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商界領袖新年論壇與會嘉賓系列報道? ![]() 諾亞財富首席執行官汪靜波已經確定出席由商界傳媒集團主辦的“大變革與新起點——2018商界領袖新年論壇”。2018年1月25日,她將在系列演講“尋找時代變量”上有什么“驚人妙語”?想要現場聆聽更多企業家演講,點擊圖片即可報名。http://m.kanshangjie.com/Club/Detail?id=1000004 汪靜波可能是中國富豪最愿意托付財富的人之一。 具體來說,過去11年,有超過13萬名高凈值人士,把3559億元資產交給了她,或者說,由她領導的諾亞財富。 每個城市財富排名前50的人,如果還沒有來得及這樣做,她手下1095位能干的理財師中的一個,可能正打算按響他家門鈴。 你可以說,汪靜波的成功是趕上了好時候。中國富人群體急劇膨脹,個人理財需求必然隨之爆發。 但僅僅用幸運,不足以解釋,為什么從2005年創立,只用了短短5年,諾亞財富便于2010年11月在美國紐交所上了市。由此帶來的巨大示范效應,直接帶動第三方財富管理在中國崛起。最高峰時,同時有上萬名新手入局,并迅速成為破裂的泡沫。而諾亞反而在動蕩的大環境中完成轉型,繼續壯大。 在外國,提供類似服務的公司,有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私人銀行、家族辦公室,甚至投行、券商。而諾亞始終是諾亞,它是第三方、私人銀行、家族辦公室,也全然不是。 這種區別,就像汪靜波和她在美國華爾街或英國金融城里的同行們,單從外表就能區分:他們穿黑色套裝,表情嚴肅,渾身上下透著精明與理性;她喜歡時裝,看人的時候,眼睛里有種溫柔。 在一次又一次劇變中,諸如全球金融危機、房地產泡沫、股災、人民幣貶值或者英國退出歐盟、美國換了一位意想不到的總統……汪靜波和她的諾亞都能憑柔軟的身段,一次次轉型,坐穩行業第一把交椅,并成為綜合性金融服務商。 汪靜波今年44歲。這是她掌舵中國最大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諾亞財富的第11年。 豪雨降下時 巴菲特說:“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諾亞不是在豪雨降臨的時候才造方舟。”汪靜波的諾亞財富,取名于這句話。“豪雨”醞釀災難,“諾亞”孕育新生。 起初,汪靜波并沒有展露出與眾不同。在她四川成都的音樂家庭里,父母和姐姐都有極高的音樂造詣,而她偏偏五音不全。為了融入家庭氛圍,汪靜波很小的時候,每天偷偷練習唱歌兩個小時。這點小自卑,直到她用父母給的錢炒股,并且在后來的金融機構工作中展露自己的財富管理天賦之后,才隨著找到自我而消失。 汪靜波也從沒有想過創業,她和她后來成為著名投資人的丈夫,一度把“當個打工皇帝”視作畢生夢想。這種對安穩的追求,隨著“史上最長時間大熊市”瀕臨尾聲而結束。 “大熊市”始于2001年6月14日,終結于2005年6月6日。在2005年5月,汪靜波的孩子滿月那天,她接到領導電話:“大熊市”里,湘財證券背負幾十億元虧損,汪靜波負責的私人銀行總部被整體剝離。 2003年,汪靜波創辦了中國證券公司第一個私人金融總部。同年部門實現凈利潤200萬元,管理私人客戶的資產過6億元。 離職后,汪靜波和她的16人團隊創立諾亞財富。沒有了券商的品牌背書,她也不十分篤定手中的客戶,對自己是否還認同。她只隱隱覺察,大熊市也無法阻止中國富人群體急劇膨脹,而個人理財業務必將會隨之爆發。 汪靜波早就發現,中國基金大都賣給機構大客戶,而國外基金客戶主要是個人。這個時候,作為中國先富起來的群體,一大批中小企業主已經積累了一批財富,投資、理財、保值增值等需要正在醞釀。她以往工作中所接觸的很多中高端私人客戶,實際上并未得到良好的金融服務。他們需要和大多數人一樣,在銀行排長長的隊等待辦理業務。 為了找客戶,汪靜波和合伙人殷哲,在最初的大半年時間里,每周主持三場宣講,邀請老客戶聽聽他們打算做什么。很多時候,臺下聽講的嘉賓,只有一兩個挎著菜籃子的老先生、老太太。 汪靜波也有點委屈。“我們以前還管博士呢,也帶過很大的團隊。”但她畢竟身段柔軟,對著臺下照樣充滿激情地講上兩個小時。 與大眾對理財行業充斥著理性數據、光鮮精英、高端宣講的印象截然相反,成立最初的諾亞,用這樣的笨法子,努力維系著從湘財證券私人銀行部帶出來的幾十個老客戶。 更多時候,汪靜波還是充滿信心的。“理財這個行業是高度競爭的。我問了很多人,沒有一個知道他在銀行的客戶經理叫什么名字,為什么呢?因為銀行還是坐在那里等的,它還是你去開戶,你要排隊。但我們不同,我們是一個服務的平臺,主動在給客戶做服務。” “時代”的企業 在一次論壇上,談及如何讓家族企業永續發展,家族財富“富過三代”,汪靜波說:“唯有讓‘家族’企業成為‘時代’企業,回應每個時代的需求。” “時代”的企業,需要與時俱進。這也是諾亞正在踐行的路。 當下的諾亞不僅有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的線下業務,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潮沖擊下,它還推出財富派、方舟財富等線上金融產品。 是的,諾亞又經歷了一次向著互聯網金融的大轉型。 中歐商學院的課堂上,很多同學舉例,說諾亞就是典型的要被互聯網顛覆的企業。汪甚至被拉到一個微信群,群名叫“互聯網顛覆金融”。雖然大家是開玩笑,但汪靜波有點驚訝:“我們想顛覆金融還沒有顛覆掉,現在自己卻要被別人顛覆了。” 互聯網逼至眼前。要應戰,或許不僅僅是順勢推出什么產品,而是有沒有新維度的思考方式、以及跟上互聯網速度。 諾亞有一支幾百人的IT團隊,成員大都來自招行、平安等傳統金融企業的IT部門。要為新理財項目開發一個系統,IT團隊的習慣是先規劃,考慮好方方面面的事宜,再慎重地設計、寫代碼,最后調試。整個過程往往要10個月,有時候系統還沒做出來,這個需求已經過時了。汪靜波問能不能再快一點,他們回答:“我們從來都是10個月。” 在天使投資人戴志康的撮合下,汪靜波認識了從騰訊出來的黃俊鵬。黃俊鵬帶來的互聯網團隊迥然不同。他們的習慣是先迅速做一個粗糙的版本,然后根據需求快速迭代、試錯,小步快跑,很快就把產品上線,投入使用。 最終,黃俊鵬帶領他的團隊加入諾亞互聯網金融板塊。一個傳統金融基因的團隊,與一個互聯網基因的團隊,融合起來不容易。用汪靜波的話,“我是花了相當大成本和決心的。” 互聯網改變著一切,也改變著汪靜波和諾亞。 諾亞向互聯網金融平臺轉型推出的新產品,將服務范圍拓展至白領群體。之后又涉足家族辦公室、地產基金、影視基金,甚至看似與金融無關的高端游學、教育等。 從這個角度而言,諾亞將逐漸成為一個平臺,甚至生態,業務也將逐漸以“諾亞+”的形式無限拓展、跨界。“+”的后面,可以是價值投資行業,也可以是新興產業,也可以是高凈值人士關注的教育、醫療或文娛。 諾亞始終在呼應的,是隨著時代發展,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以及下一個財富增長高地。 諾亞之“心” 汪靜波的辦公桌上,放著本《京瓷哲學》。由于翻閱的次數太多,硬面的書封都有了褶皺。 她引稻盛和夫為榜樣,對“心”看得重。 “心”在諾亞,體現為一種紐帶,或文化。“心”散了,或缺失了,公司要出問題。 諾亞這些年一直在高速擴張。某個時候,汪靜波忽然發現:團隊每個人都很忙,都很累,但沒有價值感、成就感。而客戶投訴也越來越多:老客戶抱怨買不到產品,新客戶抱怨被強迫銷售,“就像在航空公司你買不到票,但上了飛機發現到處是空位。” 隨后,汪靜波遭遇了創業最大的一次危機。 諾亞招聘了一位有摩根斯坦利工作背景的高管,帶領一支“高大上”的精英團隊,做地產基金。這支空降團隊的風險管理全然脫離諾亞以往的軌道,所做項目幾乎全出了問題,甚至還牽扯進一宗詐騙案。 事后,汪靜波反思:在公司文化尚不成熟的時候,過度擴張其實是在稀釋文化,要掌握好節奏與平衡。 為了塑造這顆“心”,在顯性層面,汪靜波引入麥肯錫團隊,幫助公司梳理組織架構、人員配置。 在更“柔性”的層面,諾亞提煉出5條核心價值觀。除了“專業”“創新”“誠信”“愛客戶”等,還有一個就是“心靈”。 第三方財富管理行業有一點特殊,它所服務的對象,往往是多年在商海摸爬滾打、刀山火海闖出來的。一身財富、半世精明,而鏈接雙方的又是最磨人心的金錢。“心”不成熟,人家都以為你盯著他的錢,沒有辦法平等對話。 汪靜波篤信“心”的力量。她曾把公司最受客戶歡迎的理財師的照片貼墻上,每天看,反復看,直到當具有相同氣質的人出現時,她能第一時間識別。汪靜波用這種方法招來的人,曾一度占到總人數的60%。 諾亞一直堅持引入一種人本心靈成長課程。這個俗稱“三階段”的培訓課程,一年兩期,員工自愿參加。為此,諾亞每年投入數百萬元。而再加上其他多元的心靈和業務培訓課程,諾亞每年花在員工培訓上的費用上千萬元。 帶領著諾亞,從一個只有十幾人的創業公司,發展成員工2 800人的金融巨頭,汪靜波也需要時時自審視自己的“心”。 最近,汪靜波調整了作息時間,早上6點出門去公司,提前80分鐘開始工作。 創業11年了,她“要和保姆競爭11歲兒子的愛”。采訪結束,她跳上汽車匆匆離去,“我兒子已經到家啦!” ——每天晚上6點半,汪靜波要準時出現在家里的餐桌旁。 (原文刊載于《商界》2017年1月號,本次刊發有刪減) 來源:商界雜志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