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區塊鏈、AI等新技術的快速興起,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依托技術進步,金融科技平臺獲得了更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金融與技術的融合,打破了傳統金融業服務于高端客戶這一門檻限制,使普惠金融成為可能。 在剛剛結束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捷越聯合創始人、向上金服CEO袁成龍這樣看待金融的未來,他認為,金融科技為實體經濟賦能,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新時代、新格局,未來科技將重塑金融生態,引領行業脫虛向實。 脫虛向實支撐經濟上行 金融科技風靡全球,成為金融領域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之一。金融科技以科技為落腳點,以數字化為本質,通過技術手段轉變金融服務方式,提升金融的整體效率,逐步引導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 袁成龍認為,金融與實體經濟是命運共同體,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行業是脫虛向實的重要一環,企業除了追求利潤,還要建立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長期使命。在科技的助力下,未來金融將下沉到更多細分場景,通過實現由粗放式服務到精細化服務的轉型,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更深度的融合。 當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長期存在。袁成龍表示,互聯網金融行業最初的發展相對粗放,對借款人資金使用去向的追蹤能力較弱,部分中小微企業主的借款是否真的用在了用武之地無法考證。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可以通過技術做到對細分人群的追蹤評判,把控資金的真實流向,通過精細化服務,監控資金是否是脫虛向實,能否真正賦能實體經濟。 科技擁抱金融實現深度融合 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已成大勢,全球金融中心都在大力布局科技產業。倫敦、紐約、新加坡、香港等地都建立了科技金融雙中心,給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創造媒介。袁成龍表示,金融和科技會不斷走向融合,金融熱戀科技,科技擁抱金融,未來技術的創新應用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過去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投入主要用于品牌和市場營銷,在品牌信任度和獲客上花費了大量成本,如今企業要在技術核心壁壘上花費大量成本。”袁成龍如是說。在他看來,捷越之所以能優于同行,對數據的敏銳程度,對數據處理、構建模式和將想法付諸實踐的能力,以及對技術的持續迭代和改善能力功不可沒。 風控是金融的命門,大數據技術是提高風控能力的重要抓手。袁成龍認為,數據的判斷遠比人的判斷更有效。“將收集到的客戶消費數據、行為軌跡、信用數據等多重數據進行智能化分析,能夠得到客戶的全系標簽影像,基于客戶的基本信息可以刻畫客戶形象,進而根據客戶的標簽進行風險評估,并針對不同風險層次的信用客戶進行不同定價,降低風險。” 袁成龍表示,未來捷越將做足數據、做足技術、做足風險評估模型,在一些小的、細分領域從事差異化業務,通過這些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建議金融監管寬進嚴出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博鰲論壇上表示,中國將大幅放寬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市場準入,并就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和細節進行了闡述。與開放的金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益趨嚴的金融監管。 袁成龍認為,從嚴監管能夠明確很多業務的邊界,對金融行業的穩定發展至關重要。為了避免過嚴的監管抑制創新,袁成龍建議監管部門能夠放寬準入門檻,待市場主體進入后,再接受更嚴格的監管。 他表示,準入門檻和經營階段的監管是相輔相成的。在公司業務經營上從嚴監管,可以把口子放開一點,因為本質上監管的是后續公司實際的經營行為,而不是市場準入問題,這兩者是不同的監管思路和監管方法。“舉個例子,比如美國的股票IPO上市就是注冊制,只要你充分披露,符合相關條件就可以上市,上市之后企業會受到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不僅要做到充分的信息披露,還要做好風險揭示等內容。”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快金融的開放程度,易綱也表示要在擴大金融業開放的同時加強金融監管,使金融監管能力與金融開放度相匹配。袁成龍認為,金融開放是大勢所趨,期待未來金融監管能夠實現“寬進嚴出”。 炙手可熱的金融科技正處在風口,袁成龍認為,是風口就一定會退去,但金融科技帶給金融消費者的便利和良好的服務體驗是不會退去的。他表示,未來捷越將持續提升技術的創新、迭代和改善能力,服務金融消費者、服務實體經濟。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