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聯盟 據 商界在線 訊:在這個喧囂的世界,孫雨田是個另類的存在。 2002年,孫雨田創建孔夫子舊書網(以下簡稱孔網),彼時淘寶和京東線上商城尚未創建。此后多年,孔網保持每年30%的增長率,每天交易數量超過4萬單,年交易額達5億元,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舊書交易平臺。 然而,與業務飛速發展不協調的是,創業15年的孫雨田,沒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沒有一間獨立辦公室,公司不招聘推廣運營人員,不融入任何互聯網圈子,基本不參加商業活動,在百度上也難搜索到幾條他的新聞——他可能是萬千互聯網創業者中最特立獨行的一個。 我們的采訪是在一間狹窄的房間里進行的。在一張小圓桌前,孫雨田云淡風輕地說起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夢想和對互聯網的理解。 正如孫雨田所說,這不是一個商業故事。 疑問和答案 2015年11月27日,孫雨田發了第一條微信朋友圈: 在灰白墻面的雜書館前,高曉松、于丹和張大春等文化圈知名人士排成一排合影,孫雨田身穿羽絨服,站在最左側。 這天,雜書館開館了。 ![]() 雜書館一角 經營孔網15年,孫雨田結識了很多藏書家朋友。為了不讓自己珍藏的海量書籍埋沒,為了把死板的書本變成鮮活的文化價值,幾個藏書家跟中國著名的音樂人高曉松一拍即合,建立了一家大型私立公益圖書館——雜書館,高曉松擔任館長。 雜書館,面積3000多平方米,藏著名人信札手稿、晚清民國期刊和明清古籍文獻等近百萬古舊書籍,藏品內容豐富,具有不可估量的文獻價值,一套古舊珍本隨隨便便就能在帝都購買一兩套房。 隨后,雜書館作為《曉說》和《曉說奇談》的拍攝地一炮而紅,高聳的墨黑書架,豐富的古籍珍本,古樸的閱讀氛圍,讓很多文青和研究人員慕名而來。盡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1年時間依舊迎來7萬讀者。 看著絡繹不絕的讀者,孫雨田心生歡喜,但身邊人卻替他著急。 雜書館古籍冊量巨大,這就意味著修復工程浩大。孫雨田特意從北京重本院校招聘古籍和圖書館專業學生展開修復工作,其中30%屬于研究生及其以上學歷,人力成本高昂,加上水電和房租,雜書館每年在毫無收入的情況下,凈虧損300萬元左右。 朋友們都知道,孫雨田很“摳門”。創業5年,公司沒有招聘任何員工,辦公場所之前被安置在居民樓里,如今也選擇在北京五環外的偏僻地帶,但卻偏偏肯為雜書館投入如此巨大,這讓他們有些驚訝。 “錢鐘書家那么多年收到的書信,有十幾麻袋,在楊絳晚年時候,讓保姆全部撕掉扔到了垃圾堆里,讓撿破爛的撿到,在碎片中拼湊了幾千件,這對研究錢鐘書有很大的價值。”孫雨田激動地說。 作為舊書交易平臺,孔網匯聚大量古籍珍本,孫雨田也借以結識很多藏書豐富的收藏家,在舊書交易圈里有了知名度和影響力。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將民間散落的珍本收集起來,形成中國古文化精粹庫,盡可能填補古文化研究的缺口。 “今后,大家想研究中國文化,到哪兒去找書籍呢?”孫雨田拋給記者疑問,但似乎這更像一個答案。 小品類,大財富 這個答案,孫雨田探索了15年。 跟李彥宏、張朝陽等互聯網精英相比,孫雨田的創業顯得十分草根。山西財經大學計算機專業出身的他,創業的最初想法是用所學創辦一個網站,幫助大四學生通過網絡把舊書賣給大一新生。而在這之前,畢業生的舊書都是通過擺地攤的方式進行交易。 可以想見,這個校園網站流量是很低的,這讓孫雨田倍感受挫,轉而將目光投向社會群體。 當時,很多舊書機緣巧合流落在收破爛的人手中,他們沒有渠道去銷售書籍,甚至不知道賣給誰,而真正的收藏家、知識分子也沒有舊書的購買渠道,雙方出現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 舊書交易市場 孫雨田當即決定孔網只做C2C的用戶平臺,讓有需求的人自主交易。基于用戶需求制定網站框架和定位,他無意識實踐了互聯網的用戶思維,并將其一直運用網站運營過程中。 而彼時,中國的C2C電子商務才開始萌芽,國際巨頭eBay通過收購易趣網剛進入中國,專注B2B的阿里巴巴1年后才將開啟淘寶業務。 孫雨田并不知道自己無意間進入一個垂直領域的藍海。早期的他如同無頭蒼蠅,找不到方向。幸好,在網絡上碰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每天跟朋友們打電話暢聊舊書市場以及用戶的需求,通常持續一個多小時。逐漸,孫雨田摸清了舊書交易市場的概況。 每年圖書發行中再版圖書比例較大,也就是意味著今天剛買的書第二天就可能變成舊書,但它可以反復流通。舊書市場分為四類:收藏價值高的古籍善本、出版社不再出的絕版舊書、庫存較高的特價書以及二手書。 引起孫雨田注意的是,隨著經濟水平和對文化需求的提高,人們對古文化書籍收藏和研究興趣濃厚,古籍善本在市場上行情走高。但古玩字畫、古籍善本價值難以下定論,價格界定模糊,公開競拍的方式流行起來。 于是,孫雨田開始著手網站的改版,引入線上拍賣交易區,分為“珍本拍賣”和“大眾拍賣”兩部分,方便廣大書友拍賣珍稀圖書或價值較高的舊書,且拍賣信息全部公開化,實現交易的公開透明,并引入評價機制,實現監督交易。 率先引入拍賣手段的做法,孔網在圈內傳開。越來越多的小型書店進駐孔網,不少收藏家、學者紛紛也聞訊上來淘寶。古籍交易占平臺20-40%的比例,近百萬書籍在其他渠道無法買到,孔網的用戶數量蹭蹭往上漲。 經過15年的發展,孔網平臺上有12877家大型書店,42049家私人書攤以及88788839種圖書,每天交易數量超過4萬單,年交易額達5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古舊書交易平臺。 收藏家們說,以前買舊書都去潘家園,如今買舊書定會到孔網上去搜索查找,它已經成為不可替代的交易渠道,乃至全國舊書交易的定價標準。 互聯網世界獨行俠 互聯網是快魚吃慢魚的世界,企業瘋狂融資、跑馬圈地,然后繼續融資、繼續擴張,估值幾何倍數增長,辦公地搬進互聯網中心的辦公大樓,創始人頻繁出現在各種大會論壇和媒體上,膨脹地要打造個人IP,企業處于高速擴張。 當然,資本方也積極參與這場資本運動,嗜血的本性讓他們廣撒網,緊逼項目極速擴張,造出漂亮的經營數據,繼而高價脫銷,轉向下一個獵物。資本的逐利本性加快了互聯網的奔馳速度。 作為最早期的C2C項目,全國最大的舊書交易平臺,京東、當當和紅杉等紛紛表示青睞。無論資本如何游說,孫雨田始終沒敢松口。 看著互聯網如火如荼的資本運作和快速發展,孫雨田流露過羨慕。但資本逐利本性讓他擔心,一旦引入資本,企業將被經營數據綁架,失去企業創立初衷。凡客、聚美優品的慘淡都是資本運作、迅速擴張后的體力不支。 他曾多次跟員工們提及,資本逐利和創業初衷往往難以平衡,有理想的創業者不敢引入資本。 回看孫雨田的經歷,工科生出身,卻對文學情有獨鐘,曾嘗試寫過文章,心存妙手著文章的編輯夢想,孔網的建立也源于內心深處對文化的認同。起初5年,用工資補貼網站開銷,但作為北漂打工者,低微的工資難以為繼,便回到山西老家開電腦培訓學校,反哺網站運營。 ![]() 孫雨田 早期孔網沒有對用戶收取任何費用,直至2006年底,平臺用戶猛增,運營成本加大,孫雨田才思考網站盈利,引入收費機制: 拍賣板塊雙向收費,賣家抽取成交額3.5%,買家抽取成交額3%;平臺書店抽取舊書成交額的4%,另每年收取100-600元的服務費用。 一直以來,孫雨田對自己設計的收費機制志得意滿,不采取競價排名收取多余的服務費用,增加商家額外的負擔,只有當他們成功交易后才抽取傭金,增加商家的心理接受度。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2006年才有第一個員工和第一間辦公室,且辦公室隱秘在居民樓里。此后一直在居民樓里辦公,直至3年前才搬到北京五環外的創意產業基地,15年沒有招聘任何推廣人員,而孫雨田自己也沒有一間獨立辦公室,甚至沒有購買一套居住房屋。 好在,作為早期垂直細分平臺,孔網吸收了大量的書攤賣家,倒逼越來越多的學者、書籍愛好者走進孔網,形成良性增長,孔網每年保持在30%的自然增長速率。 2008年,孔網平均每天120萬人次訪問,成為C2C行業里的第四大流量入口。在《互聯網周刊》評選為“中國商業互聯網十年領袖峰會暨商業網站百強評選活動”中,排名第五名,僅次于淘寶、卓越亞馬遜、拍拍網和當當網。 意外的是,孫雨田并不知道此次評選,也從未出席過任何頒獎典禮。他跟外界也甚少聯系。外界知道孔網的存在,卻甚少見過孫雨田這位低調的老板。 當一家家興起的互聯網企業用戶數量和成交額逐年飆升,對外廣交資源、打造創始人IP,宣講企業情懷和匠心故事,忙得不可開交,孫雨田則活在自己的商業世界里,扮演獨行俠的角色。 麥田的守望者 居住在出租房里,困難時回家鄉創業反補網站,在很多年里,孫雨田都處于捉襟見肘的境地,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撐他走到當下? 孫雨田說,他從小喜歡文學,況且對于錢的欲望一直不強。早期很多年里一個人養著網站,后來做大不得已才招聘員工。他的員工也說,孫雨田不算有事業心,每天樂在逍遙,旅游、看書、淪為吃貨,過著遠離塵囂的生活。 很大程上,孫雨田被命運推著走,無意間進入一個藍海市場,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張,他成為最重要的獲益者,這點從雜書館的成功可以看出。然而,長期隨性、散漫的孫雨田在今年打算加快步伐。 “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呢?” 面對記者的疑問,孫雨田解釋經歷15年的沉淀,各方面資源足以支撐孔網的快速發展,而且互聯網經過高速發展、泡沫幻滅后,招聘人才成本將降低。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將孔網和雜書館打造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張名片,整理出更加全面的古籍資料庫,讓更多人感受、學習和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 孫雨田說,他的腦海中一直浮現這樣的畫面:步入耋耄之年的他抱著孫子,動情地講述過去的故事,也許不夠驚心動魄,但每一步都足夠踏實。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