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文化的人就可以叫做文人,文人一定要有情懷,就是國家情懷,民族情懷和歷史情懷”,這是畫家楊霜林對當代文化傳承的感慨。 對傳統文化的守望使他在藝術和商業領域的跨界中,碰撞出一個文安驛的前世今生。無論是修復后的陜西高家大院還是擁有近千年歷史的文安驛古鎮,因為一個藝術家的寫生與思考,成為鏈接千年人文歷史的一處重要環節。雖然它在現代文明下的功效微乎其微,但在歷史的進程中,卻具有非凡的意義。近日《對話新時代》欄目組邀請到了西安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楊霜林做客本欄目與主持人水均益對話,請他講述他畫筆下的文化傳承。
畫家楊霜林做客《對話新時代》欄目 本期對話嘉賓:楊霜林, 1957年生,陜西潼關人,專業畫家,中共黨員,深造于浙江美術學院?,F任陜西省政協委員、西安市美術家協會主席、西安中國畫院副院長、陜西各屆書畫院院長,陜西大美術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2012年度陜西文化產業行業十大領軍人物、西安市文物保護先進個人、陜西省2016年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多年來,他以陜西美術產業化發展為己任,為北院門高家大院修繕改造、延川文安驛古鎮文化園區的布置和統籌管理,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探索出了一條新思路、新途徑,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在節目中楊霜林回憶到,第一次見到高家大院時的景象:“一片荒蕪,雜草叢生,觸目所見,滿地落葉,院樓腐朽,幾株瀕死的老樹朝天插出幾撇枯干”正這樣的破敗景象激起了他要把高家大院“修復如初”的念想,“讓封閉的院子走進市民的心靈,才有可能讓文化感染更多的人”,楊霜林如是說。最終這座主體建筑建于明末崇禎年間,距今四百余年,坐落于西安市北院門144號民居的三院四進式四合院,57間房,用時4年,堅持遵循“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傳統匠人”的理念終于把高家大院修繕完成。 無獨有偶,距離高家大院307公里外,有一處一千年的古道驛站,2013年,楊霜林寫生路過文安驛,面對拆遷后的一片殘垣斷壁,深有感觸。“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歷史興衰盡在眼底,一種悲涼壯闊的情緒涌入胸懷,回去后心緒久久不能平靜。高家大院項目的初步成功,讓楊霜林有信心把這里也修復成1500年前的樣貌,讓這里成為感知陜北文化的承載者。所謂的感知就是直觀的去看,用心靈去感覺。陜北這片土地的偉大之處就是人民的樸實、勤勞與善良,那種黃土地的博大廣袤和悲涼悲壯給予了人民慈悲的力量。楊霜林說,這里有不一樣的歷史印記。 當談到是什么支撐他堅持做這件別人都認為不可能的事時,楊霜林說:“我認為我們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我要為他做一點事情。我們的民族是個英雄的民族、勤勞的民族、善良的民族、善于動手動腦的民族,我們要把優秀的東西傳承下去,我們要對歷史負責,必須行動起來,就這樣我才有了一種精神支撐,能不能賺錢不要緊,歸屬權在不在我也不要緊,修好了讓后人知道歷史文化,這就是初衷。” (責任編輯:海諾) |