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華夏文化傳媒網 消息:大家都知道希臘寓言家伊索——一個智慧無窮的寓言大師。在我市也有這樣的一位老人,他雖為農民,卻癡愛文學,醉心于文字的叢林中;他已是花甲之年,卻老當益壯,依舊傾心于寓言故事創作;他沒有學歷,卻十易其稿,在遣詞造句上力求完美。他就是我市石板巖鎮東垴坪村63歲的趙萬斌。
2014年7月,趙萬斌的寓言作品《老鷂過冬》 《一世冬天》被《臺灣好報》西子灣副刊轉載;2015年2月,他的《釜沸欲蓋》 《騎老虎的人》 《貴不一能》被中國民生經濟網轉載;2015年2月,其《釜沸欲蓋》 《騎老虎的人》被國際書畫藝術網轉載;近幾年,《紅旗渠》報轉載其寓言作品17則……到目前為止,已有數十家知名媒體網站轉載其作品40余篇。 審時度勢依時作 1983年,針對當時社會治安的嚴峻形勢,鄧小平提出進行“嚴打”,成效顯著,得到老百姓的一致擁護和認可。這為趙萬斌的寓言故事創作提供了一個“鴻蒙初辟”的創作點。“嚴打”期間,趙萬斌在去往鄭州打工的車上,聽到某些不法分子剛被抓的消息,覺得大快人心。從那一刻起,他就開始構思一個可以反映對社會形勢有意義的小故事。他說:“我這人有個特點,不喜歡長篇大論,就喜歡一些小故事。”短小精悍的寓言就成為了趙萬斌揮墨的載體。 在趙萬斌打工期間,他的處女作《鯨與大海》出爐了。作品深入淺出,把社會大家庭比作大海,把擾亂社會安定團結的不法分子比作鯨,鯨離不開大海,它卻仗著自己身形龐大,攪亂大海的平靜,寓意不法分子依托社會生存卻破壞社會安定。隨后不久,趙萬斌的第二篇作品《巨石遺言》創作完成,寓意要謹防背后小人。2002年,《紅旗渠》報(原《林州》報)第一次發表他的這兩篇寓言。2012年,針對社會上的非法融資,趙萬斌又創作了《騎老虎的人》,寓意要認清自己的身份,做合法合理的事,否則最后只能害人害己。 打鐵還須自身硬 趙萬斌沒上過幾年學,但他從上學開始便對文字情有獨鐘。說起文字,趙萬斌的話匣子拉開了:“我上小學那會兒,就喜歡上作文課,當時沒想后來會寓言故事,更沒想到我的作品還能‘出名’。”趙萬斌當過農民,外出打過工,當過縣委宣傳部、統戰部業余通訊員,當過老板。豐富的人生閱歷成為趙萬斌進行寓言創作所不可或缺的硬性條件,而最重要的是他對文學始終懷著一腔熱忱,一有空就喜歡琢磨、構思,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趙萬斌的老伴兒馬大娘說:“有時候正睡覺,他有想法了就起來改改寫寫,有時吃飯吃到一半,放下碗筷又去寫了……。” 此外,趙萬斌對待作品的態度也極其嚴謹,在創作上力求完美。他的第一篇作品《鯨與大海》從構思到發表的十幾年中,趙萬斌十易其稿,并把書稿拿給朋友看征求他們的意見。他說:“寓言中即使是有一個標點符號的錯誤也不能放過,我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對讀者負責。” 寓言育人惠后人 “寓言的言詞樂趣頗多且詼諧幽默,核心內容淺顯易見,容易被人接受其寓言,從中得到啟發。”趙萬斌說。去年,橫水鎮東趙村25歲的紀永江在讀完趙萬斌的寓言《薄人栽樹》后,給他來信說:“受益匪淺,作為青年人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從基礎上、從根本上下功夫,切不可薄人栽樹。 趙萬斌的寓言創作無形中對他的家人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兒子趙先生學有所成,現就職于我市檢察院從事文案寫作工作。 趙萬斌現在已有成形的作品50余篇,其中20余篇被發表轉載過。談及今后的計劃,他說:“有機會的話我想出一本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寓言讀物,給他們儲備些精神食糧、精神營養,讓他們認可并從中受到啟發,這也算給社會留點有用的東西吧。”說著,他從口袋里掏出了隨身裝著的稿紙,上面《畫師畫畫》已是半成品,看來趙萬斌的計劃已在實施之中了。 (郭紅燕 路暢) (作者郭紅燕 路暢系紅旗渠報社記者)(文章原載載《紅旗渠報》)
作者:郭紅燕 路暢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