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在線藝術頻道(公益記者 杜海義)公益記者敦煌行在敦煌夜市偶遇雕刻葫蘆藝人——羅宏熙。羅宏熙,1965年出生,現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甘肅省工藝美術協會一級工藝美術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幼承家訓,始習美術,19歲承師學藝,醉心于葫蘆雕刻,三十余年來作品以深邃的內涵,精準的刀法,流暢的線條,具形神兼備的藝術魅力。2006年作品《一百單八將》獲甘肅省第九屆工藝美術百花獎制作技藝二等獎。2009年作品《五百羅漢》獲甘肅省第十屆工藝美術百花獎創新設計二等獎。2014年作品《說法圖》獲臨夏州書畫雕刻展一等獎。2016年獲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筆者與羅宏熙和他愛人攀談得知,他們是蘭州人,每年旅游旺季從蘭州到敦煌夜市做葫蘆雕刻生意。靠著勤勞和質樸的性格以及精湛工藝,羅宏熙夫婦靠這門手藝養育一家老小。還靠著這門手藝供一兒一女上了大學,也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學生……每每的介紹說藝術作品羅宏熙愛人都很自豪說:這都是羅老師一點點刻繪出來的,這個要輕拿,這個不賣,那個刻出來了要一個禮拜……從眼神中不難看出對作品的熱愛。第一次見羅宏熙老師,他淳樸樸實,由于每天刻葫蘆,右胳膊酸痛,眼睛紅紅的一看就是過度用眼,及其簡單的對話,沒有藝術家的“范”,沒有商人的“滑”,我們談到了從藝生涯,羅宏熙憨厚的說做這個行業35年,沒有間斷過,以前也去過北京。
談到雕刻葫蘆歷史羅宏熙打開話匣子……葫蘆雕刻分為兩種:葫蘆雕和刻葫蘆。葫蘆雕區別于其他葫蘆器的主要特征是既非單純的范制,也非單純的雕刻,而是將范制、雕刻、火繪、拼接組合融為一體,成為一門綜合的葫蘆器工藝。葫蘆雕以拼接組合為主, 最常見的是再輔以雕刻、火繪、也有人還輔以范制。 使用材料是品種不同、大小不同的天然葫蘆, 剖開后利用不同部位,重新組合為造型各異的葫蘆器物。 在拼接組合的基礎上,再施以雕刻, 葫蘆雕的藝術美就更強了。主要雕法有陽雕、陰雕、透雕、 陽雕平地、陽雕沙地、陰刻陽雕、雙勾勒等等。主要刀法有直刀、平推刀、外側刀、內側刀、順行刀、逆行刀、挑刀、垛刀 、切刀等。這些雕法和刀法基本是從竹雕、木刻等工藝中借鑒而來的,施刀要做到穩(心靜氣和)準(準確度高)輕(用力恰當)慢(行刀緩穩)巧(刀法嫻熟)。只有這樣才能雕出一件精美的葫蘆工藝品。
刻葫蘆,顧名思義,是在葫蘆上刻字雕畫, 使其成為供人欣賞的葫蘆藝術品。葫蘆雕是一種立體藝術,而刻葫蘆則不是,全是在葫蘆表面上作文章。據說刻葫蘆最初在甘肅民間流傳,人們在葫蘆上走刀劃針,隨意刻畫出簡單的花草蟲魚圖案,作為觀賞。 后來經過藝人的不斷摸索、研究,使工藝水平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了專門刻葫蘆藝術。刻葫蘆原一只有針法, 現在又創造出刀刻法,出現了各種鏤空葫蘆。有的還創作出仿水墨、寫意的名家山水畫作品。
而我是以佛造像和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入畫來表現我的藝術語言。至于為啥選擇在敦煌夜市經營,他說一個是離家近,二是能來看莫高窟壁畫的游客,多少都有信仰,我們不是以信仰賺錢,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和載體呈現出藝術風格。能在敦煌莫高窟把佛造像藝術帶回家,也就是買點旅游紀念品……攀談完,筆者買了幾個葫蘆,羅宏熙夫婦非不要錢,其實這里一個細節被我發現,羅宏熙愛人說,羅老師說了,不收你錢……羅老師說送給你的……不難看出幾十年相濡以沫的感情就是在言語之間,后來按照市場價給了個折扣就有了我第一批收藏——雕刻葫蘆。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