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迎人黑白油畫《半空中的雍和宮》
作者 彭 俐
一幅畫,是觀察世界的一個角度。
田迎人的黑白油畫《半空中的雍和宮》,以其耿介拔俗、瀟灑出塵的視角取勝。
![]()
如果你從這座皇家寺廟的山門進入,手捧高香,躬身囁嚅,難免會低眉順目,偶爾抬首,三幢高大精美的牌坊壓人不說,那五座宏偉大殿巍峨俯瞰,常使肉身凡胎之人,先就氣短三分。再就是,天王殿、永佑殿、法輪殿中,一個個披金戴銀、須仰視才見的佛陀,或慈眉善目,或儀態萬方,尤其是萬福閣中那一尊18米高、由整株白檀香木雕成的彌勒佛,想必讓游客在一俯一仰之間,徒生敬畏,更添崇敬,身未跪地,心已叩拜……
惟我田氏、迎人畫家不然,她不做香客,只當看官,且不入宮內追逐佛陀,一味合十祈福,三番虔誠膜拜,卻只在宮外冷靜旁觀,仿佛人世間的吉兇福禍于己無關。她長期往返于茲,思忖數日而腹稿已成……驅車沿著北京城——北二環路的高架公路橋行駛,你盡可以平時,甚至俯視雍和宮。這一高架公路立交橋所提供的“半空”中的角度,就是“現代大都市人”才有的現代視野,非前清代時代梳著大辮子的帝都人,站在平地觀看雍和宮的視角,可同日而語……
因此,這幅油畫《半空中的雍和宮》,也可以叫做《橋上的雍和宮》。
位于古都東北隅,作為佛教寺院的雍和宮(The Lama Temple)與一般寺院的身份不同,雖是佛寺,貴為皇宮。它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始建,最早曾為“雍親王府”,既是雍正駕崩停靈的“龍寢之地”,又是乾隆天子誕生的“龍潛之所”。其建筑物的——“黃袍加身(綠色琉璃瓦改為黃琉璃瓦)”的待遇,足見兩位皇帝龍福祥瑞的威儀。即便乾隆九年(1744年),此雍和宮改為喇嘛廟,也依然是清朝中后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名剎。
正是因為作為古都地標建筑之一的雍和宮,具有歷史所賦予的至尊地位,所以畫家在表現雍和宮這一題材時,才見出“視角”的“高低”。其實,這是由畫家文化修養和理性思維的心智“層級”與情感“向度”所決定。
對于任何一位藝術家來說,在他揮筆創作的時候,物理空間的“角度”,實為心理空間的“態度”。
田畫家展現給我們的,不是雍和宮外在身份和地位的尊崇,而是它自身具有的渾然天成的建筑之美。
倘若不是在公路橋上,我們見不到這樣美麗的雍和宮。她在“半空中”的身姿,是那樣的挺拔俏麗。畫面中,美人——雍和宮她的身材較之平素好像長高了一些,像是穿上了摩登的高跟鞋, 亭亭玉立。她素凈得一塵不染,端莊得落落大方。中國古建筑的詩意屋頂樣式——重檐歇山頂(即九脊頂),以它獨具的舒放和優雅鋪展開來,猶如翻開的一頁古籍,白天有流云過目,夜晚有星子閱讀……那些看不清真面目的屋脊獸,也以它們玲瓏的體態而呼之欲出……
最后,我們一定要夸夸——畫面中心位置的那一扇雪白的墻壁,她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一種純潔的信念的“宣言”。她似青藏高原潔白的哈達飄舞空中,又像長明燈那修長的白蠟閃爍天穹。世界上,因為宗教信仰的存在而使人類心靈的凈化有了出口,有了入徑。無論如何,我們看重靈魂的純素、潔白和美麗,總是一種生而為人的不了的情懷。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