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星 楊能廣
![]() 中國傳媒聯盟 訊:10月17一大早,晨曦初露,草木清新的氣息彌漫山間。劉紅平和羅紅梅夫妻就來到自己的油茶基地,帶領民工開展追肥工作。 盡管至少還要四年才能獲得收成,但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等油茶全部掛果后,每畝至少可收入5000元,我這里共有200多畝,你看這數字不小吧。”羅紅梅樂觀地與記者算了一筆賬。 今年47歲的劉紅平和45歲的羅紅梅夫妻,是湖南省新邵縣雀塘鎮(zhèn)棠梓山村人。1998年,夫妻倆加入了南下打工的隊伍,由于沒有一技之長,羅紅梅進了珠海市一家鞋廠,工作時間長,待遇微薄。劉紅平憑著有駕照,在一家公司找到了運煤渣的差使。幾年后,他憑著誠實守信和吃苦耐勞,得到了公司老板的信任,承包了該公司所有的煤渣業(yè)務,收入大大增加。就這樣,經過多年的打拼,夫妻倆在珠海過上了有房有車有存款的小康生活,而且,他們的子女都在珠海讀書。 前幾年,劉紅平在搞運輸的過程中,途經貴州、云南和廣西很多地方,看到這些地方漫山遍野的果樹和油茶樹,對比一下自己家鄉(xiāng)的土地卻是大片荒蕪,他心里很不平靜。剛好,他了解到新邵縣委、縣政府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大力“引老鄉(xiāng)、回故鄉(xiāng)、建家鄉(xiāng)”,加上在老家的父母年歲漸長需要照顧,于是,夫妻倆一合計,在2015年冬天回到了棠梓山村,將村里荒廢的園藝場承包下來,發(fā)展油茶產業(yè)。 棠梓山村雖然距離縣城較近,交通也較為便利,但村民思想不夠解放,村里缺少支柱產業(yè),經濟落后,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1800多名村民中,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共339人。 起初,一些村民對夫妻倆放棄在城里的舒適生活回家創(chuàng)業(yè)很不理解,問他們“是不是當農民還沒當夠?”或是“是不是錢多得沒地方放了?”當時的園藝場已荒廢了十多年,土里只見雜草不見土;不通路,更不通水通電。但是,要將土地開墾出來種植油茶,必須用挖機。而要讓挖機能進場,必須拉通公路。當時,有少數村民以土地被占為由,阻攔修路,夫妻倆在村干的支持下,一家一家上門做工作講好話,又出錢征地,總算拉通了毛馬路,還初步建好了自動灌溉系統(tǒng)。今年4月中旬,全部完成了油茶樹苗的栽種。 看準了油茶的前景,夫妻倆除自己種植200多畝外,還積極響應政府脫貧攻堅號召,通過免費提供種苗、免費提供翻耕和除草服務等,共發(fā)動本村35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種植了油茶300多畝。 到目前為止,夫妻倆在土地承包、翻耕、修路、買種苗和肥料、雇請民工方面已用去80余萬元。為切實幫扶貧困鄉(xiāng)親,他們在用工方面優(yōu)先考慮貧困戶。今年50出頭的貧困戶羅順橋從去年開始,共獲得了務工收入7000多元,家里經濟條件大大改善了。 新邵縣委黨校副校長、駐棠梓山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黃文良說:“羅紅梅是一名共產黨員,還擔任了村監(jiān)督委員會主任。她和老公的境界確實很高,是為真心實意幫助鄉(xiāng)親們脫貧而回來的。” 采訪中,談及未來的愿望,劉紅平夫妻要把油茶產業(yè)打造成雀塘鎮(zhèn)一張響亮的名片。借助雀塘鎮(zhèn)棠梓山村高寒山鄉(xiāng)特點,建設油茶生態(tài)觀光園,在高山上播撒成功的希望,帶動千余名農民共同分享這幸福田園贊歌。 東風撒雨露,匯入天地春。湖南新邵,希望升騰,必定“浴火重生” 。 張立星 楊能廣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