摯友收藏的一件敞口瓶古瓷器有特殊的呈色機制,色彩豐富多變在陽光下反射耀眼的鉆石般光芒。據其特有的光效應,冠名“盛世之光”。 盛世之光有極具個性的特點:1.符合古文獻記載的柴窯器特征。2.光效應機制呈色,色彩豐富非同一般。 ![]() 根據相關資料的描述,筆者把柴窯器的基本特征歸結為以下九條: 1.青如天;2.明如鏡;3.薄如紙;4.聲如磬;5.粗黃土足;6.滋潤、有細紋;7.流光溢彩具有珍珠般的光澤,鉆石的光芒;8.顏色豐富如同雨過天晴后的彩虹;9.特殊的呈色機制,極具變色效應。 以上九條中粗黃土足,滋潤細媚有細紋,流光溢彩具有珍珠般的光澤色彩豐富,如同雨過天晴后彩虹的豐富色彩和特殊的呈色機制、極具變色效應等,應該是柴窯器的個性特征;青如天,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等特征許多窯口的產品都可以分別具備。因此,需探討一件瓷器是否是柴窯器,從特征上講應該綜合驗證。 以下依上述九條標準逐一展示“盛世之光”的特征以饗世人,旨在拋磚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 盛世之光外觀 ![]() ![]() 盛世之光十分潔凈內外均沒有任何擦痕,無任何水沁、污垢,說明盛世之光是傳世之物。 (二)鑒定 ![]() (1)青如天 綜合分析“青如天”應該是指柴窯器的基本色調,并不代表柴窯器是單色瓷。據相關文獻記載,當年柴世宗對柴窯器的要求是“雨過天晴云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眾所周知,大雨過后云破處首先是一片亮金光,隨后天晴出彩虹。彩虹是由赤、橙、黃、綠、青、藍、紫幾種顏色組成的。從這句話可得知柴窯器應該是復合的豐富多彩的顏色。 在瓷器上如果用顏料來實現上述色彩設計,極容易造成雜亂無章的后果。因此最大可能是通過“光效應”來完成“者般顏色做將來”的技術要求。 歐陽修說:“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柴世宗說:“雨過天青云破處。”眾所周知,天空的顏色是光散射形成的,“青如天”應該是一種捉摸不定的天象自然態色調。柴窯器的“青如天”,也應該是一種復合色。 盛世之光胎體上、釉上并不著顏料,基本色調是青色(藍)、黃、灰白等幾種顏色的復合色,光線照射的角度不同其顏色就不同。一定角度呈青色,變換角度呈黃色,再變角度呈淺棕色,有時正面拍攝是黃色,倒過來拍攝呈青色,但無論哪種顏色都不是單色。 從古文記載看,柴窯的釉中因為加入了水晶、瑪瑙、諸金石等名貴材料,才“其妙四如”。更進一步可以這樣理解,因為柴窯釉中加入了諸金石、各種礦物質所以呈復合釉色。 仔細觀察盛世之光胎體上布滿由無數小柴火棍組成的細紋。每一根小棍的形狀都像蟹爪。正面直觀蟹爪的中心部位呈灰白色,蟹爪周邊“毛刺”的顏色是藍色,變換角度觀察蟹爪的中部灰白色變成黃色,周邊的藍色變成紫羅蘭色,繼續改變觀察角度只見一片黃色、金黃色。 其它古文獻記載柴窯器顏色的還有: 1.歐陽修在《歸田集》記載柴窯器特征說:“粉翠胎金潔,華胰光暗滋。” ![]() ![]() “華”有兩個意思:①黃色。《禮記·玉藻》:“雜帶,君朱綠,大夫玄華。”鄭玄注:“外以玄,內以華。華,黃色也。”②彩色光彩。三國,魏,曹丕《芙蓉池作》:“丹霞夾明月,華星出彩間。”胰:胰臟。古有“胰子”相當于現在的肥皂。‘暗滋’是釉水里隱約現閃爍著的色彩。“華胰光暗滋”,應該是描寫柴窯器呈色釉隱隱約約發出油潤的金黃色。(左圖盛世之光圖示,符合上述特征) ![]() ![]() 2.乾隆《詠柴窯碗》詩里寫道:“色如海玳瑁” (左圖盛世之光圖示) 《詠柴窯碗》詩還說:“千年火氣隱,一片水光披。”五行里的火用紅色代表,乾隆這兩句話的意思應該是指柴窯碗是紅胎,而瓷器釉面在一定的角度下觀察光澤呈水波形。盛世之光的胎為紅色,外釉表面呈現水波。水光的外表與紅色的內胎構成水火既濟卦,這或許是原創設計的本意。如下圖:盛 世之光“千年火氣隱,一片水光披”。 ![]() ![]() (2)明如鏡。這一條講瓷器釉面明亮如鏡,呈現水銀光澤,光鑒照人。 ![]() ![]() ![]() 柴窯器“明如鏡”,說明釉面上沒有開片。否則鏡面上每一個小片,都可能單獨成像,因此滿是開片的釉面,很難稱的上明如鏡。 上左、中二圖系微距離拍攝時的影像,相機、拍攝者面部、手指清晰可見,足見盛世之光明如鏡。 上右圖釉面上的文字系室內墻上中堂立軸所映,中堂立軸距盛世之光約3公尺,大字為“香道”兩面是八言對聯“導氣通八脈安六神,引身出三界超五行”,是筆者無意中拍攝到的。 (3)薄如紙。后人解釋“薄如紙”基本上是兩種觀點,其一指瓷胎,其二指瓷釉。筆者認為 “薄如紙”應該是指瓷釉而言。盛世之光釉水極薄,有的地方竟然露出胎體。從盛世之光的棕眼上也可看出釉水很薄。 (4)聲如磬。指敲擊古代一種樂器“磬”的音響。輕叩盛世之光會發出玉磬一樣沉靜動人的聲音。 (5)粗黃土足 粗黃土足應該作為鑒別柴窯的必要條件之一。柴窯無款識,“粗黃土足”可作柴窯代表性的款識。佚名撰《瓷鑒》記述柴窯說:“真者無釉之處,所反之色悉似黃土,并系由胎中發出,非若偽造者先以一種釉色抹于胎上,然后燒之也。”也就是說柴窯足上的黃土是從胎底足“反”(胎體析出)出的,不是粘有黃泥土或黃沙的施釉底足。
乾隆皇帝在《詠柴窯枕》一詩里說:“土性承足在”,應該也是指柴窯枕露胎的底足是黃土色。《格古要論》描述柴窯器的底足是“多足麄黃土” 《新增格古要論》記載柴窯“多是粗黃土足”。麄(《漢語大字典》)同麤(粗)。①粗劣。晉王嘉《拾遺記·周》:“得粗亡精,代代不絕。”②粗大。③粗疏。④粗;壯。“多足麄”的“麄(粗)”字應該主要是形容“足”的形態,即多數柴窯器底足形體粗壯、厚重。這句話理解為“大多數柴窯器底足粗壯、厚重,有從胎底足析出的黃土層”較為妥帖。
(6)滋潤、有細紋。 盛世之光的釉面沒有開片紋,胎體呈色釉面上由無數復雜細致紋理組成。細紋遍布胎體,紋理似蟹爪、雞爪、星光等。這與一般瓷器釉面上開片紋大相徑庭。
構成盛世之光的細紋顏色隨觀察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有灰白色、淺黃色、金黃色等。 正面用放大鏡觀察,單個細紋一般中間呈條狀灰白色,周圍的毫芒顏色有紫羅蘭、藍色、彩虹色等,放射性散射有序針狀排列。形狀不一,有單條,有數條相交。有非常規則以一點為中心向四面散射的。有標準單個雞爪形,總體為雞爪印在雪地上的爪跡。
柴窯的重要特征——鉆石光芒。 如左圖,盛世之光的天青色釉面閃爍著鉆石般璀璨奪目的色彩,稍稍晃動光芒奪目如飛箭一般。 器物在陽光下呈現刺眼的光芒并不罕見,一些瓷器的釉面也可具有。但盛世之光的光效應與鉆石光效應一般無二。 (8)釉色極為豐富 據文獻記載,柴窯器“制精色異”,即色彩極為豐富,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顏色不一樣。因此,天青色應該是柴窯器的基本色,“粉翠胎金潔,華胰光暗滋”“色如海玳瑁”等等,是變化角度后的觀察結果。 如下圖組,盛世之光色彩斑斕,完全可以與自然界色彩豐富的寶石歐泊石、碧璽相比。
9、光變色效應 光變色效是指變換觀察角度,所觀察的器物表面顏色不同。 正面觀察盛世之光,蟹爪中間的顏色是灰白色,周邊“絨毛”的顏色是偏藍的天青色,但隨著角度的變化,顏色在變,呈現略發紫的金黃色。無論天青色還是金黃色,都不是顏料的色彩而是光效應的結果。 柴窯的豐富色彩決定了它的呈色機制與其它瓷器不一樣。其釉色既區別于漢唐時期釉色合一的呈色機制,也區別于一般釉上彩或釉下彩的呈色機制。柴窯器應該是一種三層結構。第一層是胎體,第二層是呈色釉,第三層是如美玉一般的透明釉。柴窯的天青色是由無色透明釉下的呈色礦物質反射、折射再經釉面的散射形成的。柴窯獨特的呈色機制,使其顏色會隨光線強弱和角度改變而變化。
(三)蟹爪紋、雞爪紋
變換角度直觀,紫羅蘭色變為藍色,內深外淺。再拉開距離觀看,中心變為灰白色,光之芒則變為藍色。也有文章稱柴窯有“雞爪紋”是鐵板釘釘的,“雞爪紋”又叫“雞足紋”、“金烏紋”。如此,更增加了盛世之光是柴窯器的可能性。仔細觀察,所謂雞爪紋是三個蟹爪紋組合形成的。布滿胎體的雞爪紋就像許多雞踩過雪地時留下的足跡。
作者簡介: 范業俊 祖籍:遼寧省大連市 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特聘學術委員,山西三晉文化研究會特聘專家。古硯收藏家,藏有各種古硯1300余方。 著作:《碧落碑述論》2015年底三晉出版社出版。發表論文《柴窯敞口瓶考證》刊登在《文物世界》2016年第一期。已完成論文《夏朝象牙文考辨》,考證自己所收藏的一塊刻有18個甲骨文字的古象牙。該象牙文為夏王朝第八代芒王的登基王卜辭。已完成書稿:《老子簡論》;《中華古硯譜》(上中下三冊);《瓷皇柴窯器》。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