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輕人從小的夢想就是做記者,有些學生畢業前就在一些一線城市某些日報社實習,等到快畢業時,有很大的轉正機會,但很多人卻堅持不下去,因為做記者實在很辛苦,每天半夜才下班,還得出差,身體負荷很大,實習期間沒工資或很少的生活費,替別人白忙活,還得忍受各種壓力各種委屈,最重要的是雙休日也得上班。
其實無論什么工作都其實差不多,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更沒有讓人抱怨的對象,如果喜歡就得堅持,就像一句話:“不要只想終點,沿途的風景依然美麗,要有一雙會欣賞的眼睛”。理想大多都是建立在美好幻想、以及不現實的基礎上的,在生存面前,理想是很脆弱的。只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天道有言能酬勤,人若無志方無果,作為媒體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岳中林先生,就是始終以學生的態度去做人做事。筆者為什么這么說呢?跟岳先生接處近10年的交往中,筆者本人可以說是見證了他的成長歷程,一路走來,看到過岳先生從稚嫩走到成熟,從脆弱走到堅強的辛酸。記得岳先生最喜歡別人稱呼他為:小岳;因為他告訴我說這樣稱呼他的人,首先是長者,再者是前輩老師,更是比較熟悉的人。
岳中林先生也是從大學畢業后從事媒體工作,他的工作方法和習慣卻跟其他人不通同,他認為媒體工作是一個綜合型的工作,接觸的人或事也是相對來說是比較全面的。就這樣讓他開始用一個年輕人的熱情,在工作之余,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和文化藝術之路,在創業的路上是跌跌撞撞,畢竟年輕是資本,一個不忘初心的激情始終不滅。對于創業和生意場上本人也不過多的評價,就像岳先生說的一樣,適者生存,優勝劣汰,不去抱怨人或事,世態炎涼不是任何人的專利,這是現實。
那么筆者就簡單闡述一下岳先生藝術生涯,他從大學畢業后,除了工作之余的愛好就是文化藝術,比如說古玩、字畫吧,他從初中讀書時就喜歡寫字畫畫,他自己闡述說讀書時的練習是斷斷續續的,參加工作后,能接觸不同的書畫大家和書畫愛好者朋友,故而也就又開始了書畫學習之路。
不知道是天生我才必有用,還是岳先生本身就有藝術方面的靈秀。他的字或畫在藝術方面的進步,也是本人見過成長日新月異的文人之一。每每開玩笑說是求其副墨寶時,他都笑著說本人沒什么名氣,談不上求,不要見笑,喜歡什么便寫畫方可。接下筆者就岳中林先生的書畫做些點評吧。
岳中林先生多年的創作實踐印證這樣的道理:“師法造化,繼承傳統,獨運新源,自成一格”。他繪畫創作的突出特色是心境與畫境的統一,既繼承民族傳統,又注重創新現代。他的花鳥畫多源于生活的感悟,情之所至,有感而作。并在構思立意和表現手法上自出機杼,大膽創新,不僅豐富了國畫花鳥的表現領域,而且又能張揚個性,另辟蹊徑,摸索出一條屬于自己行走、又行走自如的藝術之路。
岳先生筆下的花鳥畫,以綿和遒勁、風神飄逸的線條描繪著山川、農舍、花鳥、叢林;觀其畫:和諧中見豐富,靜雅中見廣博,簡繁中見濃淡,秀而不俗,奇而不怪,這是他通過傳統筆墨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創新,把自己的情趣和思想抒以筆墨融入作品,使觀者無不受其強烈的感染,頓有神悟矣。從而形成岳先生獨具個性的藝術風格。
賞讀岳中林先生的畫,來不了急性子、糙脾氣,當以一種“風雨不驚,閑庭信步”般閑適寧靜的心境走進去,才能在這繁簡錯落、流轉迂回的時空中真正領會到那種種滿眼飛絮亂舞、紛繁迷亂中又覺暗香襲人的心境。岳先生作畫,他落筆率意,情至筆墨,筆筆相生,息息相關,馳騁自如,剛健爽厚,奔突如風,令觀者心動、情涌。誠如古人描寫“得道者”作畫的神情:“當夫運思落筆,時覺手心間有勃勃欲發之勢,便是機神初到之候,更能迎機而導,愈引而愈長,心花怒放,筆態橫生,出我腕下,恍若天工,觸我毫端,天作妙緒。前者之所未有,后此之所以難期,一旦得之,筆從意發,意從發筆,筆意相發之機,即作者亦不自知所以然”。
岳先生的 “慢工出巧匠”和“文火”之說,涉指的正是這種不驕不躁、穩妥漸進的治學、治藝之道。他 “真誠得感受,率真成語言”的追求,頗得國畫先師之神髓,這也正是筆者特別欣賞岳中林先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岳中林先生在當代藝術的重磅來潮的時機,他新創意求突破,不斷進取,定能在書畫界取得豐碩,讓我們拭目以待吧。(雨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