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坤,男,現年41歲,本科文化,中共黨員,1997年參加公安工作,200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永城市公安局淮海派出所所長,三級警督警銜,從警以來,鄭坤同志多次受到上機公安機關表彰獎勵,先后榮立個人三等功4次,個人嘉獎3次,在2017年被公安部評為“全國優秀人民警察”,2018年7月被永城市委評為“十佳共產黨員”。
鄭坤同志以無比刻苦的耐心、信心和恒心投入到他摯愛的公安事業中,時時處處展示黨員風采,潛移默化影響著身邊群眾,他始終堅持政治理論的學習和提高,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本色;他潛心鉆研業務知識、技能和技巧,不斷提升公安業務工作水平;他不懈追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目標,全力實踐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錚錚誓言。
他強破案,得民心,順民意,偵查破案是檢驗公安機關基本能力的主要標準,鄭坤同志緊緊抓住這一關系群眾、群眾關注問題,真抓實干,大批案件得以告破,打擊有效,震懾有力,贏得轄區群眾的熱烈擁護。鄭坤同志帶領淮海派出所全體人員,不等不靠,自我加壓,始終堅持嚴打在先,迅速掀起嚴打高潮。淮海派出所加大對涉毒案件的打擊力度,鄭坤同志多次帶領民警遠赴廣東調查取證,進一步完善證據,順利將涉嫌販賣毒品的犯罪嫌疑人馮某、雷某、陳某依法已送起訴。舍小家顧大家,不分晝夜,克難攻堅,多次成功告破省廳督辦案件,為群眾挽回了經濟損失。
他窮追逃,快民心,平民怨,逃犯一日不歸案,正義一日得不到申張,民怨一日得不到化解。鄭坤同志立足本地,放眼全國,始終把追捕逃犯工作放在心中,他把本地逃犯逐人登記造冊,發到每名民警手中,最大范圍地搜集逃犯信息,而一旦確認信息可靠,鄭坤同志便立即組織人員實施抓捕。鄭坤同志在任陳集派出所所長5年來,該所累計抓獲各類網上逃犯41人,其中八大類犯罪網上逃犯13人,外省逃犯12人。后調任淮海派出所所長,共抓獲各類網上逃犯11人,其中外省逃犯5人。2017年8月21日,受害人張春雷在人民路鴻雅網吧上網時電動車被盜。22日,受害人黃建中停放在永黃路西城雅居樓梯口的電動車被盜。連續2日發了同類案件,鄭坤立即組成專班人員調取案發周圍視頻監控,并擴大范圍。很快一個清晰圖像出現在辦案民警眼前。鄭坤通過對以上兩起案件現場勘驗,以及現場周圍視頻監控軌跡回放。經過由內往外,層層篩選,分析研判,所有視頻均鎖定一名男子染著黃頭發出現在現場周圍,鄭坤當即斷定以上二起案件系同一伙人所為。然后又利用超級人像比對系統等其他偵查技術手段,并又通過關系人秘密辨認,最終確定就是犯罪人,通過連續的偵查蹲守,一舉將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
他嚴防控,安民心、保民安,守土安民是基層公安派出所的基本職能,更是公安民警責無旁貸的責任。多年的斗爭實踐使鄭坤同志明白,被動防范只會勞神費力,主動出擊才能事半功倍。2017年8月,他調任淮海派出所任所長,其城區的治安形式遠比鄉鎮異常復雜,面對更為沉重的擔子,他親自制定巡邏路線,堅持白天晚上不間斷巡邏;他親自帶隊,開展武裝巡邏,震懾犯罪;他強力推動治安卡點建設和視頻監控系統建設,不斷提升治安防控能力和水平;他印發治安防范宣傳單,周周發,時時講,提高群眾自防意識和能力;他們開展大額存取款護送活動,從源頭上避免侵財案件的發生,深受轄區群眾歡迎。一系列措施帶來扎實的防控效果,全轄區沒有發生一起重特大刑事案件,刑事案件發案率持續下降,破案率持續上升。工作中,鄭坤同志為最大程度激發民警工作熱情,首創案件當事人選擇辦案民警辦理自己的案件,這一“點警制”工作法,被公安部專欄刊發。
他樹形象,慰民心、贏民贊,身為一名基層共產黨員,鄭坤帶領全所民警把化解矛盾、便民利民和幫扶困難群眾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和開展“兩學一做”的重要載體,通過集中調處、創新舉措、結對幫扶等舉措,樹立了公安機關形象,促進了轄區和諧穩定,被轄區群眾親切地稱為“俺們鄭所長”。工作之余,他還帶動民警走訪調查困難群眾,結對幫扶,民警隊伍涌現出了一大批好人好事。
2017年8月,鄭坤調任淮海任所長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家住城關鎮中山社區的張保商(男,現年5家住城關鎮中山社區的張保商(男,現年50歲,離異)與80歲的老母親兩人一起生活,自2008年被確診為布加綜合癥,多次外出治療未愈,現急需做脾臟切除手術。原本就一貧如洗的家更是舉步維艱,巨額醫療費讓這個家陷入困境。鄭坤得知情況后,利用自己人脈廣的優勢,多方宣傳,眾多愛心人士在鄭坤所長的倡議下,紛紛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獻出一片愛心,共為張保商捐贈善款4000元。2018年5月30日,鄭坤又為身患尿毒癥晚期的耿萬里(男,現年37歲,離異,家住城關鎮東關村人民路東段)捐資1000元,并積極向鎮黨委政府匯報,爭取政策支持。而后又協調市人民醫院,為耿萬里免去全年的透析費用4萬余元。鄭坤同志始終本著在扶危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一個群眾也不能掉隊的理念,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黨的十九大精神,傳遞著正能量,勇于擔當著對社會應該具有的愛心和責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