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少典(站立者)和他的團隊 知道森億智能是家年輕海歸創辦的新生代“獨角獸”企業,但一見其人其公司,其年輕程度還是讓人吃了一驚——28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后回國扎根浦東張江創業,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公司已經獲得了3輪投資;而公司的領航人——創始人兼CEO張少典不過“三十而立”。 為什么一畢業就回國? “在中國,人工智能是這幾年才火起來的。尤其是2016年的阿爾法狗一舉成名,讓老百姓開始見識到人工智能的威力。”在張江的一家酒店里,張少典正和他的銷售團隊召開內部培訓會議。公司成立不久,已經擁有了130多人的團隊,其中銷售團隊也初具規模。 在會議的間歇,張少典見縫插針接受了記者采訪。“在國外,人工智能并非新話題,已經有了近30年的發展歷史。”張少典的創業突破口和他國外留學的專業一脈相承,可以說是直接從“象牙塔走向一片創業藍海”。 張少典是名副其實的“學霸”一枚,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后,赴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醫學信息學博士,研究的方向是醫學信息學,即將人工智能應用到醫療領域。 2016年5月,他沒有選擇留在海外,而是回國創辦森億智能,專注于發展醫療人工智能技術。在一本公司簡介的小冊子上,記者看到,公司的核心團隊都是來自世界一流名校的海歸,員工也基本上來自復旦、上海交大等中國名校。“相對于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中國的人才仍非常稀缺。” 說到為什么回國,又為什么選擇浦東張江創業,張少典說:“我學習的專業是應用型的,只有運用到實戰中才能學以致用。而在我看來,張江這里有很好的創業氛圍和產業鏈,也容易找到我需要的高端人才,所以一畢業,我就毫不猶豫,直接回歸祖國懷抱。” 機器人能否替代醫生? 將人工智能運用到醫療領域,是否意味著以后機器人可以給人看病、替代醫生?“這可能是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景,但無論從中國人的就醫習慣還是醫學診斷角度,現階段的AI運用到人工智能,主要還是作為醫生的助手,類似于我們在主任醫生旁看到配備的年輕醫生。”張少典表示。 現在森億智能已經與上海等地的一些三甲醫院成功合作,公司專注于使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構建能夠理解臨床醫學數據的智能化技術解決方案,并已研發出可以讀懂醫院病歷的AI系統。簡單來說,這個機器可以理解、讀取病歷文本中的關鍵信息。 讀病歷這個動作看似簡單,但從理解字詞的意思,到懂得每一份病歷本身的邏輯與重點,背后有著復雜的機器學習過程。張少典介紹說,一般情況下醫生面對一份35頁的病歷,大致需要半小時讀完,而森億智能的這套AI系統只需零點幾秒。通過AI系統從中做信息的抓取,并分析提煉總結,可以大大節省醫生的就診時間,基本起到了一名有五六年中等經驗醫生的作用。 創業最難的是什么? 創業不易,所以創業者常常自嘲“創業狗”。性格溫和斯文的張少典坦言,公司有人也說他有時脾氣暴躁。在外人看來,公司已經步入正軌,他也頭頂許多光環。但盡管之前做好了創業難的心理準備,創業過程中的“成長煩惱”,有時還是讓人感覺很“抓狂”。 比如,在創業規劃路徑上,計劃和現實往往會發生差距。在歸國之前,張少典原計劃創辦一家類似硅谷里很多的“小而美”的科技企業。但來到中國后卻發現,在這里“小”則很難“美”,只有做大做強才是立身之本。為此,在發展核心技術的同時,不斷擴大市場是創業者最大的“檻”。 “對于我而言,現在無論是在創業大賽上路演、演講,或是和投資人商談都已經是輕車熟路,但是碰到目標大客戶還是會緊張。”因為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要敲開中國大醫院的“阿里巴巴之門”并不容易。 “好在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不少項目都開花結果了,雖然成功的比例不到二十分之一。”更讓張少典欣喜的是,有時幾年前合作的項目也會“無心插柳柳成蔭”,有了意外的收獲。 “在我的生活中,每天都會碰到許多壞消息,但也會有少數好消息不期而至,正是靠著這少數好消息給自己和團隊‘打雞血’。所以創業者要學會放空自己。回家上樓前,我常常會在車里發呆10分鐘,讓自己精神徹底放松,不把負面情緒帶回家,也重新為下一輪挑戰養精蓄銳。”張少典說。 關于未來的發展,張少典透露,森億智能會關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更廣泛應用,例如類似于具備專業醫學知識的Siri,自動回答患者的疑慮等;將醫療人工智能技術普及到落地的實際應用場景中,真正成為醫生的“伙伴”,更好地服務患者。 現在,張少典和妻子都成了“張江人”,“這里年輕人多,大家來自五湖四海,許多人都是為了夢想來到這里打拼,讓我找到了‘第二故鄉’的感覺。”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