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像是一種超寫實的雕塑藝術,近年來隨著明星蠟像館和展覽館的曝光率增高,蠟像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但在很多人眼里,蠟像不過是個小眾的藝術品,很難將其與“商業”二字聯系起來。好像說起商業,就是與藝術對立的,很多藝術家對藝術品的“商業性”也是避而不談。 但是有這么一個人,他是藝術造詣深厚的蠟像大師,也是一個眼光長遠的創業者,他就是上海遲飛雕塑創始人,廖燕飛。
藝術是條不會回頭的路 遲飛雕塑成立于2014年,主營蠟像定制,為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民俗館,旅游景點等場景復原提供蠟像,硅膠像場景制作、設計和安裝業務,這是廖燕飛商人的一面,他的另一面是具有工匠精神的蠟像藝術家。 廖燕飛早在2004年就進入鄭州輕工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就讀,學習雕塑,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小學時期,他就展現出異于常人的藝術天分,無論是美術課上畫畫還是手工課上的動手能力,都要比同學優秀。廖燕飛對雕塑情有獨鐘,于是方向定下來,便一路走到現在。 對于雕塑藝術,廖燕飛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造型藝術的美在于‘型’,通過雙手以及其他工具材料,創造出幾近真實的作品,傳遞藝術家的生命情感,同時反映特定時代的精神與審美。”希臘神像雕塑的古樸與理想化,羅馬人像雕塑的肅穆與宏偉,中世紀雕塑的神圣與虔誠,文藝復興雕塑折射著人本主義的光輝……不同時期的雕塑以無聲的藝術形式闡釋著時代精神。
雕塑一直是他的信仰,但當有一天他看到一本名為《探秘蠟像藝術》的書時,他的思想受到了沖擊。那本書讓他看到了造型藝術的“真”,一個個蠟像作品仿若真人。蠟像藝術可以將人的一生定格在某一瞬間,而這一瞬間又能釋放出生命的美。被蠟像藝術的“真實”打動之后,他開始了自己的蠟像人生。 當時廖燕飛上的大學沒有蠟像專業,他就憑著過硬的雕塑實力和對蠟像的熱愛,自學蠟像工藝。無數個日夜里,他和蠟、泥土、石膏為伴,終究練得一手好技藝。畢業后,赤手空拳直奔蠟像制作行業,領著微薄的工資繼續研究蠟像創作。面對記者他坦言:“選擇這條路,我從來沒有后悔過”。 蠟像兼具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 不論是在藝術圈還是商業界,“藝術與商業的關系”一直是個熱議話題。有的人帶著對藝術的敬畏和對商業的警惕進入對話,也有人更愿意了解藝術與商業碰撞中的可能性。廖燕飛就是后者,他表示:“在真正認識到蠟像的商業價值之后,我很少將藝術與商業完全分開,其實藝術行業本該這樣。他始終認為,藝術和商業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合作共贏的。 蠟像制作最重要的特點是逼真,其以假亂真、纖毫畢現的藝術效果也是它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不可替代的存在價值。優秀的蠟像藝術作品要刻畫的猶如生活中那樣真實、具體、形象,不僅要還原五官、骨骼和肌肉的輪廓,甚至細微到皮膚的紋理和眼白內的微絲血管,這種仿真藝術,給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參觀感受,一切仿佛真的一樣,這也正是蠟像藝術的魅力所在。
從藝術的功能角度來說,蠟像藝術比一般雕塑更接近人物原形,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栩栩如生,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更有還原歷史人物的獨特功能。尤其是超級仿真的蠟像藝術滿足了廣大觀眾零距離接觸、膜拜名人的心理。 蠟像商業價值最大的體現就是享譽世界的杜莎夫人蠟像館。早在19世紀,杜莎夫人蠟像館就有了人體蠟像展覽,以出售門票的方式供人們參觀。200年后的今天,蠟像的應用場景增多,商業價值也憑借展覽館、旅游景點、民俗館等形式發揮出來,但真正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還要數杜莎夫人蠟像館。
杜莎夫人蠟像館是體驗經濟理論在現實社會的經典案例,一般蠟像館的盈利主要以門票收入為主,兼以出售紀念品以及為游客制作手模腳模為輔,受眾較為狹窄。由于目前的蠟像市場還不夠成熟,蠟像自身的商業價值發揮也受到限制,但其發展空間巨大。 批量化和主題化制作將成趨勢 我國蠟像的自身的發展狀況是影響蠟像商業市場發展的重要原因。蠟像在中國的發展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歷程,與西方的百年歷史沉淀相比還顯得非常稚嫩。市場培育不足是蠟像難以走出市場困境的又一重要因素。 盡管隨著明星制作蠟像的帶動,大多數人開始了解蠟像以及蠟像工藝品,但它的滲透力度適始終不夠,這是市場推介力度的不足導致。可喜的是,如今部分蠟象師已經開始能夠從本體上認識蠟像的商業價值和屬性,并探究新的商業模式,使其向漸趨成熟的方向發展。 遲飛蠟像在傳統的蠟像館、展覽館、博物館設計制作等較為單一的銷售渠道之上,還開辟了新的道路,如蠟像租賃、商業活動展示、廣告宣傳等。廖燕飛告訴記者,今后蠟像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是批量化和主題化生產。 批量化制作的一個經典案例是遲飛雕塑曾和國際羽拍大牌尤利克斯合作,制作了一百多個其形象代言人林丹的蠟像,放置在每個旗艦店內,逼真的蠟像極大地提升了廣告宣傳的效果,客戶十分滿意。目前市場上還有無數有尤利克斯這樣需求的企業,所以蠟像市場潛力巨大,真正限制發展的是蠟像制作機構的能力。大多數蠟像制作機構無法同時完成上百尊蠟像的制作任務,而遲飛蠟像在這方面已經有成熟的模式,無論是工藝還是效率都有保證。
主題化制作是遲飛雕塑正在進行,也是未來主要發展的商業模式。東阿阿膠是家喻戶曉的名牌企業,遲飛雕蠟像為其制作了一組主題為《東阿阿膠誕生史》的蠟像,展示了阿膠的歷史和制作流程。這組主題蠟像引來了無數人參觀,不僅彰顯了其企業文化,更生動、充分地復原了東阿阿膠地品牌歷史。
未來廖燕飛想做的主題化制作,是類似以一部著作主題,或以某個民族文化為主題,或以一段歷史為主題,或是一個IP為主題,做有故事,有感情的精致蠟像群,讓蠟像離大眾更近一些。 遲飛蠟像和廖燕飛的案例再次證明,藝術與商業并非水火不容,二者的融合和流通拉近了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推動藝術演變成大眾流行的文化活動;商業價值的發揮,也使得藝術品以及這個行業能夠越走越遠。 廖燕飛:青年雕塑家,國際知名蠟像師,上海遲飛蠟像藝術創始人。廖燕飛自幼學習繪畫與雕塑,大學畢業時便以作品 《自我塑造》在河南省博物館展覽,引起極大的反響。作為一名享譽國際的蠟像藝術家,廖燕飛與梅西、貝克漢姆、科比、羅納爾多、李宗偉、范冰冰、王菲、林丹、成龍、姚明、孫楊、葛優、周星馳、劉德華、楊冪、胡歌、劉濤、趙本山、趙又廷等上百位名人明星有過深度合作。 遲飛蠟像與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等高校均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曾服務過中國軍事博物館、甘肅博物館、蘇州博物館、云霧山蠟像館等,也曾為東阿阿膠等知名企業提供過蠟像定制服務。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