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24日,2018騰訊“云+未來”峰會在廣州召開。騰訊安全副總裁方斌受邀出席安全專場并發表題為《云時代,智慧安全助力企業發展》的主題演講。在分享中,方斌介紹了騰訊安全在助力企業業務發展方面的實踐,以“安全雷達”為核心的騰訊智慧安全體系首次被提及。方斌認為,安全雷達既是騰訊“超級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驅動整個智慧安全體系運轉的發動機。 “云時代,企業應對威脅的能力差異正在轉向對威脅應對周期的效率上,”方斌在演講中提出: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尤其是云時代大背景下將面臨更為復雜的安全挑戰,安全行業的數據趨于共享,威脅情報交換十分普遍,而“效率”或將成為衡量一個企業安全能力的新基準。 在此背景下,方斌介紹了騰訊的智慧安全體系如何助力企業發展,“騰訊智慧安全體系以海量數據為基礎、安全架構為載體、智能分析為關鍵手段,來提升整體的安全運營效率,進而提高企業的威脅應對能力。” 邊界模糊+攻擊云化 萬物互聯時代面臨威脅二連擊 “云計算時代,我安全嗎?”這是很多云上用戶關注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方斌從企業和攻擊者兩個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表示,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隨著移動互聯時代逐漸向云計算時代乃至萬物互聯時代發展,更多設備被接入,網絡邊界愈發模糊,業務互聯互通且分布廣泛,已經成為當代企業IT的基本形態。一方面,安全防護對象發生轉變,企業數據和業務不可避免地成為企業核心資產。另一方面,企業用戶面臨的攻擊面和威脅對象次第增多,可能遭受的攻擊也更復雜化。
(方斌在2018騰訊云+峰會安全專場演講) 此外,在“業務云化”形勢的驅動下,攻擊者也把目光投向了云上。騰訊安全發布的《2018年Q1季度互聯網安全報告》顯示,2018年3月,攻擊者濫用租戶的云資源攻擊了Github,使其遭受了迄今為止記錄的最大的DDoS攻擊,所遭受的攻擊的第一部分達到了1.35Tbps,其中的絕大流量部分來自存在memcached漏洞的云主機。攻擊者還攻擊租戶的數據和業務并轉手獲取非法利益,導致Uber從云上泄露了5700W用戶數據,NSA在AWS云上泄露的數據則超過了100GB。 由此可見,云時代企業面臨的威脅不僅來源于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內憂”,攻擊者目標的轉換也可能使企業面臨“外患”的煩擾。 效率為先 云管端協同構建智慧安全新生態 云時代背景下,安全行業的威脅數據趨于共享,威脅應對能力差異更多的體現在整個威脅應對周期的效率上。對此,方斌認為,“效率”是衡量一個企業安全能力的新基準。在企業遭受威脅的“前、中、后”階段,如何更早的感知到新興威脅、如何更快的將安全能力同步到安全產品和業務并進行體系化防御,以及如何更高效的進行溯源分析,是效率的三個核心體現。 為此,騰訊打造出以安全雷達為核心的智慧安全體系,從數據驅動、安全架構和智能分析三個方面,來提升整體安全運營效率,助力企業業務穩健發展。據方斌介紹,基于云端的安全雷達,騰訊企業安全搭建了從全網威脅感知、云端分析運營到情報同步協同防御的全流程防御體系,可快速將安全能力交付到用戶或者合作伙伴,以便以最快的速度、應對不斷變化的新威脅。 例如,在打擊某挖礦攻擊的案例中,騰訊企業安全通過實時規則引擎、AI感知引擎和專家模型從灰度文件、異常域名字符串、新注冊域名、DNS流量突變等維度發現某用戶命中新型挖礦病毒,并同時發出警告;借助騰訊領先的專家規則系統,結合情報圖譜分析對病毒進行溯源分析,揪出一批病毒變種;最后用大網感知、同源分析和黑產追蹤三管齊下,進行全網威脅態勢感知,挖出不法黑客團伙的云端基礎設施,云管端協同,高效擊破網絡攻擊。 事實上,原本看似遙不可及的網絡安全問題,正伴隨著萬物互聯的發展出現在人們身邊,甚至關系到國計民生。一年前肆虐全球的WannaCry病毒曾波及100多個國家,影響23萬計算機; NotPetya病毒隱藏在帶有政治意圖的信息下,對能源、電力等關鍵基礎設施進行攻擊;GlobeImposter病毒已經對國內多家醫院進行了攻擊,關系國計民生,如沒能及時應對,后果將不堪設想。諸如此類危害范圍之廣、影響之大的危機頻發,也促使企業對網絡安全問題進行嚴肅思考。 騰訊安全作為中國網絡安全的重要力量,視網絡安全建設為己任,不僅實現了19年企業內網無安全事故運營,還依托騰訊19年核心安全能力積累海量大數據運營經驗,背靠騰訊安全聯合實驗室的人才和技術能力,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騰訊安全以構建“智慧安全”體系為能力基礎,聯合行業合作伙伴、助力企業用戶的業務安全發展,提供從基礎設施到業務的全面安全防護能力,助力企業用戶的業務發展。騰訊安全致力于中國互聯網安全新生態建設,堅持“開放、聯合、共享”理念,號召智慧安全生態鏈中的每一位成員共享基礎安全能力,共建智慧安全新生態。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