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登網現場圖文報道,今天的主題是關于過錯的問題。過有有心和無心之分,即《弟子規》中所說的“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即是說,無心之過是為錯,有心之過是為惡,但不管無心還是有心均需予以修正,因為,它終歸是過。過如果改了就等于沒有過;如果不改,想方設法掩飾錯誤,找借口或推諉,反而過加一等,這對于個人的成長是沒有半點好處的。人生如登山,在沿途除了有美麗的鮮花,清澈的山泉,優美的景色外,還面臨荊棘、懸崖和巨石。如果明知前面有荊棘非得要穿行,必然會劃傷皮膚;看到巨石就望而卻步,調頭回去必然是下坡路;對懸崖視而不見,將會有掉入萬丈深淵的危害。這些荊棘、巨石、懸崖就像是人生旅途中的過錯,如果我們能正確面對它,就能走得穩,走得快,就能順利地到達峰頂。
上海斌心民辦學校董事長傅建清先生解讀《弟子規》
古人對過有很多論述,孔子說:“過而改之,是不過也;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過則勿憚改”;曾參說:“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王陽明說:“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王陽明小時候有癡迷于下象棋的習慣,每次下棋都忘記做功課,父親多次勸阻無果。有一天,在父親勸告無效的情況下,脾氣終于爆發,他將象棋扔進了河里。父親生氣的舉動對小陽明內心震撼非常大,他幡然醒悟,對之前的做法悔恨難當,表示要發憤讀書,立志成才。他為此寫了一首詩,以示痛改前非,“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于是,王陽明開始潛心治學,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王陽明之所能以成功,就是因為他有“過能改”的品德。
我們當中的某些同學經常被老師找去說話,讓老師著急,讓父母擔憂,這些同學就沒能做到“過能改”,俗話說:“小來偷針,大來偷金。”如果小錯不改就會累積成大錯,有朝一日很可能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同樣,犯了錯誤去掩飾,去推諉,這樣就會“增一辜”,讓你的錯誤更加嚴重,對你的成長是相當不利的。比如,有同學說臟話,老師當面指出,他轉眼就不承認,他認為話是無形的,反正你也找不到我的證據,所以變得理直氣壯;有同學之間發生矛盾,一些同學總是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完全沒有“反求諸己”的思想;有同學一時糊涂順手牽羊,將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老師在幫助他時還百般抵賴,試想,忐忑中的你這次僥幸成功,就意味著你下次會心安理得地去“拿”別人的東西了。這些都是掩飾自己錯誤的一種表現,也許你對自己的錯誤掩飾得天衣無縫,也許你逃過了這次犯錯的處罰,但你內心無法坦蕩,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樣做的結果是,你不但會常犯錯誤,甚至是常犯同樣的錯誤,久而久之,你對犯錯便習以為常了;有朝一日,你會猛然發現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已越走越遠,以至于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毛主席說過:“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不犯錯誤,一種是未出生的人,一種是死了的人。”因此,人人都會犯錯誤。關鍵是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只有做到“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我們才能“德日進,過日少”,才能健康成長,最終攀上人生的巔峰。(中國健康產業第一門戶世登網圖文報道)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