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金剛經》
這句著名的佛教偈語,對于我們認知的一切人、事、物乃至思想觀念即“有為法”作了六個比喻,分別是夢、幻、泡、影、露和電,這六個形象的比喻,解釋了一切有為法的可見可聞卻又無常無實。然而,如果整部《金剛經》只是在說一個“空”字,那么佛法對人生的指導意義又在何處呢?
作為上海復旦大學禪學會創始會員之一,上海火炬潤滑油有限公司楊奮強董事長是這樣理解的,《金剛經》表達的“空”是要我們放下對財色名利的執著,但是放下不等同于放棄,因為《金剛經》還有一句經典名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放下一切對有為法的執著,回歸生命的本來面目,從而讓心生出無量智慧,起一切妙用。楊奮強先生認為,不執著于一切并不妨礙擁有一切,放到做企業上也是一樣,讓心安住當下,才能將事業做到極致。 ![]()
1.和中石化一起的那些時光
在2001年到2016年的十五年間,上海火炬潤滑油一直是中石化的授權品牌。由于中石化的產品優勢在工業油,所以上海火炬也重點發展了這塊領域。長城主推中高端,上海火炬就打中低端,與中石化形成了長期而穩定的互補合作。到了2007年后,中石化內部進行了整合,散油外發減少,同時上海火炬自身也有了采購渠道,開始采取多品牌運作,對中石化的依賴逐漸降低,這也為2016年后商標授權到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工作。 回首和中石化合作的十多年,楊奮強先生認為,在潤滑油市場“戰火紛飛”的年代里,上海火炬就像處在一個世外桃源,避開了許多紛擾,可以專心致力于科技研發。這當中,上海火炬和玉柴合作開發生產過高端發動機油,年生產規模超萬噸,有效地促進了火炬小包裝油的技術發展。另一方面,面對進口潤滑油和國企中石化、中石油兩層天花板,楊奮強先生深感潤滑油民族品牌的生存困境,有自動化專業背景的他在不斷思考,并且開始走出國門考察國外先進生產裝備,他認為,只有通過產品創新和生產自動化技術的提升才能實現突破。2012年,上海火炬開始自主研發潤滑油自動化生產系統,申請了多項國家專利,到2015年,在成功研發出智能管匯系統、智能球掃系統、智能抽提系統的基礎上組建了潤滑油生產DCS系統,2016年,上海火炬的智能管匯系統成功申報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 ![]()
2.從自身經驗談潤滑油行業的工業4.0
楊奮強先生說,如今的上海火炬在潤滑油生產自動化方面已經做到了行業領先,打造適合中國2025智能制造的潤滑油工業4.0是上海火炬的目標。他認為,工業4.0就是“互聯網+智能生產”的概念,行業企業如果擁有了工業4.0智能制造系統,生產效率就會整體提升,生產成本將大幅下降。 ![]()
2016年下半年,上海火炬開發了國內潤滑油行業的MES系統,即生產執行系統,對生產計劃、生產效率、設備維護等生產過程進行精細化管理,并且實現了整個生產過程質量數據的完整記錄,從ERP導入的訂單會自動進入MES,MES再把任務分配到底層的DCS系統。上海火炬通過將ERP、MES、DCS及互聯網平臺系統數據完全打通,實現了完整的潤滑油行業工業4.0。楊奮強先生表示,上海火炬自主研發的潤滑油行業工業4.0系統,相較完全進口的設備系統,大大降低了使用維護的成本。 ![]()
楊奮強先生信心滿滿地表示,2018年公司通過實施潤滑油行業工業4.0,讓生產效率提高50%,直接生產成本降低了25%。為樹立民族品牌,振興中國潤滑油產業,上海火炬決定將公司多年研發的潤滑油智能制造成果分享出去,加快提升國產潤滑油制造水平,實現彎道超車,全面超越進口潤滑油。楊奮強先生說,這也是他個人多年以來的情懷和期望,希望真正能為中國潤滑油行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
3.透過文化產業布局未來世界
談及今后的行業趨勢,楊奮強先生肯定地說,電動汽車毋庸置疑會對車用潤滑油和燃油市場產生沖擊,未來一部分行業企業可能會通過專注于商用車和工業用油來另辟蹊徑。對業內預測的車用油市場只有二十年時光這一說法,楊奮強先生則認為十年已足夠,因為產業的發展是飛快的,比如無人汽車的出現,智能制造和共享經濟對人類社會的顛覆無法想象,我們必須盡快利用當下的資源來布局。未來某一天,制造業的工廠會整合,整個潤滑油行業可能變成縱向的產業互聯網,只有一個大平臺來集中資源,訂單自動匹配生產廠,成為一個智能高效的行業系統。
所以無人汽車僅僅代表了一個開端,AI讓機械化、重復式的勞動正逐漸被機器取代。就此,楊奮強先生提出,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以及機器逐漸取代人力,更多的人可以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大家就會更關注精神層面的需求,文化創意等新型消費將是未來消費增長重點,也是行業企業轉型發展可以考慮的一個方向。2017年,火炬專門成立了自媒體部門,一是可以突出公司在工業4.0方面的探索和應用,第二可以更好地傳播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特色企業文化,另外也可對接一些如電影投資等文化產業。楊奮強先生說,上海火炬不僅要做到智能化、精細化生產,還要做一家“有文化”的企業。 ![]()
寫在文后
最后,我跟楊奮強先生探討了現在年輕人流行的“佛系”。他覺得,所謂“佛系”只是對佛教表層形式一種淺顯的理解,因為隨緣的思想迎合了一部分90后或00后宅男宅女的心態,成為他們個性展示和壓力釋放的形式,實際與佛教的精髓存在很大偏離,佛教的“隨緣不爭”其實是一個放下的過程,真正的佛教修行者都是積極向上的。 回首2017年初舉行的九華山拜山活動,楊奮強先生認為這是將傳統文化的勵志精神和創業精神結合起來的一種嘗試。從2017年3月到7月,三步一拜歷時4個月的漫漫長路,這種修行在佛門中是一種苦修,用楊奮強先生的話說,山都拜了,我們還有什么不能做到的,我們可以戰勝一切障礙。 (責任編輯:夢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