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茵/文 思想藝術論壇 2017-12-03 【畫家簡介】:劉剛,京城資深記者,受教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油畫研究生班。曾任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理事、中國體育攝影學會理事,有近三十年新聞從業經驗,曾經參與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會議的采訪報道;參與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代表大會的采訪報道。二十年來,長期從事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狀況的報道以及中國扶貧開發、農民工生存狀況的相關報道,刊發的文章、圖片有百余篇、幅、組獲全國各類新聞大獎。 近二十年來,他在工作之余開始油畫藝術創作,并撰寫大量藝術評論文章獲得業內人士好評,其部分繪畫作品已被中外藝術機構和個人收藏。
為了人性的崇高
孫昌茵/文
一個藝術家有別于普通人的最大特點是他們有極強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同時他們又可以把自己感受到的通過藝術加工再現給觀者,在他們的作品中浸潤著藝術家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所思、所想、所悟。 劉剛是一名記者,是北京某中央媒體資深記者,他的人生經歷十分豐富,在每次國內重大政治活動中,你總可以在電視熒屏上看到他的身影。作為一個懷著新聞理想的媒體人,劉剛在近三十年的記者生涯中足跡遍及祖國各地,他大量的新聞報道、文章、圖片充滿著人文關懷。然而,他并不滿足于此,他從一個記者的角度審視著人生、社會和自然,期望把自己獨特的感受通過繪畫的手段記錄下來,藉此實現一種生命的跨越。 與劉剛相識已近十年,觀看劉剛的繪畫作品,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繪畫作品具有極強的當代藝術特點。我們知道,當代藝術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參與現實生活,藝術作品已不僅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表述,當代藝術作品更多的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參與和批判,對于人生的思考。劉剛的繪畫風格具有超現實表現主義的特征,作者熟練地運用了超現實和夸張的藝術手法,巧妙地把自己思悟融入繪畫作品之中,同時作品又具有不確定性,為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 其次,是藝術家的想象極為豐富。我們知道,藝術世界說到底,是一個想象的世界。歌德曾說:“每一種藝術的最高任務即在于通過幻覺,產生一個更高真實的假象。”(注一)藝術家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創造一個基于想象的幻覺世界,在那個有別于真實世界中,藝術家或得以讓靈魂飛揚,得以讓精神愉悅,得以人性開放的滿足,得以人生徹悟的快慰,也可能這正是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根由。劉剛的繪畫作品想象力豐富,在那個虛幻的超現實的世界里展現了畫家豐富的思想內涵和人文理想。 第三,是繪畫性與思想性的完美融合。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注二)黑格爾認為,藝術美高于自然美,藝術的美來源于“絕對理念”或“絕對精神”。黑格爾所說的絕對理念和絕對精神其實就是溶于藝術作品中的思想性。在劉剛的作品中我們可以體味到畫家隱沒在具體形象背后的理念、感悟和思索。那些對生命、對死亡、對流逝的時光、對理想境界、對現實生活、對社會枷鎖束縛與掙脫的描寫無不閃現著理性的思索,這種思索是對人性崇高的一種禮贊。同時這種思索與藝術形象有機融合使得繪畫作品變得十分厚重,畫家在作品中得到了某種解脫,觀者也可能會從畫作中得到某種啟迪。 劉剛曾經受教育于已故、著名中國油畫藝術家忻東旺,忻東旺教授曾贈言給他:“掌握繪畫的手段不是為了重復自然,而是為了表達人性的崇高。”這句話如今似乎已經成為劉剛繪畫實踐的座右銘,表達人性的崇高似乎已經成為畫家的一份責任和藝術創作的原動力。愿劉剛能夠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充滿人性光芒的藝術作品。
注一,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上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46頁。 注二,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美學》寇鵬程編譯,重慶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
孫昌茵 :加拿大著名畫家,現為多倫多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加拿大中國美術協會副主席、加拿大當代藝術研究院院長,清華藝術創作研究會常務理事,CCAA當代油畫院院長。其90年代創作大型壁畫《天鵝湖》獲加拿大政府“卓越畫家”殊榮;2008年創作的三聯油畫《百年華工血淚路》作品被博物館收藏,被加拿大聯邦政府、郵政局制作為國家紀念郵票;2013年為中國駐加拿大多倫多大使館簽證大廳創作大型白描壁畫《中國文明五千年》獲加拿大政府移民局頒發五年一度突出貢獻獎。
劉剛曾經受教育于已故、著名中國油畫藝術家忻東旺,忻東旺教授曾贈言給他:“掌握繪畫的手段不是為了重復自然,而是為了表達人性的崇高。”這句話如今似乎已經成為劉剛繪畫實踐的座右銘,表達人性的崇高似乎已經成為畫家的一份責任和藝術創作的原動力。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