩大的白紗巾,不斷從山底、山腰的樹叢中輕輕逸出,又裊裊升起,有的圍在大山的脖子上,有的越過山頭,徐徐升到高空的云層里。 我多想摘下一片片云紗,在上面寫下心中的醉意,再裝訂成卷,委托祥云給帶到北京去。 熱情好客的小雨悄悄地飄灑下來,迎接著遠道而來的人們。 ![]()
大茅山迎賓大道
放眼望去,蔥綠的大山,迷蒙連綿,細密的雨絲在這大山里交織著朦朦朧朧的幔帳,我們和大巴一起,仿佛來到了天宮,又像進入了仙界,一下子變成神話里的人物,瞬間竟然都忘了我們身在人間。細雨時斷時續,一路護送著我們進入了景區,來到了迎賓大道。在迎賓大道兩側,兩排筆直高大的水杉樹,就像儀仗隊的年輕士兵,渾身上下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并向我們行注目禮。 ![]() 朱德元帥曾經下榻的梧風洞賓館 大茅山的雨,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此時此刻,已經藏到大山深處去了,它們與綠樹相擁,與霧靄相吻。從大巴上下來,同伴們紛紛來到迎賓大道和馬溪的橋上拍照。 在迎賓大道旁邊,當地一位作家告訴我:“這些水杉已經種了60多年了,是當年農墾兵種的,你們看到這些水杉的時候,就知道來到了我們大茅山。” ![]()
左四為德興市文聯主席程志
從他的介紹,我還得知,大茅山以 前是荒山,后來來了農墾兵和知青,成為大茅山的拓荒人。 在艱苦的歲月里,是他們用青春和汗水,讓大茅山的荒山變成枝繁葉茂;是他們用最平凡的年華,把大茅山變成如今的濃翠欲滴。 盡管我不知道那些農墾兵和知青的姓名,不知道他們如今又在哪里,生活過的怎么樣,但是我知道,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種樹人。他們辛勤培育的生命之樹,已經永遠扎根在大茅山,扎根在人們的心里。 ![]() 置身在大茅山,我這樣想,往日看慣了千篇一律的山體造型,總覺得它們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到了德興,到了大茅山,卻讓我的心里產生震撼。大茅山的山還真的是與眾不同,既有北方大山的樸實和憨厚,又有南方大山的靈氣和清秀,還有昆侖山的巍峨和銀裝素裹。 特別是山上那些枝葉茂盛,宛如一個個大絨球似的樹。這些樹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密布在山上,綠茸茸的構成一道獨特的景觀。在樹梢上有很多枝葉呈現出淺黃色,格外的引人注目。這里的山好像和雪山有相似之處,只是灰褐色的山石變成了綠色,那淺黃色的枝葉就像皚皚白雪。這是什么樹?我怎么從來沒有見過,心里這樣琢磨著。 我們到了景區停車場后,同伴們去登山了。登山,對我來說,那是件很難的事情。腿腳不靈便,不知錯過了多少登山觀景的絕妙機會。令我欣慰的是,腿腳不靈便,卻又讓我有了更多的機會,仔細觀察身邊的景致。 ![]() 登山途中
心里這樣想著,我沿著山間小路,已經走了很遠。奇怪的是,走了這么遠,卻沒有了以往氣喘吁吁的感覺,也不覺得累了。
猛然間,看到一塊負氧離子氣象監測電子屏,上面顯示著大茅山的負氧離子每立方平米的空間有115688個,原來這里是天然大氧吧,難怪走著不累。 抬頭往不遠的山坡上看,又看到了那些熟悉的樹,樹梢上那淺黃顏色的,原來是樹花兒,花朵層層疊加,最長的花絲垂下來,足有一尺多長。 路遇景區的一位園林工人,當我問起這些樹的時候,他告訴我:“這些樹是苦櫧樹,現在正是花開的時候。樹的果實就和你們北方的板栗差不多,可是不大,很小,果實苦的多,甜的少。苦櫧樹含淀粉,我們常把果實浸水脫澀后加工做成苦櫧豆腐、苦櫧粉絲、苦櫧粉皮和苦櫧糕,數伏天吃能解暑,遇到拉肚子,吃了很管事兒,不用打針吃藥就好了。” 我問他,為什么在山上種這么多苦櫧樹,他告訴我:“苦櫧樹的鮮葉可耐400多度著火溫度,是很不錯的防火樹種,有了這些樹,我們可是省心多了。” 此時,我隱隱約約聽到了流水聲,便問:“這里有河嗎?” 他用手指了指竹林說:“有,那里有馬溪,是山上流下來的。” 告別那位園林工人,我向竹林走去,看到了明澈清冽的馬溪。幽深的馬溪就像大茅山的經脈,夾在郁郁蔥蔥的峽谷中間,夾在飄飄蕩蕩的云霧下面,自由自在,歡快地向前奔涌,簡直看不到盡頭。 大大小小的鵝卵石,靜靜地躺在馬溪的河床里,盡情享受著溪水的愛撫。溪流兩岸的青山、綠樹和高大挺直的毛竹,還有岸邊的老房子倒映在溪水中,宛如一幅精心構圖的水墨畫。 我坐在竹林的一塊石頭上,凝望著遠去的溪流,心緒也隨著溪水奔流向前。 也許是在滏陽河畔,在運河邊兒長大的緣故,我打小兒就很喜歡水,喜歡水塘與河流。進入大茅山以后,我依然喜歡聽潺潺流水的叮咚響,喜歡看“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宏偉壯觀。 作家李健吾說過:“山沒有水,如同人沒有眼睛,似乎少了靈性。”正是因為大茅山的山雨不絕,才成為大茅山常年蔥蘢景色的源泉。可是山雨又來自何方?馬溪的水又來自哪里?其中應該少不了大茅山自己的貢獻吧。
作者:劉維嘉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