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潘剛 中國傳媒聯盟 據 商界在線 訊:10月18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隆重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作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報告,提出一系列新判斷新思想,我感到非常振奮,備受鼓舞。 概括起來講,四個“新”令我印象深刻:我們進入了新時代,誕生了新思想,認識了新矛盾,提出了新目標。這為我們全黨全體企業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確了信心和決心。 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投身實體的企業家,接下來的任務是進一步深刻領會十九大報告精神,積極響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號召,勇于承擔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在實際工作中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帶領企業堅守品質、持續創新、加快全球布局,同時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迎接新時代,助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目標! 首先,要堅守品質,把品質放到實體企業發展的核心位置。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并提出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對于廣大實體企業來說,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要把品質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以品質立企,打造品質企業,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真正把“質量強國”落到實處。未來,實體企業應從戰略、文化、標準三個層面發力,把品質上升到企業戰略層面,把品質融入到企業文化中,打造國際領先的質量標準體系,為振興實體經濟筑牢根基。這幾年,伊利在發展實踐中確立了“伊利即品質”的企業信條、提出了質量領先3210戰略、持續升級全球質量管理體系,為推動企業健康發展和行業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要持續創新,用創新來打造實體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十九大報告多次提到了創新,并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我認為,創新也是推動實體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可以說“不創新無未來”,只有把創新融入到企業的血脈中,把創新結合到企業的各項工作中,把創新貫穿到上下游的各個環節中,才能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實體企業。十九大報告還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做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我認為具體到企業的創新工作中,可以總結為九個字:強基礎、建體系、聚人才。強基礎就是要“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建體系就是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聚人才就是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最終推動實體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的持續提升。 第三,要加快全球布局,提升中國實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十九大報告中還有一點讓人格外振奮的信息,就是提出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實體企業要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必須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布局全球、整合全球。這幾年,伊利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推動“全球織網”戰略,在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等乳業發達地區搭建了全球資源體系、全球創新體系和全球市場體系。我們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僅整合了全球的優質自然資源以及技術、人才等智力資源,也在不斷輸出中國智慧、中國標準、中國方案,為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貢獻了一份力量。 第四,民營企業家要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做振興中國實業的生力軍。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并提出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這些論述給非公經濟發展提供了“定盤星”,讓廣大民營企業家有了新的期待和更多獲得感。我們要飲水思源,進一步增強對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改革開放道路的信念;我們要盡責自律,以黨紀國法為準繩,清清白白做好企業經營的事,清清楚楚守住政商關系的底線;我們要積極主動,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奮發有為、砥礪前行,做振興中國實業的生力軍,打造中國實體經濟新增長極,讓非公企業、非公經濟成為中國社會和經濟騰飛的翅膀。 三萬二千多字的十九大報告,有太多內容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學習和領會。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新時代,我們廣大民營企業家,堅決擁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實業報國,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堅守品質、持續創新、布局全球,行其言而后從之,以實際行動助力“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目標!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