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是中國書法藝術的一種境界——欣賞孟云飛先生書法作品有感
《論語·子張》:“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意思是說: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天下的大道沒有失傳,而是散落在民間。賢能的人能夠了解它深刻的道理,不賢能的人只是抓住它的末節。孟子在《孟子·離婁上》提出了著名的觀點: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實際上也就是對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一種解讀。 為什么說文武之道是中華書法藝術的一種境界?甲骨文的神秘氣質、篆書的獨步千古、行書的行云流水、草書的氣勢磅礴、隸書的馬踏飛燕、楷書的大氣穩重。各種書法藝術盡顯風流,各有千秋。有時如刀刻有力、有時如行云流水、有時能寧靜致遠、有時能飛沙走石。由此可見中國書法的藝術氣質有文武之道的氣勢。
認識孟云飛教授是在一次書法展覽會上。他從小習武,愛好書法,深耕于中華書法研究。畢業于河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并留校任教,師從著名學者、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先生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多年以來,孟云飛先生深耕于教育領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同孟云飛先生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提了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現代社會科技的高速發展,如何綿延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守成與發展之間,如何定位傳統文化?歷史的經驗是先有守成,再有發展。所以,延綿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業。一定要有久久為功、久久為善的耐心。 面對這些深刻而現實的問題,讓我們陷入了思考。從歷史的教訓來看,守成都做不好,何來發展?守成都做不好,發展也是冒進主義和盲目主義,那是匹夫之勇。如果一味地盲目發展,無視中華五千多年積累的智慧成果,就會南轅北轍,得不償失。這方面我們應該汲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一代大儒張載說:為天地立心。這個心實際上就是文化之心。這個文化之心,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沉淀下來中華民族共同認可和向往的文化習慣和價值取向:比如忠孝為國、仁義禮智、勤勞善良、止于至善、仁政善政、愛好和平、濟弱扶傾等等。中西文化碰撞以來,西方的強勢文化一直在滲透和顛覆中華傳統文化。西方金錢主義、權力崇拜、奢靡浮夸、個人主義、弱肉強食等等這些腐朽的生存觀念大行其道,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擔憂。從歷史來看,中華文化有愈戰愈勇的生命力。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融合了不同文化,包括佛教和伊斯蘭文化。將來的歷史任務是如何融合西方文化來為我所用。這是歷史的大趨勢,也是中華文化升華的歷史任務。 我們在秦朝時期就已經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大一統社會治理模式。“百代皆行秦政治”就是這個意思,文字的統一是一件大事,文字統一會實現同心同德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向往的歷史功效。而書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發展成為一種藝術。這就是中國書法的歷史魅力和歷史貢獻,綿延千年,可大可久。
十九大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幾十年以來,孟云飛老師深耕于書法教育,關于中國書法的論文寫了上百篇,以文教化。孟老師講到:在新時代要有所作為,書法教育要從小抓起。如果漢語和中國書法都學不好,學習英語又有何用?教育如果能培養出中西合璧、學貫中西的大家應該是理想的教育。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發展方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如果脫離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那會變形走樣的。孟云飛老師作為一名書法家,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王兆雷)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